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攝心
曾經有個攝影同好跟我說,「你不要老是想從某個小洞往『裡』拍。」因為對方覺得風景兩旁的條條框框會阻礙視線,總令人感覺哪兒不舒服。他說完的那幾天,我困惑於此,甚至讓自己盡可能地避免拍攝這類照片。但,說實在的,在某些時刻真的很難不手癢。有點像是牆裡的人看著牆外的風景而心生嚮往,不自覺地按下快門。
然而,這個困惑了我幾天的觀點,也同時在這幾天裡頭被時間之流沖刷殆盡。我,依然故我,呵!忘了是哪一年想起這件事情,回頭認真地數了數存放於我的電腦檔案裡的這類照片,發現,它竟然屬於「瀕危級的物種」。
我在內,而景在外。這是拍攝者本身的潛意識?還是摻和著影像本身的「意圖」?
為什麼?我思索了一番。其實,這並非是受到那位同好的影響,而是這類照片於我而言滿「吃時機」的,在當下外物與視覺產生的碰撞,就這麼恰巧地讓手做出了反射動作;而這類「癖」(台語),也許更多的是反映著當時的內心狀態:當我們感受到某種限制時,身體和心靈會不自覺地想要「出框」,希冀爭取某部份能夠伸展的空間與自由。
因此,當下可能不是如對方所見到的表相─往「裡」拍,而是以我自身為基準點往「外」拍;我在內,而景在外。這是拍攝者本身的潛意識?還是摻和著影像本身的「意圖」─想創造一種看似安住,卻實為異鄉客的味兒?
就在我將文字從腦袋倒出之際,再重新觀看照片, 啊!是救生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