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逾嶺-台灣登山史 [9-10月專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九月秋意涼,重陽登高時。華人過去有重陽節登高的傳統,而台灣身為多山之國,登山也一直是熱門的運動選擇。但你是否想過,過去400年中,登山對不同時代的台灣人有著甚麼樣意義呢?現代以休閒健身為目的的登山又是甚麼時候,引進台灣並成為主流的呢?

難以深入的禁忌之地

在日治之前的台灣,台灣的山地泰半是禁忌之地,不僅危險多端且政府也大力禁止越界。因此華人雖然自古就有登高望遠的習慣,但這個時期多半只是爬爬如八里坌山(觀音山)這種郊山而已。
日治前,台灣的高山只是人民生活的背景圖而已
直到開港通商後,外國人的進入以及清國政府對原住民政策的改變,台灣的高山才逐漸有人攀登。然而,這些”登山”多半只是為謀求生存而做的附帶事項,與我們今日為休閒、強健體身的登山仍相去甚遠。
湯姆生1871年來到台灣,並留下不少當時台灣山林的照片,也是原住民外,當時少數走入山林的外來者

初見曙光-探險登山

日治初期的台灣高山依然危險,然而新的統治者日本政府一改清政府的消極與封鎖,積極進行山林的開發與原住民的鎮壓。這段時期的登山也多半是以此為目的,比方軍隊對原住民的討伐或是冒險隊入山進行資源調查等。例如1904年後藤新平曾至阿里山地區巡視森林資源;同年臨時土地調查局也深赴山林進行地圖繪測。
1915年太魯閣戰役中,跟隨的測量員
「近代登山」在這時開始引入台灣。「近代登山」始於18-19世紀歐洲人攀登阿爾卑斯群峰,他們擺脫過去謀生為目的的登山,轉以為「登山」而登山。強調「征服」與「追求卓越」的精神,並在心境上享受登山的喜悅與娛樂。雖然日治初期多半仍以資源與鎮壓為目的,但從如森丑之助、野呂寧的日誌中可以發現,當時的探險家已經漸漸具備「近代登山」的精神,追求並享受台灣山林的美好。
森丑之助

校園中的登山活動

隨著台灣總督府逐漸平定台灣高山,登山活動也逐漸從「探險」轉變為「休閒」。在報章雜誌、名人、學校的推波助瀾,以及因為「人種退化論」必須強健體身的思維下,登山活動開始蓬勃發展。而山岳活動的主要推動者大致可以分為學校、山岳組織以及政府。
首先是學校端,雖然正式教育並沒有硬性規定登山為課程,但不少學校都成立了社團推廣登山運動。學校也會舉辦活動,讓有志者一窺台灣山林的美。而這樣的活動不僅止於城市周圍的郊山,知名的高山如次高山、新高山、阿里山等都曾經有這些學子的足跡。比方1925年,台北一中35名學生便在老師的帶領下攀登次高山,日日新報甚至還有推出相關報導與紀錄片。
而除了實際體驗外,課堂教育也讓學生間接認識山林。當時除了正規的國語、地理外,還有模型製作、山岳影片觀看、美術課程等多元方式讓學生認識台灣山岳。不過這些課程除了認識山岳外,也間接對台灣人進行日本國民意識的塑造。比方國語課本中,便有以富士山為主題的課文,新高山的課文中也是強調天皇的權威,而非純粹的介紹新高山。
《新高山》一課的課文解析,可以看到文章主要強調的是明治天皇的偉大,而非新高山本身

山岳組織與政府

在山岳活動逐漸活耀下,一個統管一切的組織應聲而生。台灣山岳會成立於1926年,是一個官民合辦的體育協會。該協會透過發行雜誌、舉行座談會、辦理廣播節目等方式來宣揚登山的相關觀念。另外,他們也會定期舉辦登山活動,從1500公尺以下的郊山到3000公尺的高山群峰都有,實際上台灣不少高山的首次攀爬者都是屬於台灣山岳會的成員。除了登山外,台灣山岳會也有舉行滑雪、攀岩、朔溪等高難度的山岳活動。
台灣山岳會推出的山地教育推廣刊物-台灣山岳
最後則是台灣總督府,隨著登山的概念逐漸在大眾普及,日本政府也持續著手改善台灣的登山環境。例如修築山道、將警察駐在所改為登山者住宿處、興建登山小屋等,更甚者還有提供交通的優惠,制做登山案內等。這些作為除了讓整體登山環境更好外,也悄然的推動登山活動的休閒化與產業化。
而總督府的種種政策中,規模最大的便是國立公園的推動。國立公園的成立目的是要使之成為民眾「保健休養教化」之所,並同時對台灣的山林進行保護。不過在積極的推動下,台灣山林之美也無意間推廣至一般民眾,加上日本1930年代軍國主義推崇國民「體位向上」的觀念下,造就出具有嶄新意義的大眾登山,也帶來新一波的登山風潮。
為慶祝國立公園成立,總督府當時還推出一系列寫真集及明信片

總結

在日治以前,登山活動只是單純為生存而存在的附加產物,而日本人來台後,隨著理蕃事業的進行,日本人也一步步進入臺灣高山區域,透過各種調查活動測量,逐漸一點一滴改變人們心中對山的想像。
而後,在政府與媒體影響下,大眾對臺灣高山與登山活動的觀念普及,也逐漸發展出相關產業。其中學校教育、登山協會以及日本政府出力最多,登山也從最開始的探險改變為休閒取向。雖然這些登山活動有濃烈的官方色彩、多半以日本人為主軸、且僅侷限在少數階級中。然而不可否認日治時代對台灣「現代登山」的啟蒙依舊有著不可泯滅的貢獻。
8/9是日本的野球之日,如果你是台灣人一定知道,棒球是我們的國球,而台灣的棒球是在日治時期引進,並逐步蓬勃發展。在這百年的歷史中,究竟有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棒球歷史故事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淡蘭古道是國家級綠道的先行示範,其壯麗豐富的山海風光,以及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被譬為台灣的「朝聖之路」。沿途有山有海,風光綺麗,古道上遺留的土地公、有應公、土埆厝及石頭厝,讓人感受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生活史跡,體驗先民翻山越嶺往來淡蘭之間的悠悠歲月。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Thumbnail
日治時期台灣有三大官營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其中太平山林場是比較晚開發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即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這裡是木材出口轉運站、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出口這裡是個重要位置。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7/17/2010 寫在神山之後 登山沒有政治考量,但登完神山後,台灣的山界真的有向神山學習的地方。 我想主要是政治人物也沒有那個體力來登神山吧。 看看馬來西亞人是如何善用他們的地理資源。 在台灣,常聽到有人說要建五星級的山屋。 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然就是大家的意見都多。 也許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淡蘭古道是國家級綠道的先行示範,其壯麗豐富的山海風光,以及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被譬為台灣的「朝聖之路」。沿途有山有海,風光綺麗,古道上遺留的土地公、有應公、土埆厝及石頭厝,讓人感受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生活史跡,體驗先民翻山越嶺往來淡蘭之間的悠悠歲月。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Thumbnail
日治時期台灣有三大官營林場: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其中太平山林場是比較晚開發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即為日治時期羅東出張所及貯木池舊址。這裡是木材出口轉運站、日治時期台灣經濟出口這裡是個重要位置。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7/17/2010 寫在神山之後 登山沒有政治考量,但登完神山後,台灣的山界真的有向神山學習的地方。 我想主要是政治人物也沒有那個體力來登神山吧。 看看馬來西亞人是如何善用他們的地理資源。 在台灣,常聽到有人說要建五星級的山屋。 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然就是大家的意見都多。 也許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