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2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隋唐天下-長孫榮光】

不是要說誰家的長孫啦……
隋唐兩大后,隋言獨孤,唐稱長孫。李世民的第一個長孫皇后,那來頭可真是不小。只讀當代史,也會知道她的大哥長孫無忌,那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不過隋代士人也流行著這樣一個說法:「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因而拜將封侯者,古今有之。」
「然文武兼備學貫古今,終身埋沒於山林江湖者,更多。」
這套說法,非常適合武俠小說。
也就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在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是不出來當官的。
是真的嗎?
我就問隋唐沒事加重科舉考試制度做啥。
為了對抗世族政治,這國中應該就教了。
都說亂世出英雄,兩晉南北朝隋唐,跟楚漢三國的結構卻大不相同。沒有賣草鞋的劉備,通緝犯劉邦關羽,窮光蛋韓信,南陽農夫諸葛亮……
南北朝英雄,幾乎都是大家族的代表而已。
長孫,其實是胡人家族。更準確的說,是鮮卑部族。事實上,北魏的帝皇拓跋氏,跟長孫氏原本是同一個部族的。
但在當時胡人入主中原為皇帝的慣例下,要把皇室血脈從原部族中獨立出來,故而分拆為拓跋氏與長孫氏。
說穿了,長孫一族就是北魏原始的「宗親」。
如果劉備有資格繼承漢室,那麼長孫家的子弟,同樣有資格復興北魏。
但他們沒有這麼做。
撇開北魏年間的種種政治鬥爭不提,基本上對長孫家來說,北魏分裂成東西的時候,他們不認為國家滅亡了。
改籍河南洛陽的長孫氏,選擇了跟著皇帝本人走,加入了西軍。
那北周篡魏的時候,長孫一族怎麼又沒反應呢?
一來,宇文泰對於長孫氏非常重用。明明是勢弱的關東世族,在宇文泰的悉心安排下,也是再次偉大起來。
第二,當宇文泰過世,子弟篡魏時,長孫家的大將,正在鎮守荊州。而親戚五十家族青年才俊老小,幾乎全在長安。除非大將甘願賠上家族,不然是沒有道理反宇文的。
胡人世族不像漢人源遠流長,開枝散葉,滿地都是。不過長孫一族不屬獨孤系統,對宇文皇室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戰力。
獨孤系統出身的楊堅,又怎能不借重長孫氏的力量呢?
楊堅當時並不是從家主下手,而是刻意親近長孫氏的一對旁系兄弟。長孫熾與長孫晟。
其中,長孫晟就是長孫無忌跟長孫皇后的父親。
如果說這兩兄弟屬旁系,那麼弟弟長孫晟就更是不重要中的不重要。
北周末年,長孫晟不過是一個衛士,但楊堅就特別的與他往來。
楊堅都跟別人說:「阿晟武藝超群,又有很多特別的戰術思維,將來一定是不得了的名將。」
沒多久,突厥沙缽略可汗來向北周求親。那他們不是低聲下氣的來,而是來宣揚自己的武力,以高姿態要跟北周進行婚姻聯盟。
北周不能低頭啊,雖然許婚,也是要低調展現一下自己的本事,就特別找了幾十個勇士護送公主入突厥。
長孫晟也在其列。
看相貌,顯本事,北周勇士沒一個入得了沙缽略可汗的法眼。 唯有長孫晟例外。
說來好笑,為什麼長孫晟特別?因為他是公子哥出身。
北朝貴族子弟,多半有在玩一門「彈射」的遊戲。就是以彈弓射擊。一般來說,此道不如射箭,耍玩個準頭而已。但也是有人練到精深處,飛禽鳥獸無一不中,中者立斃。
長孫晟就是此道高手。
突厥人看,北周勇士拉大弓射箭,也沒比自己人厲害。反倒是長孫晟拿個小玩意,咻咻咻的比射箭還準,那就稀奇了。
有一次,沙缽略可汗看見兩隻鵰在搶肉,就跟長孫晟說:「你射擊這麼準,應該兩支箭就能解決牠們吧?」順手抽了兩支箭給長孫晟。
長孫晟只接過一支,趁兩鵰往地上撲肉時瞄了個準,一箭射穿兩鵰。哇,這是金刀駙馬的本事啊。
沙缽略可汗大喜,要長孫晟留下經年,並讓突厥貴族子弟,都來跟長孫晟學習打彈弓的本事。
其中,沙缽略的弟弟處羅侯也想當可汗,就特別親近討好長孫晟。
長孫晟也不傻,知道對方別有所圖,也趁機要處羅侯帶自己去暢遊大草原,勘查地形,了解突厥人的草原戰基礎。
更把情報送回長安,給楊堅。
是的,長孫晟並不笨。在他出發之前,北周的五后風波已然展開。而長孫的本家,拓跋元氏也已經表態支持楊堅,長孫晟自然決定順著這藤往上爬。
別忘了,這時候的長孫晟,只是個禁軍衛士。
但在這次「成功」的任務後,楊堅立刻提拔他為從五品的奉車都尉。這算是中間等級的禁軍頭領。
楊堅篡周時,長孫晟就接應了大哥長孫熾入宮,為楊堅穩住局面。長孫熾因而更受親信,但長孫晟也沒有就此埋沒。
楊堅立隋,沙缽略可汗就說:「我可是北周的女婿啊,應該要來伸張一下正義。」遂發兵入侵。
隋朝一般認定這是他老婆在搞事。
楊堅方平大亂……當時河北更是叛亂大本營,面對突厥的來襲,很是慌亂。長孫晟連忙上奏,為楊堅剖析突厥各部利害關係,以及兵力虛實。
「突厥現在有四大可汗,只要我們連結其中兩部,再鼓動處羅侯造反,沙缽略必退。」
楊堅大喜,直接封長孫晟為車騎將軍。他很明白,最關鍵就是處羅侯的後方造反。而能說動處羅侯的人,只有長孫晟。
長孫晟雇用了契丹等部族為嚮導,繞開戰區前往突厥,很快說服了處羅侯。
但當時前線隋軍已然告急,長孫晟又收買了四大之一的突利可汗,要他通知沙缽略,匈奴鐵勒造反,已經要打到沙缽略的牙帳,請他趕快回來救援。
沙缽略調了頭,前線就剩他的弟弟阿波可汗。
然而,沙缽略一走,阿波就連吃敗仗。隋軍正在研擬大舉出擊時,長孫晟趕了回來:「不要輕舉妄動,我定能兵不血刃退敵。」
長孫晟派使者去見阿波,分說利害:「現在繼續打下去,等你回家一定被沙缽略怪罪。如今西突厥已經跟我們同盟,不如你也一起加入,我們一同打敗沙缽略,你依然是光榮的可汗。」
阿波同意了,戰局開始逆轉。最終沙缽略只能投降,由他的老婆主動申請歸化為隋文帝楊堅的女兒,請求楊堅不要打女兒。
好啦,那楊堅就派了手下四貴之一的虞慶則率領使節團出發,叫長孫晟也跟上。
這邊就要嘴一下。
隋朝的車騎將軍,要加大才是漢朝的三將軍等級,比同三公。長孫晟的等級,只是比原本的奉車都尉高了半階,為正五品官。
這倒不是說北朝重文輕武,其實就跟州郡一樣,由於長年戰亂,給官爵給得太過大方,導致北朝州刺史只相當於漢朝郡守這樣。
他們會見沙缽略的時候,沙缽略其實不肯接詔。
長孫晟便道:「突厥與我皆是大國天子,我們不能勉強你聽命令。但今天我們是來封公主的,女婿是這樣對待妻子的父親使者嗎?」
這個也說過很多次,在草原文化中,嫁女兒是一個「分財產」的行為。對中國人而言,兒子是繼承人。但中國周邊大多數的部族,女婿才是繼承人。
不過他們的女婿包括但不限於「娶女兒」,「娶寡婦」也是相同的繼承象徵就是了。所以兒子成為繼承人,基本上需要做的就是娶媽媽。
至於曹操「個人」為什麼也有這種「習俗」,我們有空再來研究。
總之,長孫晟這麼一說,沙缽略才連忙起身。
那回去既然報告了這件事,隋朝政府也就明白到,新的大義宇文楊公主,跟沙缽略之間其實是有很多「小祕密」的。
此時,長孫晟加掛左勳衛車騎將軍。左勳衛是左衛加「勳」的意思。
左右衛是隋朝禁軍系統的最高指揮,長孫晟掛左勳,意思是並非正職,不率領禁軍,但官品相等。同樣可以開府置軍治事,也可以在戰爭狀態下領都督職。
看成「不用站崗」的禁衛軍,也就是天子的額外武力就行。
雖然這是一個正式編制,理論上有四行勳衛,但整個《隋書》中只有長孫晟一個人被記錄領過。
更重要的是,也只有他的左勳衛含開府。
楊堅一統天下,開創大隋盛世,你絲毫不用懷疑,他跟過去三百年主流的世族政治正在對著幹。而左勳衛這支天子武力,就是楊堅重要的資本之一。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長孫晟此時,已然成為楊堅的虎豹騎。若是身處亂世,不日便是大將軍候選之一。
可惜(?)隋朝沒有那麼亂。在平定南陳後,也只剩下四夷要對付。
還好,長孫晟主修突厥科。
開皇十三年,突厥欲反。
長孫晟就像過去的漢人名將,班超陳湯那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擒獲反賊,說服可汗。更始終執行著突厥分化策略。
嗯?你以為隋朝只把突厥分成東西就沒事了?東突厥一樣要再分啊,分到他們無力侵隋只能親隋是很重要的。
長孫晟在做的,就是表面上與突利和沙缽略兩系交好,實則一邊引誘雙方狗咬狗,一邊又告訴弱勢方,強勢方的軍力布置,讓他們能夠敗中求勝。
這樣的工作持續了十五年,終於,沙缽略的兒子看穿了隋朝的詭計。私下聯繫西突厥,在與突利作戰時偷襲。
為什麼會被看穿?因為隋朝的國策變動。
突利可汗在對高句麗的方面,獻上了相當大的忠誠,讓隋朝決定展開全面合作,築城駐兵與突利一統東突厥。
長孫晟當時人在突利可汗軍中,在西突厥偷襲之下,勉強靠著一身本領,與兩名親信趁夜護得突利逃脫。
他們一行,只剩下五個人。
天亮後招收殘軍,也不過數百。
突利就跟長孫晟說,「我輸成這樣,什麼都沒了,大隋怎麼可能還把我當可汗禮遇我?我想要去找玷厥可汗借兵,捲土重來。」
長孫晟當下就好啊好啊,卻私下派人到附近的烽火台,要求點燃烽火。
卻說這數百人的小隊行進間,突然見到四方烽火同時點起,突利大驚。
長孫晟道:「那是我大隋的斥侯,如果見到敵人來犯,就會點燃烽火。少的話,點個兩道。現在四道並起,只怕追兵眾多,而且馬上就到了。」
突利連忙道:「看來我們還是先前往大隋的城池,才能倖免於難。」
進入隋軍城池後,長孫晟隨即下令軟禁突利的兵馬,並且勸說突利跟自己入京面聖。
長孫晟怕的,是突利就此離去,回來無法交代。
而且,突利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隋朝仍是有利用價值的。
之後,長孫晟晉升左勳衛驃騎將軍,繼續監視突厥。他發現,沙缽略的兒子領地,出現了許多災變。
「夜見赤虹,光照數百里,天狗隕,雨血三日,流星墜其營內,有聲如雷。」
長孫晟一邊放出流言,讓突厥人認為這是隋師將來血洗的徵兆。另一邊,跟朝廷申請出兵,並要求將突利送來,招撫突厥。
很快的,大量突厥百姓往塞內移動。
長孫晟雖善戰,更善謀。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是出動大軍,而是直接招降。東突厥就此重歸隋朝附庸。楊堅也再次幫突利重封為「啟民(人)可汗」。
一個說法是避諱李世民所以有啟人的寫法。
那進封的時候,楊堅就辦了射箭比賽來慶祝,挑選了十二個善射者,分為兩隊。
啟民可汗就說,「沒有長孫大使,就沒有今天的啟民可汗……我願意加入長孫大使的隊伍。」
那還比個喇叭。
楊堅不過癮,又要長孫晟拿彈丸打鳥,秀一手彈無虛發的絕技。
想當然,這次大會領賞最多的,就是長孫晟了。
事後,長孫晟帶著啟民可汗,北上築大利城。又建議朝廷,在河套地區挖掘「橫塹」,來安置啟民的族人。
橫塹普遍翻譯成壕溝啦,不過這樣很難呈現出是什麼。因為記錄上是「東西至河,南北四百里」。
根本上是挖了個盆地吧。
現在的河套地區衛星圖,可以看到北端確實有一道「無山區」,南北最寬約20公里。但也未必就跟長孫晟的建議工程有關。
當時是批示可以進行,那也不表示工程有完成。
北周末年就有洛陽重建計畫,在楊堅立隋之後其實就沒有繼續的情況。
因為這個時候,已是開皇十九年底。
大隋即將變天。
幾個月後,突厥內亂,長孫晟再次建請讓啟民可汗去招收部族。這屬於非明面的政治作戰,但隨著局勢混亂起來,長孫晟表示應該出兵。
於是,楊廣率領楊素跟長孫晟,楊諒帶著史萬歲跟裴矩,分頭出擊。
過去我們讀過,史萬歲跟裴矩熟門熟路,打了大勝仗。而楊素則檢舉他們是攻打無意作戰的部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可要注意的是,長孫晟他們是偷東突厥的人馬,引動西突厥來打就是了。
事實上,長孫晟出動得比史萬歲更早。要說熟門熟路,裴矩還得排在長孫晟後面呢。
長孫晟派人到突厥慣常補給的泉水下毒,趁機偷襲,大敗西突厥先鋒。投降的突厥人跟楊廣說,他們最怕的就是長孫晟,就像害怕大草原上的雷霆一樣。
讓楊廣非常開心。
這就姑且聽之,因為楊諒那邊也說,突厥人表示最怕史萬歲。
長孫晟本是東突厥專家,而史萬歲在西突厥前線也只是下級將士。兩個到底誰真誰假?都真都假?也是說不清的。
直到楊堅末年,長孫晟仍是與啟民可汗攜手合作,威震北疆的英雄。而史書之所以要記上面那段,除了互現,還有另一個用途。
因為,楊堅駕崩後,北疆大元帥楊諒隨即造反。長孫晟二話不說,選擇了楊廣。當時他的長子長孫行布,還在楊諒手中呢。
但亂平之後,長孫晟就被「降」為武衛將軍,調回京城。從天子武力,突厥都護,變回有名無實的禁軍頭領。
長孫晟沒有什麼表示,我們也終於來到他人生中最後一個故事。
大業三年,楊廣北巡狩,派遣長孫晟先行通知,避免東突厥以為楊廣是來打仗的。
長孫晟抵達後,發現諸部族長其實仍是不能安心,帶頭的啟民可汗,也是一臉為難。於是他就把眾可汗帶出來走走。
眾人來到牙帳前,長孫晟指著一株草:「這是香草。」
啟民可汗聞了聞:「不香啊,哪有香?」
長孫晟道:「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
啟民可汗也算跟漢人混得久了,一聽就懂了。
長孫晟在說,誰是主子,誰是奴僕,總要分得清楚。如果奴僕自己說這是香草,就不除草,那整個環境自然髒亂不堪。引申的意思是,今天我來叫你啟民做事,你卻因為下人的意見不做,那我也只能責罰你了。
啟民可汗連忙拔刀一揮,斬草除根:「臣的一切都是大隋天子所賜,哪敢違背。只是我們邊疆人不懂法度,多謝將軍指點,小奴感激不盡。」
真的是斬草啦,不是刺殺長孫晟。
其實,長孫晟以他自己跟啟民可汗作為主僕論,暗喻啟民可汗跟其他可汗的主僕關係要持正。也未嘗不是在說天子楊廣與長孫晟自己的主僕。
雖然此事楊廣大加稱讚,但接下來的人事命令,卻是要長孫晟去當地方太守。
長孫晟如此盡心盡力效忠,始終得不到楊廣認可嗎?
不,我想應該把幕後的藏鏡人拉出來了。
楊廣的推手,楊素。
隨著楊素過世,長孫晟的外派令也跟著被取消了。最終,長孫晟也在兩年後,以右驍衛將軍的身分辭世。
這跟前面又有什麼不同呢?
大不同,楊廣取消了原本的禁衛軍制度,改設十二衛將軍。
分別為左右衛將軍,左右驍衛將軍,左右武衛將軍,左右屯衛將軍,左右禦衛將軍,左右候衛將軍。
基本上,長孫晟的官位,在楊素死後就回來了。
後來突厥入寇,楊廣更道:「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如果只看表面上的功績,楊素才是隋朝伐突厥第一大將,怎麼最值得倚賴的,卻是長孫晟呢?
原來,楊廣不是個糊塗皇帝啊。
----------------------
隋朝故事,到這裡告一段落。
接下來,會進入如同光武傳奇一樣的【演義篇】。
以史實為基礎,重新串起隋末大亂,到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虛實交錯的故事:【隋唐天下群英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