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階級從《不平等的童年》開始將人導向不平等的成年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每個時代對於如何教小孩有不同見解,例如二十幾年前,也就是我的童年時期,親職專家幾乎是一面倒呼籲:「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力勸家長必須有規劃地栽培自己的小孩,絕對不可以放任小孩想幹嘛就幹嘛,這樣孩子長大才會有競爭力、考取好學校,有辦法攀上社會階級的通天梯……接下來就是工商販賣課程教材乃至十全大補丸的時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千萬別錯過了。
這種「規劃式栽培一定優於自然成長」的論調,到了今天當然引來不少檢討,有一論調是:父母拚教養豁出去把知識技能灌輸給下一代,反而扼殺孩子的學習意願,應該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熱情--但沒有父母介入、投入資源,光給孩子自由就有機會發現天賦熱情嗎?這一題繼續辯論下去,很容易發散成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選邊站。
羅馬跟教養都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受美國文化影響很深,美國非常鼓勵外向人格特質,社會氛圍讓美國人普遍相信天道酬勤,「個人成就根源於自己付出」,認為「種族、性別、宗教或階級對個人成就也有重要影響」的比例則低於20%。
我一方面好奇台灣人如何歸功個人成就,另一方面更好奇:社會階級如何從童年開始塑造一個人?美國賓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Annette Lareau的學術代表作《不平等的童年》,以超過26萬字的篇幅深入探討這個大哉問。

教養與羅馬都不是一天造成,階級複製從童年開始

從1994年開始,Annette教授的團隊以美國家庭年收入作劃分,尋訪年收入超過80,000美元的中產階級、年收入介於80,000到30,000美元之間的勞動階級、年收入低於30,000美元的貧困階級,進一步劃分男童女童(當時皆為10、11歲)、黑人白人,共計有十二組家庭與他們的孩子參與這項橫跨十年的研究計畫。
在了解學校與社區環境後,Annette教授和她的研究助理們出現在孩子們下課後的時光,陪伴在他們旁邊、參與他們一天的活動約五六個小時,透過一個月左右的觀察期,詳細記錄下整個家庭的生活細節,孩子們小學畢業後,再逐年追蹤到他們上大學或出社會謀職。
研究人員必須全方位觀察,從第三方角度去紀錄當事人難以客觀陳述的家庭生活點滴,而且要承擔被觀察者搬家、生命狀態改變、對於這項研究的態度不同等變數,還要定期追蹤長達十年以上,真的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幸好有前人痛下苦功,我們才能透過案例比較發現社會階級如何從童年開始,由各方面來影響十歲的孩子們,例如中產階級父母將經濟資源轉給家裡的青少年,勞動和貧窮階級的青少年卻常常必須把經濟資源轉給父母
,其他更多對照案例,我整理在Podcast節目中,歡迎收聽
不同社會階級的家庭與孩子們面對相同狀況,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 孩子下課後參加多少組織式活動,像是球隊、樂隊、補習班或才藝課程?成年人對於孩子參與組織式活動的態度是?
中產階級:家長鼓勵並安排孩子參加組織式活動,自己也積極陪同,認為這些活動即使不見得可以成為孩子未來的職業,也能幫助孩子們更適應社會體制、學習與人溝通合作、鍛鍊堅強正向的心智。
勞動/貧困階級:家長認為將孩子送去學校接受國民義務教育已經盡到一己的責任,為孩子安排課後活動沒有必要性,或是會形成經濟負擔,即使讓孩子參加組織式活動,也不認為陪同是自己的責任,「就是找一件事情給小孩殺時間」。
  • 孩子有多少時間玩耍,和誰玩耍、到哪裡玩耍?孩子會不會被限制玩耍的方式,例如看電視的時間?
中產階級:由於組織式活動、加強學習等安排佔據孩子下課後絕大部分的時間,孩子有大量時間跟參加相同安排的同學、同好、隊友相處,時間甚至比自己的兄弟姊妹多,也高於親戚的孩子、街坊鄰居,家長會限制可能導致上癮的娛樂活動,例如看電視、講電話(研究期間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網路速度也極慢)。
勞動/貧困階級:課後孩子們會有大量時間與街坊鄰居、親戚同齡的孩子玩在一起,但很少受到成年人密切的關注,家長對不同性別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同,例如女孩被允許外出玩耍的範圍、時間通常低於男孩,家裡的電視經常隨時都開著。
  • 成年人是否公開討論家庭的經濟壓力?
中產階級:家長不會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狀況,孩子們普遍相信父母都能供應他們的學費、課外活動費、娛樂費用和物品開支,在1994年開始的研究中,一個小孩一年的課外活動費超過4,000美元,家長則認為25美元以下的門票、資費少到可以忽略。
勞動/貧困階級:家庭經濟狀況是家長們豪不避諱也經常討論的話題,父母會明確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是家庭供應得起、度假或報名活動需要提前規劃存錢,孩子從小就知道價格與勞動收入的對價關係。
  • 家庭行事曆受到小孩活動多大的影響,是否孩子們做什麼、學什麼都需要大人接送,並且在旁邊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
中產階級:家長的工作和生活都會高度配合孩子,密切關注並介入孩子的學習環境,會積極地向學校、補習班、才藝教室反映意見,家長理解體制內的遊戲規則,並且努力找資源和管道,幫助孩子達成更好的表現。
勞動/貧困階級:成年人與孩子之間涇渭分明,家長會以生計為優先,通常是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家長關心孩子的溫飽需求,但不會或者沒空檢查孩子的學習狀況,也較欠缺對體制內遊戲規則的理解,較少主動尋求資源去幫助孩子。
  • 成年人給孩子多少自主權,是否鼓勵他們向專業者表達意見?成年人應對「教育專業人士」是據理力爭,還是唯唯諾諾?
中產階級:家長經常積極與專業人士談判交涉,鼓勵孩子使用語言向同儕、成年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狀況,孩子習慣發表意見,同時感受到權力感。
勞動/貧困階級:家長通常會服從老師、醫師、專家等權威,希望孩子乖乖聽從成年人,使用的溝通語言通常較簡單,孩子通常在需要發表意見時出現局限感。

稀缺資源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代代相傳

每個時代出人頭地的路徑不同,但資源永遠不是平均分配
其他書中更多對照案例與值得玩味之處,我整理在Podcast節目中,也感嘆每個時代出人頭地的路徑不同,如果十九世紀成功的關鍵是「年輕人,向西進(當拓荒者)」,二十一世紀的關鍵便是「每個人,上大學」,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取決於社會階級。
例如美國大學入學測驗(SAT)的平均分數是五百分,父母高中肄業的孩子和父母研究所畢業的孩子表現差異極大,平均差異可達一百五十分,孩子的課業表現與母親的教育程度正相關。
Annette教授在書中直指:十歲是關鍵年紀,決定孩子是否會落入與父母類似的處境,財富、良好教育、收入優渥內容有趣的工作,乃至擁有一個家,這些寶貴的資源並不是平均分布,而是代代相傳,所以孩子們的發展大多也和父母一樣。改變社會階級並非不可能,但不常見
「在美國,社會階級建構且改造個體的行動。我們追求的人生道路既不平等,也並非自由的選擇。」
不平等的童年會把人們導向不平等的成年,讀完這本發人深省的社會學大作後,我也努力思考:是否能設計出更均等的體制,創造更多階級流動的機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K會員
157內容數
關注社會階級、金錢與權力,分享相關文學、社會科學的閱讀及訪談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在的我真心感覺經濟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期待人人都能使用這套知識體系,撰寫了《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一書。
不回應我的人在顧忌些什麼?他們未必是傲慢端架子,是默默承受了那些很白目很擾人的請求,即使他們不認同,還是尊重我對於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不回應已經是最大的溫柔。
許多問題是沒辦法一個人神不知鬼不覺地解決的,也無法用謊言遮掩到天荒地老、趁事態還沒不可收拾前,去找其他人幫忙,就算被罵、被究責、被投以嫌惡的眼光,但這就是一開始對工作輕慢疏忽的代價啊!能承受責難,起碼人也成長了,不會以騙子的形象存在別人的記憶中。
為什麼加密貨幣投資吸引了許多中產階級?或許是快速致富,致富後能夠有更多餘裕創造被動收入太吸引人了,我們又可以從哪些地方警覺詐騙的陷阱?
刻意踐踏人與人之間的信賴來牟利,是非常惡質的行為,希望透過整理這幾年來的新聞時事與詐騙腳本演變的趨勢,提供大家一些辨識與防範騙局的方法。
一個正經認真的事業,正處於營利之前的階段,它們通常會有明確的「關鍵數字」,藉由完成這些目標讓事業最終能獨立獲利,要走到這一步總是很辛苦,所以絕對沒有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這種背離常理的「涼缺」或「爽事」。
現在的我真心感覺經濟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期待人人都能使用這套知識體系,撰寫了《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一書。
不回應我的人在顧忌些什麼?他們未必是傲慢端架子,是默默承受了那些很白目很擾人的請求,即使他們不認同,還是尊重我對於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不回應已經是最大的溫柔。
許多問題是沒辦法一個人神不知鬼不覺地解決的,也無法用謊言遮掩到天荒地老、趁事態還沒不可收拾前,去找其他人幫忙,就算被罵、被究責、被投以嫌惡的眼光,但這就是一開始對工作輕慢疏忽的代價啊!能承受責難,起碼人也成長了,不會以騙子的形象存在別人的記憶中。
為什麼加密貨幣投資吸引了許多中產階級?或許是快速致富,致富後能夠有更多餘裕創造被動收入太吸引人了,我們又可以從哪些地方警覺詐騙的陷阱?
刻意踐踏人與人之間的信賴來牟利,是非常惡質的行為,希望透過整理這幾年來的新聞時事與詐騙腳本演變的趨勢,提供大家一些辨識與防範騙局的方法。
一個正經認真的事業,正處於營利之前的階段,它們通常會有明確的「關鍵數字」,藉由完成這些目標讓事業最終能獨立獲利,要走到這一步總是很辛苦,所以絕對沒有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這種背離常理的「涼缺」或「爽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有這麼一群人,不用學歷、職務、經濟能力來分高低,就是民國四五年級生,受過正規教育的,認為該做的事,他們不做,認為不該做的事,他們做的很引以為傲。無以群之,所以叫他們下流階層。 舉個例子吧!有些人寧可兩天上一次酒店,卻沒想過給孩子固定的一個家,在酒店裡拼命的發小費,然後孩子跟他要三百元買本書時,他一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Thumbnail
階級複製是指社會階層通過家庭和教育等途徑一代代延續,對個人發展和社會流動性產生深遠影響。在家庭中,這種現象可能限制子女的成長機會;在職場中,則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和工作環境。本文將通過具體案例分析階級複製的影響,並提供一些打破階級複製的方法和策略。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Thumbnail
筆者以自身經驗比較20年前後校園職涯探索相關資源的差異,最後文末說明筆者自己推行的“親子共創業”運動,確實讓孩子更早的認識、接觸、思考未來工作,替未來職涯奠基。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得要富有,為了改善我們都有可能遇到的財務、健康、家庭、居住、交通、死亡和殘疾等問題,若只是一直抱持著窮人的思維與習慣,遲遲不培養自己養成致富的習慣,那麼貧窮只會跟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
Thumbnail
前面幾周筆者說到,人要有希望才會投資在下一代,藍領階層最欠缺的是什麼? 視野。孩子看多了,我們教師對這很清楚,不同階級的小孩,受限家庭視野,對未來的想像差異很大。想像的差距,往往在多年後轉變成對未來追求的動力,越上層出身的小孩,見多識廣,知道怎樣才會變有錢,也曉得怎樣投資管理...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有這麼一群人,不用學歷、職務、經濟能力來分高低,就是民國四五年級生,受過正規教育的,認為該做的事,他們不做,認為不該做的事,他們做的很引以為傲。無以群之,所以叫他們下流階層。 舉個例子吧!有些人寧可兩天上一次酒店,卻沒想過給孩子固定的一個家,在酒店裡拼命的發小費,然後孩子跟他要三百元買本書時,他一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Thumbnail
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非常重視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仍然會面臨社會階層下滑的風險呢?事實上,僅僅重視學術成就,而忽視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的培養,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社交和職場中面臨巨大挑戰。
Thumbnail
階級複製是指社會階層通過家庭和教育等途徑一代代延續,對個人發展和社會流動性產生深遠影響。在家庭中,這種現象可能限制子女的成長機會;在職場中,則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和工作環境。本文將通過具體案例分析階級複製的影響,並提供一些打破階級複製的方法和策略。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Thumbnail
筆者以自身經驗比較20年前後校園職涯探索相關資源的差異,最後文末說明筆者自己推行的“親子共創業”運動,確實讓孩子更早的認識、接觸、思考未來工作,替未來職涯奠基。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得要富有,為了改善我們都有可能遇到的財務、健康、家庭、居住、交通、死亡和殘疾等問題,若只是一直抱持著窮人的思維與習慣,遲遲不培養自己養成致富的習慣,那麼貧窮只會跟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
Thumbnail
前面幾周筆者說到,人要有希望才會投資在下一代,藍領階層最欠缺的是什麼? 視野。孩子看多了,我們教師對這很清楚,不同階級的小孩,受限家庭視野,對未來的想像差異很大。想像的差距,往往在多年後轉變成對未來追求的動力,越上層出身的小孩,見多識廣,知道怎樣才會變有錢,也曉得怎樣投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