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澳門香港,即是當年外國人首先得以進入中國土地的海港。當時的中國,明末清初以來開始接觸來自外國的宗教團體及海員。當然也有來自歐洲列強的交流團,他們希望今明朝及清朝的皇帝做生意,同時也帶來來自歐洲的奢侈品,包括槍械,時鐘,地圖等等。當時澳門作為外國人先行足以到達的地方,葡萄牙人為例,首先看到的是媽閣廟,媽閣廟歷史悠久作為澳門著名的道教建築物,用來祈求在海上的船員有入有出,安全的回來。由於葡萄牙人不明白當地的名字,於是他們問當地人,本地人誤認為他們是在問媽閣廟是什麼,於是答他們媽閣,於是成為了澳門當初名字的由來。
宗教/教育:
澳門華人當時在葡萄牙未到達之前,以本地的佛教道教為主,寺廟比較興旺。後來葡萄牙人到達後,把自己信奉的天主教文化教導於本地澳門人,但當時本地人對於外來者比較不友善,更稱他們為侵略者。當時葡萄牙在地建立起的天主教形式的學校更被本地人忽略,後來由於推廣及交流逐漸增加,開始有本地學生加入天主教學校其中,學習天主教文化更加有人成為了傳教士。早於16世紀末期,聖保祿教堂及其附屬的教會學校在澳門開始教起英語及葡萄牙語,因為當時政府必須說葡萄牙文作為官方語言,本地澳門人開始認識基本的葡萄牙文化。多種葡萄牙的獨有文化進入到本澳,包括舞蹈及飲食文化。天主教文化在澳門與本地的宗教互相結合,又因為鄰近日本等國家因此成為了文化交融的象徵。也促進了葡萄牙輿中國之間的交流,葡萄牙語16世紀時的到來也令澳門成為一個獨有的在亞洲的葡萄牙居住地,甚至因為粵語及葡萄牙語融會貫通,相當多的澳門人都能夠流利的說着這兩種語言。 當時在天主教學院學習的葡萄牙人士,以澳門作為根據地,作為學會亞洲文化的中心點,但是其實並不只有葡萄牙人,歐洲各地而來的,包括荷蘭人;意大利人甚至現今的德國人等等,都曾經在天主教學院裏嘗試學會關於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及國家的常識。湯若望,畢方濟等也曾經在澳門停留后進入中國內地,向當時的明朝清朝皇帝提供當時歐洲列強對中國的貿易建議等等。 直至今時今日,澳門仍然擁有不少天主教徒學校,他們甚至會教到神學,宗教等等相關的議題。雖然當初葡萄牙文化在澳門被當地人否決,但是長久合作以來,澳門的獨特文化開始逐漸成形。 也是由於當年澳葡政府建設,本地很多並沒有讀書經驗的年輕人得以進入學院書院學習知識,各類型的工廠也就成為了他們長大後能夠投身的工作。因為學習水平的增長,報紙等等書刊的發售也就逐漸頻密。在工作方面,由於當時澳門作為海港城市大量需要 船隻,因此很多年輕人決定投身造船業。
經濟意義:
在葡萄牙統治時期,澳門開始作為一個交易及運輸港出名,許多外國人士包括後來的英國人,看到了澳門帶來的經濟意義,因此英國人看上了旁邊更大的香港,最終香港成為一個國際交融的文化大都市,世界熟悉。澳門的船運非常發達,這也是因為當初葡萄牙人就是乘船而來,明朝時中國內地的鄭和下西洋事件也導致到歐洲對內地非常感興趣,貿易能夠帶來更多的利益。當時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列強已經開始在非洲大陸增聘領土,這令當時的大不列顛更看到了香港及澳門等港口能夠帶嚟的巨額利益。 在18世紀時,葡萄牙開始更加衰落,相對於同時間其他列強例如英國,其爭霸之心開始降低,當時在澳門的本地政府放心建設澳門也就導致了後來澳門的繁華。澳門作為當時海外葡萄牙的領土,雖然遙遠但是還是受到葡萄牙本地的影響,當時歐洲普遍發生很多皇室與宗教之間的衝突,這也導致到海外的澳門受到牽連。 十九世紀末到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世界大亂當時的葡萄牙屬於中立國因此澳門並沒有被炮轟。在二次大戰為例,香港就因為日本的炮轟及入侵而失去了曾經的光輝,直至戰爭過後一段時間仍不能回復當初。澳門需沒有參加戰爭,但是由於中國內地及旁邊的香港受到戰爭嚴重的波及,因此澳門當年有非常多的死者,傳聞死亡的數量過多甚至乎出現大小不一的亂葬崗。 戰爭期間,歐洲各國由於頻繁的交往逐漸獲得了別國的文化。歷史上說,二次大戰是歐洲舊有文化及新有文化的轉捩點,也就是因為戰爭的原因,以英國為例,作為古老大國,規矩眾多,在接受了美國的新時代思想後,在英國本國的年輕人文化出現了改變,甚至在成年人的想法中,認為他們已經變得叛逆。年輕人開始不聽父母的說話,把大量時間放在音樂,興趣等等事情上,在澳門,由於與歐洲列強交流眾多的原因,也因此在澳門音樂文化得到了普及。 20世紀後期,澳門的博彩業等等逐漸壟斷了澳門的各個行業及收入。同時,由於政權的交替,澳門的改變非常的巨大,同樣在香港,港英政府逐漸把政權交回了中國,這也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21世紀當今的澳門,在疫情前,大三巴;新馬路等等成為了外國遊客必須來到的地方,作為了解澳門文化最深刻的集中地,大三巴是澳門的一座重要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