鶯歌的土太黏了,黏得人離不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永昌里土生土長的游郁心,父親是永昌里里長,從小便習於和長者打成一片,師大畢業後去當領隊,一場疫情把她拉回原本教書的崗位,回到了社區。後以「永昌耆老畫(話)我記憶中的技藝」申請到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行動奬勵計畫,將長者的故事記錄下來,傳遞出去。
圖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行動獎勵計畫永昌社區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永昌社區其實是鶯歌陶瓷業發展重地,極盛時期有上百家窯場,如今也仍保有二十多家。
「父親經營窯場,小時候我要上課,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到窯場幫忙,每天都累得要命,心想以後一定不要嫁給做陶瓷的,認識學土木工程的老公時好開心,心想總算可以擺脫了。誰知才嫁兩年,老公被他大嫂叫回永昌里合夥開窯場。」吳玉琴一邊細細地在紙上畫著幾位小孩搭牛車的景象,一邊嘆著氣說,鶯歌的土實在太黏人了,想離都離不開!
在鶯歌永昌社區發展協會,也是巷弄長照站據點裡,十多位老人家聚精會神地描繪、剪貼、上色,打算合力做一本永昌社區的月曆,每一位繪製的主題都是在窯場工作時,印象最深刻的事。吳玉琴回憶的是,小時候從窯場返家,身心俱疲時遇上牛車,可以搭便車晃晃悠悠不用走路,好開心。
然而,有別於一般社區長者的繪畫水準,隨便一瞧桌上的作品,無論是牛車、房舍、廟宇、佛像、茶器,各個栩栩如生。「做平面月曆,對他們來說太沒挑戰性了,所以我們要做有鏡像效果的立體月曆。」YC 藝術共創實驗室主持人游郁心,拿出之前這群長者們繪製的燈籠照片,並指著張貼在據點牆上的畫作說:「這根本就是職業水準啊,而且好幾位過去都是直接在碗盤、瓶身上繪畫呢!」

將長者的故事記錄下來,鼓勵長者畫當年

永昌社區其實是鶯歌陶瓷業發展重地,極盛時期有上百家窯場,如今也仍保有二十多家。在長照站據點裡的這些長者,多經過窯場的工作歷練,擁有好手藝,隨手就能畫出漂亮的圖案,回憶也多半與窯場有關。在永昌里土生土長的游郁心,師大畢業後卻跑去當領隊。結果,一場疫情把她拉回原本教書的崗位,關注的目光從外面的世界回到了社區。
父親是永昌里里長,為照顧社區中的長輩,在住家旁建置了長照巷弄據點,成為長者聚集交流的地方,游郁心也從小習於和長者打成一片,聆聽許多他們的故事,於是以「永昌耆老畫( 話) 我記憶中的技藝」申請到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行動獎勵計畫,希望將長者的故事記錄下來,傳遞出去,也鼓勵早已退休的長者,再度提起畫筆,畫( 話) 當年。
在家庭即工廠的年代,鶯歌永昌里像吳玉琴一樣,為了養家在窯場辛苦工作的人不計其數,每個人都有故事,也都練就出好手藝,不管是篩土、灌漿、畫瓶、修坯、上釉、貼花等等,樣樣會,樣樣都要做。

土生土長在永昌里的林秋香,更是小學沒畢業就到窯場

工作,連結婚後也一邊餵奶帶小孩,一邊工作,為了趕工,手不敢停,常常手腳並用,用腳踢搖籃車哄小孩睡覺。「那時候最怕下雨要搶坯,不管老闆或工人,只要聽到打雷聲,可能要下西北雨,就會丟下手上的工作衝到戶外,把曬的坯收進室內,不然石膏模或素坯淋到雨,損失會非常大!」林秋香邊回憶,邊將搶坯的場景繪在紙上。
年少時幫堂哥做倒膏、捏偶的林逢源,在窯場結識了太太謝碧蓮,後來自營事業,在家裡搭窯接單,夫妻合力做佛像銷售,直到不敵大陸產品低價傾銷才結束營業。在據點裡,夫妻兩人依然同心協力,一起做月曆,主題自然是佛像。林逢源拿起畫筆,隨意一揮就完成,謝碧蓮則在旁解釋:「以前我們要做模,先生也都直接就捏出佛像模版去灌漿。」對先生技藝高超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因為青年參與社區營造行動獎勵計畫,長者們有了再度聚首話當年的機會。「我們那個年代沒有童工的問題,每個人都努力打拚啦。」國小畢業就到處在窯場裡打工賺錢的許明玉,後來也和先生合力開工廠,專做老人茶壺。
她說,當年只要肯打拚就有錢賺,只是做窯幾乎都靠手工,很辛苦,但當時生活也單純,工人都很有向心力。同樣年紀很小就在窯場打工的范碧娥,婚後買房定居在永昌里,靠著做包裝、倒膏、注釉、修飾養育四個小孩。范碧娥回憶,孩子還小時,她就揹著他們在「亭仔腳」(即騎樓下)趕工,有時還讓小孩直接睡在放陶瓷的板子上。
游郁心仔細聆聽著、記錄著這些老故事,慢慢描繪出早年永昌里的生活樣態,也喚醒彼此對社區的濃厚情感。請長者到校口述歷史,讓學生更認識家鄉考慮到窯場文化、故事必須傳承,在鶯歌昌福國小教書的游郁心,主動向學校提出到窯場校外教學的計畫,以及請長者到校口述歷史,發表成果,讓學生可以更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此外,她還苦口婆心說服清寶窯、新太源藝術工坊及mao's 樂陶陶等窯場開放學生參觀,讓小朋友了解製陶的過程,「打開窯場」是她一直想做的事。
已經是第四代接手的清寶窯,本身就很有故事。因父親驟然離世,不捨家業後繼無人的陳毅豪,放棄科技業高薪返鄉接手,卻對燒陶完全沒經驗,只能從零開始摸索,到姊夫的窯場學習所有工序及製程,接著才租廠開始生產製作,由母親負責販賣批發。因科技業講求效率的精神,陳毅豪在廠內逐步建立拉坯、注漿、陶版及鏇坯等完整的生產線,靠著效率與品質接到不少代工的單子,租的廠房經過兩度搬遷,如今現址整個空間、流程更加順暢,還增闢了藝術課程教室。
由於很認同游郁心的傳承教育,陳毅豪對於校外教學的配合不遺餘力,不僅將製程貼上注音解說,導覽時更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小朋友印象深刻。而他唸小學六年級的兒子陳宥銘,原本就因耳濡目染喜歡玩土、捏土,學校教育的連結,更燃起他對陶藝的興趣,父子倆一起創作的畫面令人欣慰!
陳毅豪說,他希望大眾可以從生活中感受陶器的美感,也很願意呼應游郁心打開窯場,找回人與陶連結的「親切感」,但苦於人力不足,只能專注於生產,很難開放讓一般民眾參觀。而這個困境,其實已在游郁心的下一步規劃裡,尋求解決之道。
「讓社區長者當導覽志工啊!這些長輩們全是窯場出身,說起陶瓷的製程、永昌里的歷史環境,誰能比他們熟?只要稍微訓練一下導覽方法,絕對能勝任。」游郁心雖以「永昌耆老畫( 話) 我記憶中的技藝」開啟青年參與社區營造獎勵計畫,但她早有後續盤算,並已開始從學校、窯場著手,企圖打破世代隔閡,關懷長者、單親家庭,找回窯場的光輝歲月,凝聚社區的認同感及向心力!
《新北市文化》第43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其實茶和生活的連結非常廣,兩年多前突然有個靈感,何不來談談整座茶山?有好的環境才有好茶,就可以包羅萬象,從神話、生態、永續、哲學等主題來探討,也啟發了我們,原來可以做的事情,比想像中的還多 撰文=駱亭伶 資料‧ 照片提供=坪林茶業博物館 受訪者簡介:劉一儒 展覽資訊 《新北市文化》季刊
    我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作者盤整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 撰文.照片提供=施岑宜 ---
    身為老師期待孩子們天賦自由,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教育可以為孩子多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教學可以為孩子多留下重要的成長印記?這是每位師者常常問自己的問題。面對接二連三的考試季,走到人生交叉口的孩子們,該如何為人生決斷,丹鳳高中閱讀推廣名師宋怡慧老師,給予學生最豐富的人生指南。
    現代同學在文言文的學習上,越來越虛弱,身為一個國文老師,我們能做的,是藉由一篇經典,帶著同學深入體會,而且思考。 撰文.照片提供=海山高中 張玲瑜老師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老師,〈出師表〉太長了。諸葛亮應該講重點,不然劉禪會聽不懂。」
    撰文.照片提供=新泰國中 陳玉芬校長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我始終相信,當世界脈動越快,不論年齡,閱讀都能為內心帶來穩定的力量。」 不只中文閱讀,更成立全美語圖書館! 不帶目的的閱讀,更開心,更具力量。 --- 作者簡介:陳玉芬
    新北市境內山海相依,擁有多樣的景觀環境,兼具都市與鄉鎮風貌,人口與新移民人數皆為全國之冠,非常推薦市民讀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導覽介紹、旅行踏查、共享閱讀等活動,更加親近我們生活的家鄉。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其實茶和生活的連結非常廣,兩年多前突然有個靈感,何不來談談整座茶山?有好的環境才有好茶,就可以包羅萬象,從神話、生態、永續、哲學等主題來探討,也啟發了我們,原來可以做的事情,比想像中的還多 撰文=駱亭伶 資料‧ 照片提供=坪林茶業博物館 受訪者簡介:劉一儒 展覽資訊 《新北市文化》季刊
    我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作者盤整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 撰文.照片提供=施岑宜 ---
    身為老師期待孩子們天賦自由,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教育可以為孩子多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教學可以為孩子多留下重要的成長印記?這是每位師者常常問自己的問題。面對接二連三的考試季,走到人生交叉口的孩子們,該如何為人生決斷,丹鳳高中閱讀推廣名師宋怡慧老師,給予學生最豐富的人生指南。
    現代同學在文言文的學習上,越來越虛弱,身為一個國文老師,我們能做的,是藉由一篇經典,帶著同學深入體會,而且思考。 撰文.照片提供=海山高中 張玲瑜老師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老師,〈出師表〉太長了。諸葛亮應該講重點,不然劉禪會聽不懂。」
    撰文.照片提供=新泰國中 陳玉芬校長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我始終相信,當世界脈動越快,不論年齡,閱讀都能為內心帶來穩定的力量。」 不只中文閱讀,更成立全美語圖書館! 不帶目的的閱讀,更開心,更具力量。 --- 作者簡介:陳玉芬
    新北市境內山海相依,擁有多樣的景觀環境,兼具都市與鄉鎮風貌,人口與新移民人數皆為全國之冠,非常推薦市民讀者們,透過各式各樣的導覽介紹、旅行踏查、共享閱讀等活動,更加親近我們生活的家鄉。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年輕時去鶯歌,走老街、賞壺品陶,以為是懂陶瓷的鑑賞家;再添歲月,走老街、帶娃玩轆轤,轉動的親子時光,若年華的飛逝,只留個小碗的記憶;不知何時去鶯歌,已經不走老街、不看陶瓷,卻往山裡步道跑,光明山、福源山、大棟山......一路留下腳印。 鶯歌熱點在陶瓷老街,附近是鶯歌國小,訪老街在假日可駐車校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訪談溪湖糖廠的退休員工莊榮春,談及他在溪湖糖廠的職業生涯,從技術生到鐵道工,並參與糖廠轉型為觀光景點的過程,見證了台灣糖業的興衰。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提到「鶯歌陶瓷老街」通常會想到有很多美麗的陶器、手拉胚DIY、手捏陶,但這次貝蒂的目標不是陶瓷,而是來逛礦石、珠寶,還有吃精緻涮涮鍋補充能量😋,感覺最近「礦石能量」的話題有越來越流行的趨勢,您也喜歡水晶手串、珠寶、礦物嗎?
    Thumbnail
    113/4/26~4/29 新竹縣設規師成果展 探索巷~富興陶趣導覽圖 手指一滑,故事開始 在富興村,四位新手社規師大姑姑香酥豆干張敏惠、唐盛陶藝沈雅真、松芸軒咖啡黃月琴、美園姐利用閒置的巷弄墻面創造了一幅生動的社區導覽地圖。這幅以陶藝和桐花樹材為素材的版畫,不僅美化了街道,也豐富了
    Thumbnail
    3/30(六)這一天想邀大家來鶯歌玩,我們去採集,然後做一束架構花,為花束簡單包裝後,帶著花去 Tina 廚房用餐,去鶯歌陶瓷博物館走逛,活動結束後 ,還剛好可以去參加陶博館舉辦的醃脆梅活動……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
    Thumbnail
    年輕時去鶯歌,走老街、賞壺品陶,以為是懂陶瓷的鑑賞家;再添歲月,走老街、帶娃玩轆轤,轉動的親子時光,若年華的飛逝,只留個小碗的記憶;不知何時去鶯歌,已經不走老街、不看陶瓷,卻往山裡步道跑,光明山、福源山、大棟山......一路留下腳印。 鶯歌熱點在陶瓷老街,附近是鶯歌國小,訪老街在假日可駐車校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訪談溪湖糖廠的退休員工莊榮春,談及他在溪湖糖廠的職業生涯,從技術生到鐵道工,並參與糖廠轉型為觀光景點的過程,見證了台灣糖業的興衰。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提到「鶯歌陶瓷老街」通常會想到有很多美麗的陶器、手拉胚DIY、手捏陶,但這次貝蒂的目標不是陶瓷,而是來逛礦石、珠寶,還有吃精緻涮涮鍋補充能量😋,感覺最近「礦石能量」的話題有越來越流行的趨勢,您也喜歡水晶手串、珠寶、礦物嗎?
    Thumbnail
    113/4/26~4/29 新竹縣設規師成果展 探索巷~富興陶趣導覽圖 手指一滑,故事開始 在富興村,四位新手社規師大姑姑香酥豆干張敏惠、唐盛陶藝沈雅真、松芸軒咖啡黃月琴、美園姐利用閒置的巷弄墻面創造了一幅生動的社區導覽地圖。這幅以陶藝和桐花樹材為素材的版畫,不僅美化了街道,也豐富了
    Thumbnail
    3/30(六)這一天想邀大家來鶯歌玩,我們去採集,然後做一束架構花,為花束簡單包裝後,帶著花去 Tina 廚房用餐,去鶯歌陶瓷博物館走逛,活動結束後 ,還剛好可以去參加陶博館舉辦的醃脆梅活動……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