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罰我壞,但不能罰我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會有各式各樣的收入。哪些收入會增加公司的所得,因而要繳稅?經常是企業管控稅務風險必要的一環。因為,該繳的稅沒繳,輕則補稅,重則處罰。無論是何者,都得不償失。
公司委屈收到的損害賠償金也要繳稅?
我曾經就遇過這樣的案例。小張是我家附近一間咖啡店(A公司)的老闆,有一天,小張跑來找我。他說咖啡店的商標,被B公司仿冒多年。
前幾年,小張不想再忍氣吞聲了,於是他以A公司的名義向法院提告。在法院曉諭下,雙方在訴訟上達成和解。B公司必須給付A公司,一筆因商標權受侵害的損害賠償金。小張原本以為,在他收到賠償金後,這件事應該就告一段落。
但沒想到,隔一年,A公司卻收到一張稅單及罰單。國稅局以A公司漏未申報損害賠償金的收入,認定A公司應補繳30萬元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同時裁處A公司15萬元的罰鍰。
小張憤怒地對我說:「A公司明明是受害人,好不容易才打贏官司,拿到賠償金。結果,國稅局卻像『禿鷹』般地飛來,要和他分一杯羹。」
我請小張先別急,同時仔細閱讀他的資料後,我回頭告訴小張:「就本稅部分,依照財政部向來的解釋函令,這筆收入確實該繳稅。」
因為在民法上,「損害賠償」包含兩個部分:「所受損害」與「所失利益」。
「所受損害」是指,你的現存財產,因為損害事實的發生而減少。
例如:你的房屋因鄰近工地施工造成毀損,施工者對於你所受的損害賠錢給你。這筆賠償金,是為了填補你所受的損害。損害一旦被填補後,就回復到還沒被損害前的狀態。你的財產既然沒有增加,就沒有所得。所以這筆賠償金:不用繳稅。
「所失利益」則是指,你原本預計可以獲得的財產,因為損害事實的發生而無法獲得。
例如:在前述鄰近工地施工的個案中,如果你的房屋因為受損,導致無法出租,因而無法獲得原本預計可得的租金利益。為了填補你無法收到租金的損失,施工者因而支付一筆賠償金給你。由於你的財產額外增加,有所得產生。所以這筆賠償金:要繳稅。
回到小張的個案。對A公司而言,A公司的商標權,實際上沒有因為B公司的仿冒,而有所減損;
但A公司的商標權,卻會因為B公司的仿冒,而妨害預期可以獲得授權使用的利益。因此,這筆損害賠償金,性質上屬於「所失利益」。A公司恐怕還是得繳稅。
你罰我,也要得到我的同意
但是,關於處罰的部分,國稅局的作法,就未必站得住腳。
因為處罰的前提,一定是你事先知道或可能知道,你的某個行為是不對的,而你又明知故犯或疏於注意。只有在這種情形,政府對你的處罰,才會有正當性。
如果你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可能知道,你的某個行為是不對的。政府卻等到你去做了這個行為後,才去處罰你。這樣的處罰,就很像股市裡的「養、套、殺」,欠缺處罰的正當性。
所以,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才會說:「不教而殺謂之虐」。
更白話地講,
你可以罰我壞,但不能罰我呆。
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
當然,這個時候,政府可能會說,我們的行政罰法有提到:「不得因不知法規而免除行政處罰責任。」這是指,人民不能夠單純以不瞭解法律規定為由,就主張他的違規行為,完全不用負法律責任。
但魔鬼,往往就藏在細節中。因為,這句話有個前提,也就是,你如果不瞭解的是「法律」或「法規命令」,那麼你確實不能夠以不瞭解這些法規為由,主張不用負法律責任。
因為「法律」是立法院訂的;「法規命令」是法律授權給行政機關訂的。這兩個法規,都有民意的展現。即便這些法規再怎麼糟糕,但你要怪,就要去怪你當年蠱惑你投下選票的立法委員。
但問題是,現在規定「所受損害」要繳稅,「所失利益」不用繳稅的,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規命令」,而是來自財政部一系列的「解釋函令」。「解釋函令」可不在立法委員的管轄範圍內。
你不能要求人民,去查詢那些多如牛毛的「解釋函令」,到底在規範什麼?至少也不應該,以人民未主動查詢「解釋函令」為由,就動輒處罰人民。這樣的處罰,不是一個法治國家應有的氣度與作為。
這個案件的後續發展,也如同我們所預料。在A公司提起訴願後,財政部維持本稅部分,但將罰鍰部分,予以撤銷。
在這件事情過後,小張告訴我,他作了兩個重大的改變:第一,他請了專業的會計師與律師,為他管控稅務風險。第二,他的選票,只投給專業負責的立法委員。但如果,選票上實在找不到這樣的人選。他寧可,默默地走出投票場,也不再胡亂投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31內容數
你不會一輩子為人打工。人生很長,總會有個裂縫,讓你逮住機會成為一人公司的掌舵者。 ​在新手創業的過程中,你不只需要資金、需要專業能力、需要人才,你還需要有位見過世面的法律顧問,隨時提醒你哪裡有法律風險,特別是稅務風險。因為沒賺到真金白銀還不打緊,但誤觸法網就得不償失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衍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還是員工時,常聽老闆說:「你就不能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嗎?」我深信不疑。 直到有一天,我成為老闆了。我就真的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沒想到,我卻因此惹禍上身。
倘若老張當時反對這筆併購交易,其依法可以請求A信合社,依照當時的「公平價格」,收購其持有信合社的股份。出售股份的老張,所獲取的「證券交易所得」,因而可以適用免課所得稅的待遇。 但如果社員贊成這筆併購交易,卻要將社員領取的股金溢額款,視為「股利所得」。適用累進稅率的結果,反而要繳納高額稅負。
推計課稅前提是,稽徵機關應斟酌與推計具有關聯性的一切重要事項,依合理客觀的程序,以及適切的方法進行。此外,在各種推計課稅的方法選擇上,稽徵機關應該依照最能切近實額的方法來操作。
一動不如一靜。你的每一個舉動,在稅法上都有特殊意涵。
你是否曾經遇過,原本是你有理的案件,到頭來,卻變成是你無理? 多年前,我在執行律師業務時,就遇到一個這樣峰迴路轉的案件。 你不喜歡不代表你可以不理它
很多人可能聽過,中小企業在Facebook上刊登廣告,要為Facebook代扣繳稅款(6%)。 但實際的情況,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 此外,現行扣繳制度,僅適用於「國內企業」,而不適用於「國內個人」,也會面臨公平性的問題。 一般常見的回答是:這是所得稅法明文規定的稽徵方式。
當我還是員工時,常聽老闆說:「你就不能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嗎?」我深信不疑。 直到有一天,我成為老闆了。我就真的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沒想到,我卻因此惹禍上身。
倘若老張當時反對這筆併購交易,其依法可以請求A信合社,依照當時的「公平價格」,收購其持有信合社的股份。出售股份的老張,所獲取的「證券交易所得」,因而可以適用免課所得稅的待遇。 但如果社員贊成這筆併購交易,卻要將社員領取的股金溢額款,視為「股利所得」。適用累進稅率的結果,反而要繳納高額稅負。
推計課稅前提是,稽徵機關應斟酌與推計具有關聯性的一切重要事項,依合理客觀的程序,以及適切的方法進行。此外,在各種推計課稅的方法選擇上,稽徵機關應該依照最能切近實額的方法來操作。
一動不如一靜。你的每一個舉動,在稅法上都有特殊意涵。
你是否曾經遇過,原本是你有理的案件,到頭來,卻變成是你無理? 多年前,我在執行律師業務時,就遇到一個這樣峰迴路轉的案件。 你不喜歡不代表你可以不理它
很多人可能聽過,中小企業在Facebook上刊登廣告,要為Facebook代扣繳稅款(6%)。 但實際的情況,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 此外,現行扣繳制度,僅適用於「國內企業」,而不適用於「國內個人」,也會面臨公平性的問題。 一般常見的回答是:這是所得稅法明文規定的稽徵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前開規定所稱『另有約定』,限於勞雇雙方均無爭議,且勞工同意由其工資中扣取一定金額而言」,簡單說,勞動部對於「另有約定」是指:在事故發生後才進行的約定、雙方對於約定賠償金額沒有爭議,與勞方同意自薪資中直接扣抵,當要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才能算「另有約定」、才能從勞工薪資中直接扣款;事前概括性約定,則不能算
Thumbnail
找到是誰弄壞車子,結果卻被回懟:「你又沒有說要自己賠,這是公司的車為什麼我要修好?」。你以為誰用壞誰賠償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現實是沒有『規定』,能躲過一劫誰要承擔?
Thumbnail
前言 民法侵權行為係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固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亦屬於侵權行為,而法律對於債務不履行既另設有規定,關於侵權行為規定於債務不履行自不適用。 是侵權行為與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時,債權人自得擇一行使,僅關於債務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若於
Thumbnail
口頭契約很容易說出口... 雙方的認知承諾也可能因理解有誤差... 沒有再三確認,誤解可能由此而生~ 生意場上~即使是甲方的要求,乙方也無需照單全收~ 畢竟許多的要求都來自於利益的堆疊! 當雙方並非站在對等的平台上協商,誤知誤解就隨之而生... 無論是哪一種狀況...都不要讓自己賠掉~
Thumbnail
公司有虧損或業務緊縮事由就可以馬上裁員嗎? 不可以的。 而且就算法定解僱事由,為使勞工適當地知悉其所可能面臨法律關係之變動,公司也應本諸誠信原則,告知勞工被解僱事由之,基於保護勞工之意旨,雇主不得隨意改列其解僱事由,同理雇主亦不得就原先所列解僱通知書上之事由,於訴訟上為變更再加主張。(最高法院9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公司虛列股本之不實的刑事責任,並重點解釋了公司法第9條及商業會計法第71條的相關規定,以及最高法院的判決。
Thumbnail
剛好最近在處理這一題,就紀錄也分享一下吧 #甚麼是法院強制扣薪? 簡單來說,就是當公司員工外面的債務無法正常還款,被債權人(可能是銀行、民間借貸等)提告法院,要求公司每月固定從薪資獎金之中扣薪做為債務償還。之前也有一些是健保費沒有繳納,或是一些交通違規罰單等等,也有可能因此收到。
Thumbnail
「高薪低報」是調解實務中常見爭議,仍要提醒「投保是雇主義務,不是勞工權利」此一概念,如果雇主未依法以正確的投保級距投保,無論原因為何,雇主都負有損害賠償責任,且勞工如果不幸遭遇職業災害時,雇主所受到的保護(可主張抵充)的數額也會減少,因此並不是節省成本的正確方式;不過也要提一下,針對高薪低報的損害賠
很多人說開公司不要跟人合夥做生意,是真的嗎?可是當初陶子姊沒開餐廳經驗找上劉董一起開公司,生意搞得很火阿,是沒賺錢嗎?怎麼一談到錢就要翻臉對簿公堂上法院討錢了? 白姓女老闆上法院提告陶子姊的公司拒絕給付3百多萬的貨款觸犯了不當得利罪請求返還,夷?貨款沒付是事實,但為什麼不是請求給付貨款而是告辣杯杯
台灣公司的老闆被搞瘋了! 生意這麼難做,還要繳碳費? 其實是過去佔了全民便宜, 政府用保護方式提供便宜水電給產業, 以提升公司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因為便宜所以浪費,別讓浪費變成習慣 有些東西,一開始看似便宜,其實往往更貴。 如果因為一時的貪念而占了小便宜, 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前開規定所稱『另有約定』,限於勞雇雙方均無爭議,且勞工同意由其工資中扣取一定金額而言」,簡單說,勞動部對於「另有約定」是指:在事故發生後才進行的約定、雙方對於約定賠償金額沒有爭議,與勞方同意自薪資中直接扣抵,當要滿足以上三個條件才能算「另有約定」、才能從勞工薪資中直接扣款;事前概括性約定,則不能算
Thumbnail
找到是誰弄壞車子,結果卻被回懟:「你又沒有說要自己賠,這是公司的車為什麼我要修好?」。你以為誰用壞誰賠償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現實是沒有『規定』,能躲過一劫誰要承擔?
Thumbnail
前言 民法侵權行為係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之行為,屬於違法行為之一種,債務不履行固為債務人侵害債權之行為,性質上亦屬於侵權行為,而法律對於債務不履行既另設有規定,關於侵權行為規定於債務不履行自不適用。 是侵權行為與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競合時,債權人自得擇一行使,僅關於債務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若於
Thumbnail
口頭契約很容易說出口... 雙方的認知承諾也可能因理解有誤差... 沒有再三確認,誤解可能由此而生~ 生意場上~即使是甲方的要求,乙方也無需照單全收~ 畢竟許多的要求都來自於利益的堆疊! 當雙方並非站在對等的平台上協商,誤知誤解就隨之而生... 無論是哪一種狀況...都不要讓自己賠掉~
Thumbnail
公司有虧損或業務緊縮事由就可以馬上裁員嗎? 不可以的。 而且就算法定解僱事由,為使勞工適當地知悉其所可能面臨法律關係之變動,公司也應本諸誠信原則,告知勞工被解僱事由之,基於保護勞工之意旨,雇主不得隨意改列其解僱事由,同理雇主亦不得就原先所列解僱通知書上之事由,於訴訟上為變更再加主張。(最高法院9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公司虛列股本之不實的刑事責任,並重點解釋了公司法第9條及商業會計法第71條的相關規定,以及最高法院的判決。
Thumbnail
剛好最近在處理這一題,就紀錄也分享一下吧 #甚麼是法院強制扣薪? 簡單來說,就是當公司員工外面的債務無法正常還款,被債權人(可能是銀行、民間借貸等)提告法院,要求公司每月固定從薪資獎金之中扣薪做為債務償還。之前也有一些是健保費沒有繳納,或是一些交通違規罰單等等,也有可能因此收到。
Thumbnail
「高薪低報」是調解實務中常見爭議,仍要提醒「投保是雇主義務,不是勞工權利」此一概念,如果雇主未依法以正確的投保級距投保,無論原因為何,雇主都負有損害賠償責任,且勞工如果不幸遭遇職業災害時,雇主所受到的保護(可主張抵充)的數額也會減少,因此並不是節省成本的正確方式;不過也要提一下,針對高薪低報的損害賠
很多人說開公司不要跟人合夥做生意,是真的嗎?可是當初陶子姊沒開餐廳經驗找上劉董一起開公司,生意搞得很火阿,是沒賺錢嗎?怎麼一談到錢就要翻臉對簿公堂上法院討錢了? 白姓女老闆上法院提告陶子姊的公司拒絕給付3百多萬的貨款觸犯了不當得利罪請求返還,夷?貨款沒付是事實,但為什麼不是請求給付貨款而是告辣杯杯
台灣公司的老闆被搞瘋了! 生意這麼難做,還要繳碳費? 其實是過去佔了全民便宜, 政府用保護方式提供便宜水電給產業, 以提升公司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因為便宜所以浪費,別讓浪費變成習慣 有些東西,一開始看似便宜,其實往往更貴。 如果因為一時的貪念而占了小便宜, 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