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台北小孩到鄉下 (八)

既然叫鄉下,“人”自然是配角,各類的生物都有可能出現。新竹風大,印象中在各稻田間有很多竹林斑塊,在農忙期間(一般是插秧和割稻的時間)和夏季是很好的乘涼休息的地方。這個空間不只是人們喜歡,其牠生物也一樣,天熱時也會來乘涼,當然也包括小三子最怕害的生物之一“蛇”。
當時的農村一般是土路或碎石路,沒有什麼行道樹,夏天非常曬,蛇最愛的地點除了竹林,就是躲在灌溉水渠兩側的高草間。人怕蛇、蛇怕人,但是真的正面對決時,也只能拼個你死我活,對小小孩來說,一開始是愣住,接著四目相接的對峙(其實心裡超級希望牠往自己所在的反向趕快走),再反應過來就是尖叫、大哭,喊爸媽。當時的農村純樸,又是同姓村,大都是親戚,小孩喊任何一個聽到的大人都會來,接著蛇的命運就......有的是被石頭打死,有的是被鋤頭砍成幾截,也有幸運的逃走,但死掉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活的蛇可怕,死的蛇噁心,總之,不是好的回憶。長大後覺得蛇也挺無辜的,其實都只是受不了酷暑,想停著休息一下,而對小三子這種連小學都還沒上的小孩又怎麼會知道蛇可怕呢?這應該就是生物的本能吧!
下雨過後的農村地上常會出現的大蝸牛(這是與另一種體型1公分以下、有半透明殼的小蝸牛的區別稱呼),還有螞蟥、蛞蝓和蚯蚓等,這種濕濕黏黏的生物,是小三子最恐懼的。它不同於對蛇那種有生命威脅的害怕,更多是怕一不注意一腳踩到成稀巴爛的噁心感。
常見的大蝸牛是「非洲大蝸牛」,體型一般約7~8公分,背著咖啡加白色條紋的螺旋硬殼,據說是日治時期引進來食用的,繁殖力超強,喜歡潮濕環境,主要棲息在菜地和農田,會吃農作物,所以一般大人們看到就會撿起來丟到遠處,有時候殼都會摔碎。然而歷史總是如此的相似,多年後「福壽螺」也是以相同的理由引進,也造成無法逆轉的生態浩劫與農損,所謂前車之鑑,終究沒有幾個人能懂。
螞蟥和蛞蝓(又稱無殼蝸牛或鼻涕蟲)小三子一直都沒能分辨清楚,只是在某個下雨後的戶外,會有像腳踩到牙膏有“噗嗤”擠出東西(質感更水一點),而且伴隨著滑跤的感覺,回頭看到的是扁掉的黑色屍體,和被黏液沾到的腳......噁......
蚯蚓經常在雨天後爬出地表,小時候學的知識,認為是雨水浸潤土壤孔隙、土中氧氣量減少,耗氧量較高的蚯蚓種類就會爬到地表以利呼吸。但近期研究中顯示可能有另一個原因,久旱不雨導致蚯蚓體內累積的含氮廢物無法排出,下雨後,蚯蚓為閃躲自己排出的大量含氮廢物而急切地爬到地表。外婆家附近主要是水稻田為多,蚯蚓多半出現在菜園,偶爾空地周邊也會有。不知道為什麼雨天出來,放晴後卻依然沒回到泥土中,被曬成乾,或被踩到加上雨水浸泡,身體會變爛、顏色變淺白,總之不喜歡......
另一種濕濕黏黏的生物是泥鰍,是小三子小時候常見的食材,台北的市場也可以買到,但現今已經比較少見。看到韓劇中的“泥鰍湯”勾起了回憶。每次嬉戲抓到的泥鰍,媽媽都會將牠們兒養在水盆中2~3天,待泥鰍吐淨泥水後開始烹調。一般來說,個頭小的泥鰍, 直接沾粉用炸的為多,大一點就會去內臟後紅燒、燉湯等。不過對小三子來說,只記得炸泥鰍,其實也不只是泥鰍,還有芋頭、地瓜等,但凡是用炸的食物小三子都喜歡,可以隨手抓著吃,可能是鄉下使用的是豬油有關,回台北家中就吃不到這個味道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