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談照相這件事》

2022/07/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看過那些美麗的風景,不代表你是更好的人。
我不明白拍照的用意,我感覺那是某種對記憶能力的輕視。留念是一件自欺欺人的事,我們更多需要的是證明,將無可懷疑的當下,框定成可被感知的材質,在幾天後以自己不願注意到的炫耀心態談起,在多年後做一段緬懷的發表,在更多年後用自己的記憶與之爭辯。我們極力試圖了解經濟未來的走勢,但是對於一個人的臉會如何老去的推斷,卻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們也難以還原一個人如何年輕,那些斑點、暗沈、毛孔、皺紋如此自然且貼切地鑿在他們臉上,彷彿他們天生如此,但是這些缺點都無法讓某些人善罷甘休,他們熱愛自己被紀錄,擺出最希望自己被看見的樣子,那些易於憤怒、憂鬱、滿腹悔恨的人,一見到鏡頭也都變得端莊和善。古怪的是,所有的鏡頭不外乎是對眼睛的追求、模仿,他們善於經營每一顆鏡頭,反倒在他人的眼睛中,投入惡魔的剪影。
「捕捉當下真實的樣子」已經不再能夠作為拍照的寫照,拍照本身就是一種對於畫面的再創造,對於這個瞬間捕捉到的情境,拍照者和被拍者則各自完成形式和內容的創造,所以我想照片並不能表達真實,照片只是一種表達,而這種表達大多是帶有目的的。一張兩個人在森林裡的合影,要傳達的並不是要表達這兩個人在灌木林裡這個「事件」,而是這些符號、情境所延伸的意義:他們感情很好(搭著肩)、出去玩很開心(臉上的笑容)、他們有到過這個地方(地標寫著海拔3000公尺)......緊接著,觀者會用現有的資訊對其補充,以做出更多對於被拍照者的判斷:外觀評價、關係、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愛好等,在這個時代,幾乎所有人都是成熟的鏡頭參與者,都會對這項工具有自己的偏好和認知,我們甚至可以從這張照片如何被表達,而推測出拍下和選用者的性格、著重、美感、族群等等。
又由於照片更容易分享,因此拍照成為了一個「社交事件」,它將參與到社交生產鏈,作為第一級原料,後續用文字或特效再加工修飾一番,才能放到平台上作為商品展示,賺取他人的注意和回應。那麼,脫離這些套路規則,重新將拍照回歸為一種單純的紀錄,一份奢侈的資源好嗎?或許是時間的濾鏡作祟,使得那些過去的照片顯得那樣朦朧而令人嚮往,看,連時間都有濾鏡了,這已經是個脫不開鏡頭的時代,我們也開始用攝影的角度再次轉向我們的人生。
我過份討論了拍照這件事,完全沒有發現自己使用的平台並不鼓勵太多的文字,但是根據平台的法則,附上圖片的文字觸及率會更高,我也就著功利的心態放了一張。可是我懷疑,你會因此記住它嗎?
照片從一種欲圖觸及永恆的乘載,慢慢變作短暫的表達,我們費了許多心力妝點那些照片,以換來他人一圈感受的波瀾,依照這種塑膠向的演化,或許在某個時空,我們將花上無盡的時間拍照,然後用一瞬間觀看,在那裡,我們就好像一張張照片,被拍照這件事給拍照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在學寫字
我在學寫字
貴為一隻文字奶牛,每天都寫一點東西也是很合理的吧。 經營粉絲專頁「我在學寫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