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發生過什麼事?》──有時候,光是理解就能帶來寬慰。

諮商實習時,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諮商對話,以及督導的提醒逐漸理解:要處理問題,得先流放情緒。考取執照後,透過多年的諮商經驗深刻體會到「有時候,光是理解就能帶來寬慰,釋放複雜的情緒感受」。若嘗試透過生理的角度來理解原因,我們必須從大腦的演化談起。

神經心理學:從腦幹到皮質,從情緒到理性。

簡單地說:我們大腦的組織方式是先產生行動與感受,然後才思考。(頁32)
人類大腦可簡單依演化順序分為四個區域:腦幹、間腦、邊緣系統,以及皮質。我們可以想像有一道光由脖子的中心往上射出,途經穿越的區域即為大腦的四個部分,而這樣的順序即為人類生存反應的順序
  1. 腦幹:掌管體溫、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存功能。
  2. 間腦:掌管亢奮、睡眠、食慾,及動作等功能。
  3. 邊緣系統:掌管獎賞、會議、情感連結、情緒等。
  4. 皮質:主司創造、思考、語言、價值觀、時間、希望等。
也就是說,當重大事件發生,做為人類,我們會先在意是否能夠活著「我應該戰鬥還是逃跑?」,接著我們會感受到事件帶來的情緒張力,然後才有能力好好思考「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處理問題,需要先安頓情緒」,也提供一個觀點讓我們理解「若創傷經驗的痛苦無法紓解,我們便難以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所遭遇的痛苦,無力地使其反覆發生」

創傷:因為深刻痛苦過,所以無法真的安心

每分鐘六十到八十下是成年人安靜時的平均心跳速率;這是胚胎感受到的節奏,這個節奏等於平衡、溫暖、吃飽、解渴、安全。出生以後,這種速度的節奏可以帶來安慰與安撫,而喪失節奏,或是太高亢、不規律、難以預料的感官輸入模式,則會聯想到威脅。(頁59)
生命充斥各種可能,若多數的可能皆為「痛苦的經驗」,那大腦會深刻記住這些痛苦,長出痛苦經驗的迴路(神經可塑性),並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因此我們會感受到有些人過度敏感、我們會察覺到自己特別抗拒進入某些情境並感覺到威脅,這些反應揭示「你一定發生過什麼事,所以需要這樣保護好自己」
作為心理師,我反覆看見當事人在諮商中表現痛苦帶來的無力感。
「我爸媽從小就有精神疾患,我每天都很擔心有人會死掉。」 「父母嚴重的忽視讓我總是在人際互動中懇求別人的關注與在意。」 「我覺得我沒有辦法再相信任何人了,為什麼我的感情總是失敗收場?」 「我跟家人吵架時,就會忍不住把家電砸爛,我當下真的無法控制。」

撫平創傷:透過練習,說服大腦長出「安心迴路」

神經可塑性有個重要的原則,也就是特定性(specificity)。……你必須刺激大腦與彈鋼琴相關的部分,這樣才能產生改變。(頁86)
已經發生的事情來不及阻止,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可以透過累積「好的經驗」重新訓練大腦、擺脫創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