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球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開車從基隆鬧區上高架橋,往出城方向,油門一催,順著這通衢大道,很容易的就會連上國道中山高速公路,而錯過了一旁岔出的小路。點查google地圖,才知道這條不起眼的路徑,有個響亮的名稱:「獅球路」。
1884年的盛夏,8月,清國的邊陲--基隆,一如往常,暑熱難當,海上卻是戰雲密佈。三艘泊在港外的船艦,以遠征遠東之名,在某一個海風輕拂的早晨裡,瞄準了位於港市週邊制高點的砲台,開火射擊。當日午後,象徵法國的三色國旗,順利的飄揚在基隆地方行政機關建築(通判署,今日基隆市政府所在地)上。
這是清法戰爭中的戰事之一。戰端雖是為了越南而開啟,然台灣的戰略地位,使得基隆成為清法兩國礮火交鋒的現場。向來,刻板的歷史印象是:西方國家挾其船堅炮利而來,而已是強弩之末的清國,多半只有挨打的份。但事實似乎不然。
由於法軍苦於風土不服,兵員多有折損,即使配備先進的武器,也不見得佔得了上風。當驕陽退去,東北季風襲來,清法兩軍依然對峙,互有勝負。以當時的軍事技術與戰略考量來看,基隆地形多山,為易守難攻之地。11月,出身台灣霧峰的武將林朝棟,奉令率地方武力加入戰局。據說,獅球嶺便曾是林朝棟及「棟軍」的根據地之一。
以戰爭為手段,讓清法兩國達成了協議,於是法軍撤出基隆。林朝棟的戰績,有勝有負。至要的是,保住了性命,萬幸未步上其父死於戰場的命運。戰爭之後,林朝棟受到主政者重用,武運大振,也連帶提攜了父親猝死後中落的家道。世事難料,十年後的清日甲午戰爭,林朝棟再度站上獅球嶺,這次是真正為了台灣而備戰。隔年,清日簽訂協議,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計畫循著同樣的戰線,計畫以攻佔獅球嶺,作為破開台北城、繼而拿下台灣島的先聲。
1895年的初夏,6月,日軍與台灣民主國守軍在獅球嶺展開攻防。午後,一場尋常出現的季節性雷陣雨,打亂的卻是台軍的陣腳,讓日軍抓住了勝戰的機會。而林朝棟與棟軍,在此之前,因受到同袍猜忌,而主將又聽信讒言,已先一步被調離獅球嶺,無力挽回大局。
日本治台後不久,林朝棟選擇西渡唐山,終其餘生,沒有返回故鄉台灣。而獅球嶺呢,當空戰成為戰爭型態之一,獅球嶺也就失去了絕對的優勢,回復其平凡的身份,一處港市邊緣的小丘陵。
而今日,獅球嶺上,已被各方早覺會所割據。標示各早起團體名稱的指標,氣勢凌人的指引著各自的地盤,遺留下來的砲台基座與石造建物,反而成了一種莫名的尷尬存在。
獅球嶺砲台基座
民間社團辦公室(?)
獅球嶺砲台砲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48內容數
以走路的速度及視野,不用地圖指引方向,沒有預設行程走訪景點吃美食,單純憑著眼前所見的街路風景,帶領我直走或轉彎,去認識大城小鎮、漁村農鄉,體驗真實的台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彥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民樂街轉角騎樓下的攤車,買了半張蔥油餅。攤車所在的騎樓街屋,原本是老舊建物,是藥行店面,應該還兼倉庫。隔壁是生意鼎盛的米苔目小吃店,也是老字號了。老建物改建翻新後,外觀仿古,大門深鎖。小吃店也搬走了。直到蔥油餅攤車從永樂市場外遷到此處,才讓這亭仔腳的人氣稍微回流。
在民樂街轉角騎樓下的攤車,買了半張蔥油餅。攤車所在的騎樓街屋,原本是老舊建物,是藥行店面,應該還兼倉庫。隔壁是生意鼎盛的米苔目小吃店,也是老字號了。老建物改建翻新後,外觀仿古,大門深鎖。小吃店也搬走了。直到蔥油餅攤車從永樂市場外遷到此處,才讓這亭仔腳的人氣稍微回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基隆嶼(臺灣話:雞籠杙Ke-lâng-khi̍t ) 導遊說:「杙」是繫牛的小木樁。參照辭典引用《左傳》、《南史》的資料,說得通。如果大加蠟或雞籠是牛頭,地理關係上也正確。 網路有引用《淡水廳志》的說法,以為雞籠嶼是和平島,雞籠杙是基隆嶼:「雞籠嶼在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社皆在西,約二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基隆田寮河上的十二生肖橋樑也是基隆市的特色景點。
Thumbnail
三貂嶺,這個名字彷彿就帶著一股神秘的韻味,仿佛是一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和探索。這個地方雖然偏僻,但卻有著獨特的景色和氛圍,讓人忍不住想要親身去體驗。 這裡是台灣鐵路從西部翻山越嶺到東部的一個主要分叉點,一條穿山後直往台灣東部,一條則是平溪支線,底下是基隆河,進入隧道後另一側是華
Thumbnail
神社是神明的住所,大砲則是戰爭的武器,將大砲安置在神社境內,此種衝突感引發我強烈好奇,而這樣的組合恰好發生在基隆神社境內。透過史料蒐集和比對,在基隆神社安置大砲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根據基隆神社誌的記載,前基隆憲兵分隊長膳英雄氏,是個虔誠的敬神家,他每早都會帶愛子到基隆神社參拜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基隆市鬧區以基隆港內港(即海洋廣場)為中心,約莫為一條小型廊道,鬧區西區為自安樂區「安樂市場」,過西定路沿安一路向東至基隆火車站(南站)與基隆城際轉運站一帶。
Thumbnail
劉銘傳隧道位於基隆的獅球嶺     清朝雍正年間水師進駐基隆後開始有閩南的漳州人由八里坌(八里)、金包里(金山)、瑪鋉(萬里),沿著北海岸移居到雞籠(基隆),在牛稠港落腳,從事漁業捕撈。在崁仔頂集市成街,是漢人在基隆創建市街的開始。     昔日,獅球嶺是基隆到台北交通必經之處,清朝
「基隆東岸廣場」爆發產權之爭,基隆東岸廣場不只是海港地標,更是基隆房地產最具指標的地段,附近除了廟口夜市,還有崁仔頂漁市場及郵輪港口人潮,不但可提供遊客停車空間,也是北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 基隆市政府和NET爆發東岸廣場之爭,8年前大日開發公司向市府簽約承租基隆東岸廣場,當時大日開發公司也和NET
Thumbnail
在領隊緊急申請下,又得以進入大武山保留區,搭著吉普車搖搖晃晃進入金崙溪,來到近黃野溪溫泉區域探訪瀑布深潭及崑崙坳古道東段。聽居民述說深山裡遺留的斷續古道、早期排灣族和卑南族間部落征戰的防衛石牆,被八八風災強力沙土沖毀的橋墩、殘留的吊橋鐵線、仰望看著遙不可及的金崙三雄。
Thumbnail
基隆嶼(臺灣話:雞籠杙Ke-lâng-khi̍t ) 導遊說:「杙」是繫牛的小木樁。參照辭典引用《左傳》、《南史》的資料,說得通。如果大加蠟或雞籠是牛頭,地理關係上也正確。 網路有引用《淡水廳志》的說法,以為雞籠嶼是和平島,雞籠杙是基隆嶼:「雞籠嶼在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社皆在西,約二
Thumbnail
西元十九世紀的清朝飽受西方列強入侵,清朝在台灣港口及河口重要沿岸設立許多西方礮臺,學仿西方列強各國的船堅炮利在台灣鞏固下設立許多礮臺以利於戰爭及鞏地。尤其台灣北部基隆更是重兵之地;也造就基隆港周邊留下許多礮臺遺跡存在,在當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就有兩座礮臺。歷經清法戰爭後的滬尾礮臺也是一個例子。
Thumbnail
基隆田寮河上的十二生肖橋樑也是基隆市的特色景點。
Thumbnail
三貂嶺,這個名字彷彿就帶著一股神秘的韻味,仿佛是一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寶藏,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和探索。這個地方雖然偏僻,但卻有著獨特的景色和氛圍,讓人忍不住想要親身去體驗。 這裡是台灣鐵路從西部翻山越嶺到東部的一個主要分叉點,一條穿山後直往台灣東部,一條則是平溪支線,底下是基隆河,進入隧道後另一側是華
Thumbnail
神社是神明的住所,大砲則是戰爭的武器,將大砲安置在神社境內,此種衝突感引發我強烈好奇,而這樣的組合恰好發生在基隆神社境內。透過史料蒐集和比對,在基隆神社安置大砲的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根據基隆神社誌的記載,前基隆憲兵分隊長膳英雄氏,是個虔誠的敬神家,他每早都會帶愛子到基隆神社參拜
Thumbnail
石門東稜為太魯閣戰役日軍行軍補給的路線,而古關原是當初日軍紮營的地點。沿途可見疑似當時的路徑、日軍遺址。 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Thumbnail
基隆市鬧區以基隆港內港(即海洋廣場)為中心,約莫為一條小型廊道,鬧區西區為自安樂區「安樂市場」,過西定路沿安一路向東至基隆火車站(南站)與基隆城際轉運站一帶。
Thumbnail
劉銘傳隧道位於基隆的獅球嶺     清朝雍正年間水師進駐基隆後開始有閩南的漳州人由八里坌(八里)、金包里(金山)、瑪鋉(萬里),沿著北海岸移居到雞籠(基隆),在牛稠港落腳,從事漁業捕撈。在崁仔頂集市成街,是漢人在基隆創建市街的開始。     昔日,獅球嶺是基隆到台北交通必經之處,清朝
「基隆東岸廣場」爆發產權之爭,基隆東岸廣場不只是海港地標,更是基隆房地產最具指標的地段,附近除了廟口夜市,還有崁仔頂漁市場及郵輪港口人潮,不但可提供遊客停車空間,也是北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 基隆市政府和NET爆發東岸廣場之爭,8年前大日開發公司向市府簽約承租基隆東岸廣場,當時大日開發公司也和NET
Thumbnail
在領隊緊急申請下,又得以進入大武山保留區,搭著吉普車搖搖晃晃進入金崙溪,來到近黃野溪溫泉區域探訪瀑布深潭及崑崙坳古道東段。聽居民述說深山裡遺留的斷續古道、早期排灣族和卑南族間部落征戰的防衛石牆,被八八風災強力沙土沖毀的橋墩、殘留的吊橋鐵線、仰望看著遙不可及的金崙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