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登峰造極-新高登山 [9-10月專題]

台灣第一高峰玉山自古一直批著神秘面紗。在清代,由於漢番隔離的關係,玉山基本只可遠觀。但在正確的季節氣候下,仍可看到其雪白晶瑩的山頂,也因此獲得玉山之名。從”台灣府志”中,「從玉山,在鳳山縣。山甚高,皆雲霧罩於其上,時或天氣光霽,遙望皆白石,因名為玉山。」便可略知一二當時的人是如何看待玉山的。
雍正年間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到玉山的存在
雍正年間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到玉山的存在
開港通商後,外國人開始來到台灣,其中也有一些人嘗試登上這座神祕之山。
例如英國駐台領事史溫侯1866年曾計畫攀登,但因為他被緊急改調為廈門領事而告吹;因斯卡羅聲名大噪的必麒麟也曾在《老台灣》一書中提到他在同年探險的途中,登上了玉山。不過因為沒有其他相關證據輔佐的關係,後世學者並未採信他的說法。
進到日治時代,日本人發現玉山竟比代表日本精神的富士山還要高,明治天皇因此親自賜名為「新高山」。日人也展開一場首登者之戰。1896年長野義虎宣稱自己登頂,但沒有證據而不被採信;本多靜六及齋藤音作則晚長野兩個月登頂,並在山頂放一面日本國旗;1898年德國人史脫貝宣稱他在3870公尺處找到本多二人所放置的日本國旗,因此自己才是真正的首登者。而1900年鳥居龍藏與森丑之助兩人,因為詳細且明確的記錄下登頂的過程與所有參與者,因此被不少學者認為才是真正的首登者。
隨後,因著「踏查」而來的學術探險風潮,使得日本和國外各種學術研究者,前仆後繼前去探索,進行實證性研究,為臺灣留下為數不少的紀錄。不過從1905年開始,攀登新高山的目的逐漸從「探險」轉變為「休閒」。臺灣新聞社於1918年舉辦「新高登山會」,隨之出版的《新高山》小冊,則引起社會大眾的好奇心與登山熱,使攀登新高山成為另一種旅遊方式。
台灣新聞社所出版的新高登山日誌,引起不少人對攀爬玉山的好奇
1922年以及1926年修建完成的八通關越嶺道及阿里新高山路線,則讓玉山的攀登更為便捷,進而掀起一股登山的熱潮。因此,從1920年代開始,各級學校開始組織登新高山的活動。有些學校還組成社團,每年固定登新高山一次。而報章雜誌經常報導此種現象,有些媒體更隨之上山,拍攝學生攀登時的畫面。此外,課本中也多次出現〈新高山〉一文,「新高山」也是學校校歌的熱門素材。
除了學生外,普羅大眾也熱衷於登新高山的活動,其中也包含不少名人。其中值得一提的有第十三任總督的石塚英藏(霧社事件辭職的那位)與第十六任的中川健藏,分別於1930年1933年登頂。不少臺灣人也曾經登頂過,包括張棟樑、林獻堂、楊肇嘉等臺灣領導階層也曾登頂新高山。
林獻堂在1935年的日記中便有提到登玉山的過程
進入日治後期,殖民政府為了響應國際日漸流行的環境保護思維,決定在全國各地設立國家公園。其中,「新高阿里山」列為台灣三個候補地之一,並在1937年正式公告為國家公園,為國民休閒跨出一大步。可惜,同年因二戰爆發而計畫腹死胎中,未能真正實施和管理經營。
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概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