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兒子使用說明書》。
作者,工作是將腦科學應用於人工智慧(AI)的開發,身份則是養育男孩長大成人的母親,她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男性大腦與女性大腦,二者的「瞬間的使用方式」不同,轉為數本暢銷書的基礎。
在書中,我理解到了「男性腦」的特性。
男性腦是空間認知優先型大腦,神經迴路會自然地讓聚焦於遠處、測量空間的距離、認知物質的構造;相較於此,女性腦則是溝通優先型大腦,聚焦於近處,針對眼前的人的表情和行為作出回應。這二者,就像右撇子和左撇子那樣,有自然就覺得慣用的偏好;而且,男性腦會在青春期過後,轉變成「喜歡『先從結論講起』的對話模式」。
而區分「男性腦/女性腦」是因為「比較多的男性擁有男性腦/比較多的女性擁有女性腦」;有大原則的話,就會有例外,也就是「擁有男性腦的生理女性」和「擁有女性腦的生理男性」。
因此,我也發現:我是擁有男性腦的生理女性!
發現這件事情之後,我興致盎然地繼續閱讀後面的篇幅,期待可以更多地瞭解自己,以及和擁有女性腦的太太和女兒們之間的差異。
讀著⋯⋯讀著⋯⋯我讀到〈母親是「原點」〉,作者用一個故事來論述「母親是男孩(擁有男性腦的孩子)向外探索世界的起始點」。
故事是這樣的:作者帶著自己的兒子去公園玩耍時,看到一位同樣也帶著兒子來玩耍的母親。那個男孩,遲遲不敢放開來玩耍,會時不時地回來找媽媽;而那位母親想要男孩勇敢地去玩耍,於是會在男孩往前走之後,躲起來。這樣來來回回了好幾次之後,作者向那位母親給出「站在原地,讓兒子在回頭的時候,可以看到母親」的建議;那位母親照做之後,那位男孩果不其然地開始放開來玩耍,雖然偶爾還是會回頭確認母親是否還在原地,但已經不會再跑回來母親身邊了。
看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再一次回看自己與母親之間的互動。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實際、可被測量的距離,而這其實也代表著「母親」與「擁有男性腦的小孩」之間的心理距離。可以被看見,代表的是二者之間的距離可以被測量,而這樣的「可被測量」是會帶來「安全感」的,而安全感也成為「擁有男性腦的小孩」可以向外拓展的基準。
原點,是「擁有男性腦的孩子」所需要的。
而我也在最近發生的事情中,深度地意識到:母親的期待,還烙印在我的大腦裡面,而我的行動因為這樣潛意識的銘印,也被無意識地驅動著⋯⋯直到我認了出來。
原來,我還在朝著「母親的期待」前進。
大約在八、九歲的時候,在二次不同的時間裡,我被父親壓在床上,咬了大腿內側和左邊胸口。在那之後,我和父親原本還不錯的關係,就此斷裂;而母親一直希望我們可以和好。
於是,原諒一直是我的課題清單裡的第一位。
二十年過去⋯⋯二十九歲的那年,我終於有機會可以修復這道創傷,也在尋尋覓覓之後,幸運地在【療癒】裡重新建構新的自我認知:當年,我認為父親是在跟我玩,只是玩過頭了!
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