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標題有點驚悚,也容易引起誤解。畢竟避孕藥是改變世界的重要發明,女性因此可以避免不必要、不想要的懷孕,可以更沒有負擔地享受性愛的歡樂。
但,避孕藥畢竟還是藥物,長期服用某一種藥物,除了立即的副作用外,也可能會帶來某些行為的改變,帶來長期影響。
口服避孕藥不是「直接」影響下一代健康,而是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帶來免疫力較差的下一代。

本圖取自Canva
這個推論是來自一個又一個假說。
首先,是來自於「異性相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體味」。有學者認為,如果兩性雙方的免疫系統有足夠的差異性,彼此的「體味」就會更吸引對方,如此一來,所產生的下一代,免疫系統才會有足夠的多樣性,可以從容對付外界的病毒、細菌。
這樣的假說,在許多小型動物的研究裡也證實了。這裡的關鍵字是「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這是人類免疫反應的關鍵組合。許多生物演化出「MHC重疊性越小,彼此體味就越互相吸引」的機制,讓下一代的免疫系統擁有更高的多樣性。
然後,許多生物也演化出「在交配期對體味特別敏感」的機制。平常沒有要交配,就不需特別去注意體味。
多年前許多學者就發現,在人類女性也有類似機制。在黃體素衝高的排卵期,人類女性對男性體味也會比較敏感。
然後,隨著避孕藥的發明、廣泛使用,也就有敏銳的學者想到,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生理上會進入「假懷孕」的狀態,就沒有排卵期的賀爾蒙波動。這時,「體味」就比較不會干擾男女雙方的喜歡程度。
這時,下一代的免疫系統的多樣性會不會降低呢?
一個二〇一六年發表的研究,就找來192位22到48歲的媽媽,她們的小孩1到8歲大小。192這數目,是因為經過統計專家計算,只要有這數目的受測者,就可以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這192位女性,有61位表示,她們在孩子的爸爸認識、交往時,有長期服用避孕藥。其他119位表示,她們當時沒有服用避孕藥。
研究者讓她們填寫「兒童健康量表」,也調查了社經、人口學的背景資料,經過複雜的統計,認為這61位媽媽的小孩,整體健康狀態是比較不好的,比較常感冒,比較常看醫師。
這還只能算是先驅性的研究,如果要確認假說,最實際的是要把爸爸媽媽的MHC gene拿來分析。不過,這研究還是提醒我們,「避孕」有多種選擇,對每一種避孕方式的利、弊,我們可以廣泛瞭解,來做出對自己比較有利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