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昊儀.攝影/陳材元
范揚武,61年次,
看山手作 CASA HANDS 創辦人。
北埔長大的木作工藝師,
夢想其實是成為一名畫家。
喜歡天氣好的時候,
買碗肉羹麵坐在山裡吃,
以及夏天泡在純天然的溪水按摩浴缸裡。
我很喜歡畫畫。復興商工高三那年特地選了繪畫組,想考上國外大學專研西洋藝術,是有記憶以來唯一想離家的一次。雖然工藝成績亮眼、學科卻吊車尾,大學沒考上返鄉替父親工作,幾年後攜上幾句英文、扛著行李就飛去法國、瑞士和英國等,解鎖心頭對美學的嚮往。最久曾在西藏漫遊22天,卻逐漸意識到,待在異地超過15天後,會強烈地想回家。
召喚我心底的那山、那水和那人,正在北埔。
一但在異地待超過15天,我就會強烈地想回家。召喚我心底的那山、那水和那人,正在北埔。
肉羹麵,山養大的我
有時早晨忙裡偷閒,我會拎著「一個禮拜沒吃會想念」的肉羹麵上山,外地人覺得很奇怪,明明是魚羹卻要取名肉羹麵,但在這裡都是這麼說的。我會坐在流水邊喝湯、吸麵香配一場陽光,欣賞河裡的青苔與各種石頭。雨後奔騰的激流、初春嫩芽、秋色黃葉和蕭瑟枯枝每年巡迴演出,山能搬出的劇情比我們想的還活潑生動。夏天工作到很累時,就跳進我茶園旁的溪裡游泳,這個游泳池是會動、有生命的,晚上還能帶朋友去看螢火蟲。鵝公髻山腳下的豐富生態,只要你留心欣賞,處處都是日本庭園。
左:茶園旁的大坪溪谷。夏天工作到很累時,就跳進溪裡暢游。右:北埔庚寮坪山溝,位於鵝公髻山的山腳下,生態豐富處處皆似日本庭園。照片提供:范揚武
說我是這山養大的孩子也不為過。幼兒園開始,就跟著父親在山裡工作,我身上都會配把刀,無聊時就在一旁削木頭,從削不出什麼造型,到漸漸地削出一雙筷子。大人們將竹東街上買的三層肉和麵筋泡燉出炊煙裊裊的風景,還有鹹魚、鍋巴飯,山上沒有冰箱,這些味道好保存,在父親竹屋帳篷底下,一吃就是好幾天。配菜山裡採最新鮮,師傅們採回來的昭和草和過貓用蒜頭清炒,成了他們口中的「私房菜」,也是我最懷念的野菜滋味。晚上洗澡水都是柴火去溫出來的,入夜後的貓頭鷹叫聲常嚇得我只管憋尿;若遇颱風天,大夥兒則包袱款好趕緊下山為妙。
1979年,國小一年級站在秀巒山上「開闢百年紀念之碑」前。照片提供:范揚武
出了山之後,整個古蹟區都是我的遊樂場。小時候曾碰過兩個來北埔的阿兵哥,見我就問「小弟弟,聽說你們這附近很多古董?」那時不明白何謂古董。天水堂對面平房的屋頂是我們常去的地方,杳無人跡的姜阿新洋樓前庭是遊戲大空間,屋前大水溝是「探險撈寶」專用,當時上方自來水廠每到下午會固定放水清洗水溝,水道乾淨清澈,在那物資稀缺的年代,總期待可以挖到什麼寶貝。在北埔我們前後搬了8至9次家,前往市集的古道、車站對面的街上,都有深刻的足跡。
家有山,就想回家了
除了高中北上念書和宜蘭當兵,我從未真正離家。剛接下父親的木藝工坊時,這產業正值下坡路段,然而,我們認為還有很多能量可以開發;與其說被許多國外知名木作家影響,像是中島喬治忠於原木性格的想法,不如說,是這些理念喚醒了沈睡在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大自然養育我的反饋,以及,種種離不開家鄉的回應。
國外知名木作家的理念,喚醒了沈睡在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大自然養育我的反饋,以及,種種離不開家鄉的回應。
學生時期的繪畫技法也轉彎搬上木作舞台,記憶裡的山水畫面以刻、削和切之形式開展,縱然路途偶有風浪,循著心之所向終究抵達了「看山手作」。綜合奇木雕塑與創意設計,我將山林經驗封存在與家貼合的作品裡,期望當這些家具進入宅府後,能創造新格局,去緩慢生活空間的節奏感。更重要的是「看山如讀畫」,我的木櫃抽屜造型融著山巒、屏風揉和溪谷瀑布,茶盤訴說「鵝公髻山」的故事,讓家具成為日常的景緻,如此一來,家裡有了山,就想回家了。
左:銀錠榫。看山手作家具常見的木材拼接技法,外型似銀錠而得名。右:看山實木茶盤。學生時期的繪畫技法轉彎搬上木作舞台,記憶裡的山水畫面以刻、削和切之形式開展。鏤空的山形正是「鵝公髻山」。
葉歸根,山捎來愛情
我曾以為靠山、吃山已足夠,未料山還能稍來嬌豔的花朵,是愛情。二十多年前,我太太和她父母被我們家具吸引,踏進了當時的店,我內心驚嘆竹東竟然有如此美麗的姑娘,這張訂單,我絕對要親自送。感謝大嫂的協助,終究我鼓起勇氣用木頭磨了一個愛心,寫上幾句心坎話,抱了束鮮花,就這麼「厚臉皮」地送過去。幾次往返下來,幸運地抱得美人歸,時光飛逝如今孩子也大了。
北埔這裡的作息守著百年傳統,跟著節氣律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及四季皆有屬於自己的好茶,廟會活動依舊凝聚著大家。走在街上隨時有地方可以串串門子,這種生活感是外面沒有的。而祖先外公都在山裡,回去祭祖大家隨時可以說相聚就相聚。幾個老麵攤和餛飩始終留守著我的胃,就是這些味道,總在遠行時催促我回鄉。
北埔的作息仍守著百年傳統,循節氣、辦廟會和上山祭祖。街上隨時有老朋友可以串門子,這種生活感是外面沒有的。這些記憶,總在遠行時催促我回鄉。
終於明白落葉能歸根,不是必然,是種幸運。我在成長的「根」裡刻出心上的那山那水,那山那水同樣牢牢地鞏固著我。以至於,無論在哪裡,我知道自己是個有家鄉可以想、有家可以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