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酒款消息釋出好一陣子了,不過約莫是到上週在台灣開賣時,大家才注意到Valinch & Mallet這次的裝瓶中(
吉珍屋洋行代理),有一支
里爵(Ledaig)的桶陳用桶十分特別——除了Sherry Butt之外,還註記了「
Bota Punta/Bota No」(見下圖,擷取自
官方網站。)。尤其幾位著迷於雪莉桶陳調性的酒友,在見到實拍照中超乎老橡木(Old Oak)而接近黑雪莉酒(Brown Sherry)的酒色時,更是趨之若鶩的想知道這雪莉桶的來頭。
官方網站提供的酒款資訊,可以看到「Cask type」十分特殊。(Photo Credit: Valinch & Mallet Ltd)
所以Bota Punta / Bota NO究竟是什麼?在用於熟陳威士忌時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以下便彙整一些我所知道的概念以及找到的資料。
Bota NO
先從簡單粗暴的Bota NO開始。
Bota在雪莉酒領域,指的就是橡木桶(cask, barrel),而被稱為「Bota NO」的這種桶子,在Solera系統中,常常就真的是在酒桶上特別劃記「NO」。而這裡的「NO」不帶有負面的意涵,單純是窖主(cellarmaster)要標示說:「不要動這一桶!」
這樣的判斷,通常意味著窖主在該桶酒液中品飲到「特殊且希望保留的風味」,也因此要避免正常Solera系統運作中的補充新酒環節(rocío),會破壞這個風味。於是乎,在「不去動(填充新酒)」的情況下,Bota NO桶中的酒液,其風味也就更濃縮而集中,且平均酒齡的增長也較系統中其他單桶中的酒液來得快。
Bota Punta(Bota de Punta)
Bota Punta則是針對擺放位置的特殊稱呼,指Solera系統中,最下層(亦稱為Solera)且最末端的酒桶。據說在傳統的安達魯西亞(Andalusian)酒窖中,依據經驗法則早已歸納出「Bota Punta相比起其他酒桶,更容易產生別具一格的風味」的結論,換言之,即Bota Punta有更高機率會被註記成為Bota NO。
然而,除了經驗法則之外,Bota Punta這個陳放位置究竟有什麼神秘力量呢?
首先,跟位置直接相關的原因,是酒窖深處的環境,普遍較陰暗潮濕而有助於菌種活躍,並直接影響酒液的熟陳。然而,特殊的熟陳環境並不必然成為加分項,因此在我看來,下述的「人為因素」與契機,或許才更直觀的促使Bota Punta成為Bota NO。
想像你正在參觀一個酒窖。窖主一邊生動的解說著雪莉酒的製程以及獨有的熟陳系統,一邊帶領大家從門口移動至酒窖的深處。而在故事聽完的同時,窖主挑起雪利酒勺(venencia),隨意從腳邊的酒桶優雅的探出了一勺Fino雪莉酒,讓大家回頭搭配著整個酒窖的壯觀景致進行試飲,替一次豐富而生動的導覽劃下完美的句點。
是的,Bota Punta所在的位置,一般來說在取酒上最為容易,因此據說很多酒窖會刻意將其作為試飲取樣用的酒桶。而為了確保試飲的酒液能經常性的有穩定的風味表現,這樣的桶子被標註為Bota NO的情況也相對多見。這時除了可能同前段所述的不去補充酒液之外,亦常見「不從上層(1st Criadera)取酒,而是以同為Solera層酒桶中的酒液來填充」。如此,便能維持較高的平均酒齡及較集中濃縮的風味。
除了試飲,據說當酒窖將Bota Punta視作Bota NO來處理時,也可能是打算將其用作為「老滷」——當要從Solera層取酒(saca)裝瓶時,能夠反過來從Bota Punta中汲取酒液來勾兌,以平衡風味或製造個性。
而正是上述兩種人為因素,又更進一步便衍伸出另外兩個影響熟陳的因素,並讓Bota Punta更為獨特。其一較可能發生在Fino或Manzanilla這類的生物熟陳型(biologically aged)雪利酒,是當進行頻繁的取酒時,會攪動到其特殊的酵母膜(flor,又稱酒花)並影響氧化。其次,則是當取酒頻繁時,也意味著環境中的有機物會有更高的機率落入桶中。在這之中,乳果蟎(Carpoglyphus lactis)據信會為酒液增添柑橘香氣以及微苦的風味層次。
結語
總結上述的說明來說,當我們看到雪利酒的酒標有加註說是「Bota Punta/Bota NO」時,多半可以預期這將是一支風格個性更為獨特鮮明的佳釀,甚至可能是來自單一酒桶的裝瓶。
至於以「Bota Punta/Bota NO」進行桶陳的威士忌,在秉持著「誠信原則(因為實際上我並沒有看到Bota Punta/Bota NO的用詞,在標示上有受到明確規範)」的前提下,至少可以知道這是在威士忌業界中,「極少數來自Solera系統」的ex-sherry cask。並且,高機率將成就有別於其他市面上常見的雪莉桶陳威士忌的風味——將木桶本身的影響降至最低,完全依靠氧化以及殘酒來造就風味。
(如果有機會,也會再另外彙整「用於熟陳威士忌的雪莉桶」的資料與資訊,並說明為什麼上述結語能夠這麼過果斷的說是「極少數」。)
(原文彙整撰寫於2021.4.25)
※以上內容之彙整,多數出於次級資料(secondary source)(來源如下)。如有錯誤,敬請不吝糾正指教。
【資料來源】
- Luyten, R. (2014). Bota Punta / Bota NO [Blog Post]. Viewed 24 April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herrynotes.com/2014/background/bota-punta-bota-no/
- La Bota 17 de Palo Cortado “Bota Punta” [Website]. Viewed 24 April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quiponavazos.com/en/botan017palocortadobotapunta/
- La Bota 14 de Oloroso Viejísimo “Bota NO” [Website]. Viewed 24 April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quiponavazos.com/en/botan014olorosobotano/
- Maclean, P. (2018, January 05). The Story Of The Sherry Cask [Blog Post]. Viewed 24 April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herry.wine/sherry-cask/blog/the-story-of-the-sherry-cask
- Luyten, R. (2017, November 21). Sherry casks in the whisky industry [Blog Post]. Viewed 24 April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iskynotes.be/2017/whisky-news/sherry-casks-in-the-whisky-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