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獅球嶺

開車從基隆鬧區上高架橋,往出城方向,油門一催,順著這通衢大道,很容易的就會連上國道中山高速公路,而錯過了一旁岔出的小路。點查google地圖,才知道這條不起眼的路徑,有個響亮的名稱:「獅球路」。
1884年的盛夏,8月,清國的邊陲--基隆,一如往常,暑熱難當,海上卻是戰雲密佈。三艘泊在港外的船艦,以遠征遠東之名,在某一個海風輕拂的早晨裡,瞄準了位於港市週邊制高點的砲台,開火射擊。當日午後,象徵法國的三色國旗,順利的飄揚在基隆地方行政機關建築(通判署,今日基隆市政府所在地)上。
這是清法戰爭中的戰事之一。戰端雖是為了越南而開啟,然台灣的戰略地位,使得基隆成為清法兩國礮火交鋒的現場。向來,刻板的歷史印象是:西方國家挾其船堅炮利而來,而已是強弩之末的清國,多半只有挨打的份。但事實似乎不然。
由於法軍苦於風土不服,兵員多有折損,即使配備先進的武器,也不見得佔得了上風。當驕陽退去,東北季風襲來,清法兩軍依然對峙,互有勝負。以當時的軍事技術與戰略考量來看,基隆地形多山,為易守難攻之地。11月,出身台灣霧峰的武將林朝棟,奉令率地方武力加入戰局。據說,獅球嶺便曾是林朝棟及「棟軍」的根據地之一。
以戰爭為手段,讓清法兩國達成了協議,於是法軍撤出基隆。林朝棟的戰績,有勝有負。至要的是,保住了性命,萬幸未步上其父死於戰場的命運。戰爭之後,林朝棟受到主政者重用,武運大振,也連帶提攜了父親猝死後中落的家道。世事難料,十年後的清日甲午戰爭,林朝棟再度站上獅球嶺,這次是真正為了台灣而備戰。隔年,清日簽訂協議,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計畫循著同樣的戰線,計畫以攻佔獅球嶺,作為破開台北城、繼而拿下台灣島的先聲。
1895年的初夏,6月,日軍與台灣民主國守軍在獅球嶺展開攻防。午後,一場尋常出現的季節性雷陣雨,打亂的卻是台軍的陣腳,讓日軍抓住了勝戰的機會。而林朝棟與棟軍,在此之前,因受到同袍猜忌,而主將又聽信讒言,已先一步被調離獅球嶺,無力挽回大局。
日本治台後不久,林朝棟選擇西渡唐山,終其餘生,沒有返回故鄉台灣。而獅球嶺呢,當空戰成為戰爭型態之一,獅球嶺也就失去了絕對的優勢,回復其平凡的身份,一處港市邊緣的小丘陵。
而今日,獅球嶺上,已被各方早覺會所割據。標示各早起團體名稱的指標,氣勢凌人的指引著各自的地盤,遺留下來的砲台基座與石造建物,反而成了一種莫名的尷尬存在。
獅球嶺砲台基座
獅球嶺砲台基座
民間社團辦公室(?)
獅球嶺砲台砲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