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球機制

含有「投球機制」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限時公開
如何訓練投球?就是以下步驟: 1.分析投球動作 2.發現問題 3.分析原因 4.設計修正動作 5.訓練 如何設計投球訓練?就是以下步驟: 1.拆解目標 2.用小目標作為初始訓練 3.將小目標組合成大目標,作為後期訓練 4.設計不同情境,熟練並濃縮投球概念 5.搭配影像回饋正常投球
Thumbnail
投球動作是人體為達成投擲目的、根據身體各部位結構特色與性質的不同而形成的一連串連續動作。 本文旨在完整解答理想投球動作的特徵,以及列出常見的投球動作問題因果關係,希望能讓讀者學會如何分析投球動作。 我對於投球動作分解和投球影像分析的說明,會以部位/肢段來分章節,作為主軸的第三到七章依序為支撐腳、前
Thumbnail
限時公開
投球機制就是投球時身體動作的模式,本質即為能量如何在身體中製造、轉化、傳遞,其原則為效率最大化,隱含創造最大功率、盡可能讓能量傳遞到球上這兩層目的。利用此原則即可建構投球投球機制之理論並辯證相關議題。
Thumbnail
我知道的棒球事:棒球比賽是七局下二出局兩好三壞球才開始的。
具體的說明飄移帶來啥好處 其一,整個系統向前移動的速度變快了。 其二,整體投球節奏加快,打者、跑者反應時間減少。 其三,肌肉從離心轉換至向心階段耗時越短SSC就越有效,加速度越大意味著越快完成跨步,後腿的SSC能更有效、產生更多的能量。 其四,跨步期獲得越多的動能,前腳落地後可以獲得的反作用力越大。
Thumbnail
飄移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以下是我對為何飄移有效最好的猜想。就像跑投時的線性動能增加會使潛在球速增加(假設你可以將動能傳遞至球上),在一般投球時增加線性動能應該也可以提升潛在球速。 該如何有效率的做到這件事? 試著用後腳蹲得非常低並且過程中不移動質心,然後瞬間橫移離開起點,這或許做得到,但非常費力。
Thumbnail
本篇將淺談髖絞鍊在投球影像中如何辨識、髖絞鍊時的力學機制、髖絞鍊如何影響投球。 髖絞鍊在投球影像中如何辨識 髖絞鍊時的力學機制 從靜力平衡開始髖絞鍊時,重力帶動全身質心降低,髖伸肌群(*與膝伸肌群)離心收縮,重力位能一部分轉換為動能,一部分轉化為彈性位能儲存於髖伸(*與膝伸)肌群中。
Thumbnail
應該大部分人都有過射橡皮筋的經驗吧?將橡皮筋固定在一根手指上,然後另一隻手握住橡皮筋並施予動能使其被拉長,此時橡皮筋儲存彈性位能,接下來手放開,橡皮筋收縮,彈性位能轉換成動能,但其中一端被固定住,所以橡皮筋便朝固定端高速射出。 這就像人體投擲時,能量在各肢段的傳遞方式。例如肩髖分離--跨步期結束,髖
Thumbnail
兄弟大物新秀投手陳志杰7月14日在二軍登板,表現驚呆眾人,最快球速僅有133kph,相比高中生涯最速152kph簡直判若兩人,而後於7/23再次先發登板1.1局,整場多為直球,轉播最速僅剩130kph,均速約125.4kph,最慢119kph,誠可謂技驚四座,這篇文章將淺談這兩次登板透露出的問題
Thumbnail
avatar-avatar
DazC
非結構性損傷在新聞出現很多次了,但從來也沒說明過是怎樣的狀況,難道沒到三級拉傷都算非結構損傷嗎? 不知道現在外展角度是不是有受限,Arm cocking時很像刻意留在不痛的角度
根據官網報導,自從2017年揮別「虎王」名號、轉戰休士頓起,賽揚強投Justin Verlander就開始改變投球機制,將出手點從原先的7呎2吋降低至6呎5吋,以求延長自己的投球壽命,結果證明極為成功......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