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千多公尺的高山,因此愛山者當時以攀爬百岳為目標,攀爬越多在登山界越有名氣。然而,三千公尺所需裝備與八千公尺判然有別。)就有人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如在國外,那應該是國家的榮耀,國人的驕傲,何況他還是台灣有史以來攀登聖母峰上的第一人。然而,在找資料時,才發現除了天下雜誌2012年221期有稍為介紹外,再來就是2024.6.13(我查的專訪上面日期是這樣)王一訢的專訪了。奧運得獎,全台轟動,獎金終身,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即使現在不再稀奇,然而任令吳錦雄默默無聞,甚至不知下落(因為專訪前,我們都不知道他人在那裡?做什麼工作維生?遑論近況如何了?)台灣真的很有意思。
事隔三十餘年了,然而吳錦雄在專訪中對當時狀況的描述可說是巨細靡遺,如數家珍,一切皆尚歷歷在目,可見攀登巔峰對他來說應該是無時或遺的珍貴經歷。
專訪題目之所以用"不小心首登",乃因該次登山係由西藏、大陸,和台灣合組聯攀隊伍。當時取得登山許可證極不容易,登峰是國際角力的焦點。聯攀隊伍規定三方都只能派出一人登頂,而原先預訂的登頂者並不是他,他僅是副手,而且已年過四十,因此他對未能入選處之泰然,沒想到的是登頂前一晚,原預訂登頂者,可能因太過緊張,壓力太大,因此沒睡好,精神狀況不佳,因而黯然放棄。隊長徵求他的意見,他因無壓力,身體精神狀況都可以,再加上不願台灣在三方中缺席,因而毅然答應,也如願完成目標,並且平安歸來。需要補充一句的是,當時的隊員,有人因未能登頂而心生不滿,憤而準備離隊(登頂前),甚至接應人員因不滿未能登頂而先行離營,致使登頂後已經精被疲力竭的吳錦雄等人差點命喪異鄉。(見鄭志豪,2012)(許多登頂者死於下山時,因為已經耗盡心力,無力下山。)
最後的登頂是從海拔8300公尺的前進基地營,配戴著氧氣面罩—面罩連接著放置在背包中的高壓氣瓶—,全程必須保持著氧氣的供應(換言之,不可以過快過早耗盡氧氣,否則就回不來了),為了確保登頂時有足夠的體力與氧氣補給,登頂隊員須具備無氧抵達最後營地(海拔8300公尺)的能力。因此聯隊在大本營和前進基地營間進行往返運補等籌備任務,並進行高度適應。
從8300公尺到8848公尺雖然只有短短548公尺,然而因為高度關係,走兩步就必須停下休息一下,全程必須腳步穩定並配合著呼吸,心無旁鶩、全神貫注的一步步的、安全的踏出自己的腳步,稍有疏忽可能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因此根本就不可能去觀賞四周景色。就這樣行走十幾個小時,只有登頂後滯留在世界之巔的短短十幾分鐘,能好好欣賞四周覆蓋著白雪的群山,並為自己的壯舉喝采。
吳錦雄是苗栗人,從鄭志豪的文章中我們只知道他工作不穩定,曾做過一些臨時工,但都不長久。後來曾考上高山嚮導,並在大學登山隊傳承他的經驗。在王一訢的專訪中,我們知道他曾在日本教滑雪,回台則必登高山。他隱姓埋名,不想別人認出,因為想保有自我。雖已年過七旬,對登山仍抱持濃厚的興趣,並仍有親近高峰的不俗計畫。我們且祝福他一切安好。
(我們對吳錦雄其實還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看兩篇報導,其實對他的第一次登峰也有許多地方不明白,例如聯攀是如何組成的?為何組成?經費來源?台灣參加者有誰?其他成員對此次聯攀的看法……?但也只有先這樣了。另外我還要提出的是:攀登高峰或係愛山者的目標,而這些登峰者的耐力、體力、毅力都有非常人所能及之處。然而,他們的事業不易穩定,因為因登山而請長假…事業單位不易容許,即令容許也不易處理。然而攀登高峰又極耗錢,那他們除了企業贊助之外,只能花光積蓄再加上東拼西湊的;現在則流行募資,據估計經費約在百萬至六百萬之間。)
(本想對攀登過聖母峰的台灣人做個簡介,然而,單單吳錦雄就花了諾大的心力和時間,再加上資料蒐集不易,因此先順其自然吧。)
王一訢(2024-06-13)。【專訪】不小心成為首登聖母峰的台灣人 謎一般的登山傳奇──吳錦雄。2024.7.11擷取自https://www.ourtrails.com.tw/people-mountain-taiwan-everest-first-ascent-wu/
鄭志豪(2012.6.25)。用征服大山的意志征服自己(天下雜誌221期)。2024.7.11擷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3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