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身之「髖絞鍊」
avatar-img
樹屋

下半身之「髖絞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olo 2022/8/24

本篇將淺談髖絞鍊在投球影像中如何辨識、髖絞鍊時的力學細節、髖絞鍊如何影響投球以及髖絞鍊階段的常見問題。

髖絞鍊在投球影像中如何辨識

髖絞鍊即為髖屈,股骨以額狀軸為中心,在矢狀面上向髖關節前方彎曲,髖屈肌群(髂腰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直肌)縮短,髖伸肌群(臀大肌、膕旁肌、臀中肌)伸展。影像上的表現即為骨盆與股骨間夾角變小。

投球後方視角影片

投球後方視角影片

更慢速播放

更慢速播放

髖絞鍊時的力學機制

從靜力平衡開始髖絞鍊時,重力帶動全身質心降低,髖伸肌群(*與膝伸肌群)離心收縮,重力位能一部分轉換為動能,一部分轉化為彈性位能儲存於髖伸(*與膝伸)肌群中。

*由於本篇在討論髖絞鍊,但膝伸肌群又無法直接省略,因此以括弧形式帶過。

髖屈示意圖— —髖伸肌群被拉長

髖屈示意圖— —髖伸肌群被拉長


如果你對投球機制感興趣,歡迎點這裡學習更完整的知識。


髖絞鍊如何影響投球

髖關節與臀部肌群身為全身最強壯、承重能力最強的肌肉與關節,在投擲動作中,藉由髖絞鍊起到了將重力位能高效地轉換成動能之作用。除了儲存與傳遞能量外,也透過與膝、踝關節共同作用,改變支撐力方向、產生水平分力以利投手向前(本壘板)做功。

髖絞鍊階段的常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單純地髖絞鍊深度不足,這需要解釋嗎?應該不用吧哈哈,就髖屈不夠多啊。

接下來這個問題更廣泛,而且有各式各樣的表現形式——「選手自身或教練對於髖絞鍊的概念有模糊認知,但實則無法正確認知髖絞鍊之意義、無法正確辨識髖絞鍊,而使用並非髖絞鍊的錯誤動作來擬似髖絞鍊。」

因為變種太多,所以我列舉三個較常見的形式。

1.腳踝背屈過多髖屈不足

這個問題通常源於當事人只知重心壓低的觀念,卻忽略人體各關節運作與排列情形時,又或者平時生活習慣糟糕,肌力失衡,如久坐導致臀部功能性下滑等,這類型的機制會像是以下的情形(包含但不限於):

raw-image


這張圖的狀態是髖屈不足,脊椎大幅向身體矢狀面前方彎屈,本應由臀部主要承擔的工作卻(儲存與傳遞能量)由背部所承擔了。並且由於腳踝背屈角度很大,整體質心傾向三壘測,又因為髖屈時整個骨盆以上的質量都會向三壘測移動,為了避免傾倒勢必無法做出足夠髖屈。





2.三關節屈曲角度超大

有些人會蹲得特別特別低,這可能是覺得蹲越低能獲得越多動能,不考慮人體狀態確實如此,但牽張反射循環的功能有其極限,其極限取決於當事人的體能強度,否則無限制的增加動能便能轉化成運動表現的話,人類失足墜崖時就不會死掉而是跳得超高了。

並且牽張反射循環中,主要是靠肌肉等長收縮讓形變量集中於肌腱以儲存動能,因此極大的肌肉伸展量並不會因此儲存極大的動能。並且過多的動能,極低的身體高度,會讓維持良好投球機制的難度變的極大,因此損失的能量可能遠大於紅利,最後只是徒增疲勞。

這種狀況的機制會像這樣——

raw-image

你問我誰會這樣丟?有的,而且那人連莊過中職中繼王,想必你知道是誰了,那就是中信兄弟的小黑吳俊偉。

題外話,提個我對改動作的看法。小黑擁有動輒150kph的火球,代表他真的有辦法駕馭這機制,這種情況下我不會認為改動作有其必要(對於其他動作獨特但運動表現好的選手亦然),因為我們對人體的了解知之甚少,監測身體能力的手段亦然,說不定這就是最適合他的姿勢,貿然改動僅會徒增風險(運動表現下滑)。雖然這一年他成績大幅下滑,但其實球速也維持在149kph,全世界都知道他最需要的是足量的休息。

3.軀幹過度向中外野側彎或髖部過度傾斜

講到這個就不得不提臀部先導、重心留住的觀念,也就是臀部要最先移動、在身體最前方、重心盡量留住的觀念。我們來看看可能為何會有這些曖昧觀念。

raw-image


從這張圖來看,臀部確實在最前面對吧?那這是怎麼做到的?看看下張圖就知道了。






raw-image

這是髖屈時加上骨盆與軀幹的背轉(右投即為俯視時順時針旋轉),從側面看就會像是臀部先導,但事實上軀幹仍然會與骨盆同時水平向前移動。

由於背轉與髖屈,這種動作一開始的重心確實會稍微後面一點點,側面來看髖部也確實在身體最前方,但這並不能讓臀部先導與重心留住的觀念成為真理,因為能做到臀部先導的動作很多,但絕大部分都是效率低下的問題機制,臀部先導與說法不夠完整,那就跟一味追求重心壓低而忽略髖絞鍊是一樣的道理,因為無法抓到事物根本核心——也就是最小的集合,而只好用更大、更籠統的集合去描述,而這也是信奉這些觀念的人在說明這些理論時,都無法完整闡述這些理論的原理,只能以同樣籠統的感覺論嘗試說明,這是因為——這些觀念的集合本就過大,集合裡的大量事件都有所差異,根本無法一概而論。

至於重心留住就全錯了,重心較為後面跟不讓重心向前移動完全不同,追求重心留在投手板不動只會讓你的動作變得很智障。

並且,背轉的目的、優點是增加肩髖分離的角度(如果你胸椎旋轉活動度夠大),或是透過髖內旋增加髖絞鍊的感受度,大多不是為了迎合臀部先導與重心留住的瑕疵理論,當然或許有少數協調性天才是迎合這些觀念時,自然而然的在巨大集合中的大量事件裡選擇了這個最佳解,然而更多的是誤入歧途一去不返的人,也就是機制出問題,如下面這個例圖。

raw-image

這種動作雖然符合臀部先導、重心留住的觀念,但骨盆、軀幹沒有背轉,髖部過度傾斜,當軀幹額狀面產生傾斜時,原本可以讓重力提供的上半身水平動能被扼殺,只能額外在後面主動施力將軀幹回正並彌補損失的動能。

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了髖絞鍊的觀念,並教你如何辨識、分析,以及說明一些常見問題,希望會對看完的讀者在調整下半身機制時有所幫助。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作者與專題觀看其他文章,並分享給自己的球迷、球員捧油,窩會很開心的喔:D




avatar-img
樹屋
1.7K會員
26內容數
棒球、氣象、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樹屋 的其他內容
林家正有個很明顯的優點,就是會確實觀察打者反應並立刻做出恰當應對。 這是陳柏清三振源田的打席。 這打席的2、3、5球都可以明顯看到這個優點。 ●第二球 源田第一球對偏內側的甜速球沒反應,代表要嘛源田設定變化球,要嘛源田設定速球但完全沒跟上。 這時就適合配內角速球,因為如果源田放掉等變化,就
0/5世界棒球 12 強:就一起!贏下去!
*警語:這篇一點也不嚴謹,可能充滿著一坨拉庫的認知偏誤,滿滿的滑坡,再次重申,獨立思考並判斷。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對於應力的適應有很多種,在我看來,應力的峰值以及應力施加的時間,很大程度影響人體適應的方式與適應後的結果。 又,顯而易見,科班出身,僅經過大量專項訓練的投手,看起來與傳統重訓後的適應
我認為延遲性手臂「可以」提高受傷風險,但不必然。 以下是我的解釋。 連著兩個物體的東西的受力,跟兩個問題間的速度差/角速度差有關嘛(也就是加速度跟角加速度)。 然後因為慣性,前臂會在軀幹加速時往後躺(常說的肩外旋,但不是只有肩外旋,還會有肩胛骨下壓後收肩膀水平外展跟胸椎伸展,綜合起來直接講後躺
林家正有個很明顯的優點,就是會確實觀察打者反應並立刻做出恰當應對。 這是陳柏清三振源田的打席。 這打席的2、3、5球都可以明顯看到這個優點。 ●第二球 源田第一球對偏內側的甜速球沒反應,代表要嘛源田設定變化球,要嘛源田設定速球但完全沒跟上。 這時就適合配內角速球,因為如果源田放掉等變化,就
0/5世界棒球 12 強:就一起!贏下去!
*警語:這篇一點也不嚴謹,可能充滿著一坨拉庫的認知偏誤,滿滿的滑坡,再次重申,獨立思考並判斷。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對於應力的適應有很多種,在我看來,應力的峰值以及應力施加的時間,很大程度影響人體適應的方式與適應後的結果。 又,顯而易見,科班出身,僅經過大量專項訓練的投手,看起來與傳統重訓後的適應
我認為延遲性手臂「可以」提高受傷風險,但不必然。 以下是我的解釋。 連著兩個物體的東西的受力,跟兩個問題間的速度差/角速度差有關嘛(也就是加速度跟角加速度)。 然後因為慣性,前臂會在軀幹加速時往後躺(常說的肩外旋,但不是只有肩外旋,還會有肩胛骨下壓後收肩膀水平外展跟胸椎伸展,綜合起來直接講後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