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南北橋梁】

【南北之世-南北橋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中國自古以來,有許多「亂世」。

周天子以降,凡是中國地區不呈現大一統局勢,有諸國並立,中國人都稱之為亂世。

亂世其實不代表大家一定要你死我活。

三國鼎立,征戰連年……很多時候也沒有在打大型侵攻戰。

一統天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就算只有玩過光榮的戰略遊戲,也會知道要兵要將要糧食要裝備……

你總是必須「養精蓄銳」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發起爭霸戰。

如何維持和平,在「亂世」中,是比如何打倒敵人更重要的課題。


自西元317年,東晉建立以後的南北分治,一直持續到西元589年。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北方從王國到王朝,始終沒有被「南朝正朔」統一,反過來還統一了南方。

這絕對不是單純的「草原民族」更會打仗能夠說明的課題。


你說,王朝是什麼呢?

很多年以前,儒家的學者告訴漢武帝,要當一個真正的天子,就必須要「平服四夷」。

不是征服。

漢武帝做為一個王朝真天子,所擁有的是秦始皇的一統天下,與周天子的四夷來朝。大家都來繳納貢品,表示願意對你臣服。

王朝,不是「一個國家」而已。而是很多國家,聚集在宗主國之下,奉宗主國首領為共主。


鮮卑族拓跋氏,則是在北方建立了真正的異族王朝,並且採用「以夷制夷」的手段,來降伏周邊。

是的,在鮮卑北魏王朝的眼中,南朝稱之為「島夷」。

北魏對於共主的認知,是很有彈性的。

早在五胡十六國戰翻天的時候,他們就以共主自居,即使事實上他們只是邊疆一小國。甚至,跟大燕前秦這些北方霸主並存。

嗯,說不好聽一點就是精神勝利法啦。

這些都是後來他們入主中原之後,漢人學者傳授他們的密技。


南北朝的並立,也是一樣。

北朝自稱天子共主,南朝也自稱天子共主。

自稱不是你說就可以,重點是要有蠻夷遣使進貢。

非常巧的是,中國周邊包括吐谷渾(青海),高句麗(朝鮮),倭國(日本),基本上都是採取雙重承認的態度。

就連南北朝自己,也是一樣的。雙方使者往來不休,你說我臣服我說你臣服,到底誰是臣誰是主?

最後,我們也只能稱這個時代為「南北朝」。


在這個「天有二日」的年代,南北之間也有著許許多多使者的故事。


魏晉南北朝,是世族當道的年代。但都說了是亂世,自然也是不缺平民翻身。

李道固,就是一個出身平庸的南北使者。他沒有背景,小時候父親就過世,又貧窮,但志於求學。

說真的,憑他也拜不了什麼好老師,但人生有時就是這麼奇妙。

李道固有個同學,叫做高悅。

高悅一樣是小時候就死了老爸,靠哥哥高驢扶養。

原本,李道固修業之後,跟高悅約好要去深山隱居,結果去找高悅的時候,高悅死掉了。

高家有點背景,家裡有不少藏書,高驢就跟李道固說,不然你留在我們家看點書吧。

結果,高驢被當時的漢人三公,清河崔浩看上了,改了個帥氣的名字叫高閭,進到中書省當博士。

高閭人也是不錯,就幫忙推薦李道固。

在李道固覺得書讀得差不多打算離開的時候,當時權傾朝野的宰相步六孤麗的兒子,被他爸爸叫去跟博陵崔氏結親。

博陵崔氏,在三國時代有個崔州平,是諸葛亮的好朋友。步六孤麗,後來漢化改成「陸麗」,他的兒子陸叡被封為平原王,你就知道這個宰相權力有多大了。

陸叡聽過高閭推薦李道固,特別繞路前來拜訪,兩人結下師友之禮。

太守知道這件事,乖乖不得了,平原王都要來結交的對象,那是大賢者啊。我們郡裡察舉人才,沒推薦過這個大賢者,那只怕死定。

太守連忙在年度孝廉舉薦中,送上了李道固的名字。大概也在旁邊附註了:平原王叡親友字樣。


於是,李道固不但通過舉薦,更被徵召入朝。

到了京城,高閭更是帶著他四處拜碼頭,就此結識了後來馮太后與孝文帝身邊的大紅人,李沖。

那時候,李沖只是中書省的學生,與李道固一見如故。兩個都是孤兒,雖然祖籍不同,但也以「五百年前本一家」來結交。


東漢末年,地域性比姓氏更能團結人心。但隨著五胡亂華,分散各地的漢人,趁著北魏重用,再次以「同宗」之名聯盟起來。


不久,皇帝過世,馮皇后鬥倒權臣,升格馮太后。李沖,高閭,紛紛得到馮太后重用。

北魏孝文帝即位後,李道固也被點名為中書教學博士。非常得到孝文帝喜愛,更賜名「彪」,任員外散騎常侍、建威將軍、衛國子。

就是一個子爵將軍,有皇帝近侍資格的意思。


要說明一下的是,高閭本是依附崔浩而起。後來崔浩遭到政治鬥爭,但高閭無損,就是因為高家在北魏的地位越發強壯。

有從高句麗來投奔的王族高揚,還有跟崔浩並列漢人學界第一,卻不涉政爭的高允。

高允跟崔浩曾經以孔子春秋的體裁,為北魏編撰開國史。但高老師覺得春秋為史,史應與記並行,才有真正的記錄價值。

記就包括天文,制度,與個人行事(注記)。

於是在馮太后授意下,依照司馬遷與班固的紀傳表志體史書,《魏書》的編輯展開了。

按學識經歷,本來應該是高允跟高閭主編。但高允年事已高,不能再幹這個了,就推薦了他同族的高祐。

甚得寵信的高閭,則藉機又推薦了李彪一把。

不是,哥你也太愛李彪了,簡直當成親弟弟在照顧啊。

正常人接到這個「皇家標案」,那還不是歡天喜地領命而去。高祐跟李彪商量了一下,卻決定先跟北魏孝文帝「約法七章」。

除了先說好,這個北魏「史記」的編寫大原則,李彪更趁機以漢學規範灌輸給年少的孝文帝。大致上包括了:人倫禮法制度,帝王交接傳承,養民以仁德,行法以寬厚等等。

最後還加上「如臣之言少有可採,願付有司別為條制」:不要批個「朕知道了」就結案,麻煩你叫立法單位納入條文。


李彪很敢。


北魏孝文帝的童年,其實滿悲慘的。

馮太后有時候懷疑他會造反,就把他關起來不給飯吃,在寒冬中僅著單衣。這個孩子一定常常會想,究竟自己做錯了什麼?

究竟自己該怎麼做,阿嬤才不會這樣兇?

雖然出發點跟漢武帝不一樣,北魏孝文帝卻跟漢武大帝一樣,從漢儒之學中找到了方向。

原來,做到李彪七條,就能夠成為一個「好皇帝」。

一個想當「好孩子」的皇帝,為北方帶來了數十年的繁榮盛世。

喔,最後孝文帝信佛去了,我想他在「漢儒好孩子手冊」中,應該還是沒有得到答案吧。

從這邊我們就會知道,北魏孝文帝是把李彪當成老師一樣敬重的。

但老師教授的大道理,很快就跟現實起了衝突。


就說小地方:馮太后過世了。

按照李彪老師的說法,服喪三年才是對的。但不管是鮮卑大臣還是漢人大臣,一致反對:「國不可一日無君,應該要因時制宜。」

這樣講有點輕描淡寫,整個《魏書.禮志之三》的四分之三,都在記錄這個爭執。而跟李彪辯論得最兇的,就是一路提拔他上來的乾哥哥高閭。

那我們讀過孝文帝本紀就知道,李彪戰敗,孝文帝最後是採取高閭的「不上朝,但議政」提案。可從這件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李彪這個人有多麼的死腦筋硬脾氣,據「理」力爭。

理是什麼呢?

好吧,總之,孝文帝也是滿感動的。

李彪出身貧賤,本來只能當當博士什麼的,上品無寒門啊。但孝文帝特下詔令:「雖宿非清第,本闕華資,然識性嚴聰,學博墳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

朕決定用他個硬嘴巴。

這種人就是要提拔!

也是一種「經此一戰」,賤民李彪才升上秘書令,加員外散騎常侍。

光提拔不讓他幹事,那就只是親信小人的昏君。北魏孝文帝早就決定好李彪的新戰場:出使南齊。

其實這多少有要對南朝擺高姿態的意思。


時為南齊第二帝,蕭賾。

蕭賾派人接待李彪,這個「主客郎」想說人家從北方來,就準備了「燕樂」來迎賓。

李彪一舉手:「先不要。」

入席坐定之後才說:「我的皇帝還在服喪,我身為臣子也不宜享樂,請勿見怪。」

這其實有些心機在裡面:用燕樂的意思,就是把北魏使者當邊疆之人,不承認他們北方天朝的地位。李彪是內行人,自然不受此禮。

聽到李彪如此說,主客郎笑笑:「沒事兒沒事兒,不過我就想問問,魏朝的喪禮是怎樣的啊?」

有什麼依據呢你們這些野蠻人。

李彪不卑不亢答:「高宗服喪三年,我主逾月,遵循的是殷與漢兩代禮法,略作變動。」

主客郎又笑:「古禮好啊,是說為什麼這次不服滿三年呢?」

李彪道:「政事繁忙不可廢,我主是接納群臣的意見。總比不服喪好,那才真是無禮啊。」

主客郎突然就跳起來拍桌子:「你這傢伙,憑什麼用『禮』來批評人!」

李彪淡淡道:「我就說禮法呢,誰批評人了?」

這兩個人在說什麼?

原來,南齊的禮法,是一個很奇怪的狀態。

蕭道成本身不是學識豐富的人,他的稱帝禮儀,全由一個名叫「王儉」的人所規劃。

一般規劃者,都會聚集學者專家一同討論出一個共識來。一個至少維持十年二十年的王國王朝,也都是規劃歷年。

偏偏蕭道成是突然被推上風口浪尖。

蕭道成的篡位,以王朝來說,社會共識大概是有史以來最低的一次。

王儉這個人得上大位,又有點驕傲。簡單說,他不是採納眾人意見來調整,而是憑自己能言善道的本領說服眾人。

結果就是南齊禮法彎彎繞繞,貴族世家無所適從。

特別明顯的,連李彪都可能知道的,就是蕭道成死時,南齊下詔說:「喪禮雖有定制,先旨每存簡約,內官可三日一還臨,外官間日一還臨。後有大喪皆如之。」

大家服個兩三天意思意思就好,以後國家大喪都這樣。

不要想說這很小事,劉邦曾經看過秦始皇覺得好棒棒他也想當皇帝,但當了皇帝卻感覺不怎樣。要不是有儒家學者來制定禮法,當皇帝也沒什麼趣味的。

禮法透過方方面面,來讓貴族成為人上人,來讓貴族服從帝王的統治。

來讓平民有追求的目標。


我就簡單說,今天你月入數百萬,法律卻規定你只能搭捷運不可以上網不可以色色,吃飯不能點超過三道菜,你賺這錢有意思嗎?

當然有些人還是覺得可以,但更可以肯定的是,更多人會想辦法拿這些錢來「改變規定」。

崩壞,往往從微小的地方開始。

所以蕭賾政權就被自己推翻了,那是一點也不意外的……後話。


李彪這樣當著和尚罵禿驢,主客郎自然要生氣。

「笑死,皇上服喪還有宰相可以處理政事啊,你們那也只是藉口吧?」

有道理耶我也這麼認為,看李彪怎麼辯。

「古時候,有三皇五帝。五帝之所以為領導者,就是其他人的才能比他們差,所以五帝要親自管理政事,統領天下。」

「後來的夏商周天子,才智跟臣子差不多,所以大家共同治理天下。」

「等到春秋五霸,那都是臣子比君王更厲害,管仲認識不?商鞅聽過沒?這時候的君王,就是個擺設了。」

「我們家的君臣,感覺是比較像五帝那個年代,由皇上親自管理,才會這麼繁盛啊。」

剛辯之才,有夠嘴。

後面說蕭賾就很敬重李彪什麼之後還來不來的,這個就跟蜀漢和東吳的故事差不多了。與其說誰抄誰,其實更值得注意的是,南齊就跟當年的東吳一樣。

他們不是沒有儒學者,只是不重視正統儒學。

張昭是孫策所奉正宗大師,而孫權為了推翻張昭,改以江東儒者為主。江東儒比較注重陰陽玄學就是了。


李彪從此成為南北大使,一共六訪江左。

過去這個任務,都是北朝四大家在做,而且做得挺爛。

彪哥使者有功,又持節宣撫汾州。汾州就是山西,北魏的大本營,算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也是有些人心情不愉快的。

可李彪平民崛起,又得孝文帝寵信,那還有不成為北朝眾臣眼中釘的嗎?

當孝文帝展開南征生涯,李彪更與李沖、任城王元澄一起負責京城治理。

李彪意氣風發,沒想到最後被李沖直接先抓起來再秉報孝文帝。

「彪兼尚書,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與行舛,是己非人,專恣無忌,尊身忽物,安以身作之過深劾他人,己方事人,好人佞己。」

李沖條列了李彪的罪狀,跟孝文帝說,要嘛殺了他,要嘛流放我。

孝文帝深深的嘆了一口氣,決定免李彪的官,讓他回歸鄉里。


然而,孝文帝臨死前到鄴城時,李彪還特地前去拜見,卻說自己非謝罪而來。

孝文帝本欲復起李彪,但旁邊的官員卻說李彪還有其他罪行,應該收押。

李彪說他沒有,孝文帝也知道他沒有。

但法律之前,帝王也只能低頭。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的。

若皇帝真的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推翻廢除嗎?

魏晉南北朝,就是中國史上皇權最低落的時代之一。


但北魏孝文帝還是有一些特權的:他不能違抗司法官說李彪無罪,但他可以大赦天下。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要大赦天下呢?

以北魏來說,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沖喜。

當占卜有不好的預兆,當皇帝登基改元,當太子上位,當宗廟祭祀。

時為正月祭祀,孝文帝有這個權力。

被押解至洛陽大牢的李彪,隨後得到釋放。然而,一個月之後,三十三歲的北魏孝文帝就駕崩了。

李彪又去找了被任命為尚書令的王肅,表示希望能回到史官辦事處,以白衣平民身分繼續寫作修史。

曾經跟李彪為同事的侍中崔光,更上表請求新皇帝讓李彪復官,成為魏史主編。但沒有得到核可。


新皇帝是孝文帝的兒子元恪,但主要執政的則是親王元勰。元恪只能下令,要李彪也到他的身邊任職。

即位一年後,元恪奪回權力,要李彪重操舊業,再去汾州努力一下。但李彪拒絕,並於秋天病逝。

大家都說,是因為李彪為官嚴酷,罪業太重,才會生爛瘡。

據說他發明了木手之刑,在汾州時,更是抓到叛賊都是直接用鞭子抽人家的臉抽到死的。

這大概就是孝文帝賜名「彪」的原因啦。


但很奇怪吧?這個酷吏李彪最後卻以「非所好」拒絕再往汾州。

而人們都說李彪剛愎自用,他卻也曾經跟政敵任城王低頭修好,把他最喜歡最有才幹的兒子李志,送去任城王幕府。

李彪過世後,他的女兒則被元恪收入後宮為婕妤。李婕妤也是很會讀書,元恪是要她入宮當宗師教授學問的。

後來元恪死了,李婕妤就出家為比丘尼,也算是一代高僧。

李志則官位越做越大,最終在內亂中改投南梁,那就是侯景的故事了。


其實,李彪的失權,其中必定有些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但在時代的變遷中,這些「小小的」政治鬥爭機密,也不過就是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罷了。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吐谷渾是一個特別的國家。根據他們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國王,來自現今中國的東北地方。 而這個國家,則大約在今天青海一帶。 這是已經超越遊牧民族移動常識的遷徙。 事實上,我希望大家對這個說法表示存疑。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