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島爵士101】●No.19●一片開闊無比的絢麗琴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Michel Petrucciani / 100 Hearts(1983)

米榭‧派卓契亞尼 / 一百顆心

「一片開闊無比的絢麗琴海。」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我喜愛獨處、也特別鍾愛鋼琴獨奏。
唱片收藏中有一區全部是將鋼琴獨奏作品特別獨立出來,無論是古典、爵士、前衛的、甚至有些跨界到無法分類的作品,都在這個小天地自成一格,對我來說有著崇高的地位。
今天來分享其中一張在其中私藏的心頭好,每每拿來聽都重新給予我力量。
1983年由George Wein Collection發行,後來由Blue Note Records重新發行的《一百顆心》(100 Hearts)。專輯中那「Turn Around」的古怪俏皮、「Slience」的憂愁哀傷,6首作品都十足優秀,但必須特別介紹的是專輯中的最後一曲、也是同名曲的「100 Hearts」。
當你游過這將近12分鐘的琴海,絕對會讓你流連忘返、難以忘懷。
這猶如精靈般、歡愉地在花園中飛舞、充滿生命熱情與希望的旋律,是由一位內心良善、但身體上有些缺陷的鋼琴家所彈出,他就是法國的爵士鋼琴家─米榭‧派卓契亞尼(Michel Petrucciani)。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是Petrucciani先天罹患疾病的學名。此疾病除了造成他的體型矮小、並伴隨著無數次的骨折與身體疼痛,對這位非常幽默頑皮、喜歡歡笑的藝術家來說,成為了驅動他、也同時是摧殘了他生命的重要因素。
Petrucciani在這張專輯中以一種超然、開闊的姿態進行演奏,那充滿戲劇性的華麗派演奏,是他的招牌風格。即興獨奏表現了他對於世界的看法觀點,是那樣的絢爛、是那樣的充滿光彩。
1999年,37歲的Petrucciani因為疾病長期的摧殘與不良的酗酒習慣,一代法式爵士鋼琴名家就此與世長辭。
音樂和藝術的力量,跨越了文化疆界、也超越了人類的肉體所能侷限。
謝謝Michel Petrucciani,你用一生作為範例,為我們上了一堂非常有價值的課。
【聆聽更多】
*圖片來源:music.apple / telera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荒島唱片意指若你漂流到無人的島上,會想要在這個小島上陪伴孤單的你過日的唱片。 雖然這些唱片不全是各大爵士榜單的最佳優選,但卻對不同時期的我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想重新藉由文字、去梳理自己對於它們滿懷感謝的心情,推薦給喜愛爵士樂的朋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J. Johnson / Eminent Jay Jay Johnson Volume 1 (1955) 傑·傑·強生 / 傑出的傑·傑·強生第1輯 「爵士樂歷史中最棒的長號鉅作。」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對也是長號手的我來說,傑·傑·強森 (J.J. Johnson)的《傑出的傑·傑
Pat Metheny Group / We Live Here(1995) 派特‧麥席尼樂團 / 我們住在這裡 「他們的音樂聚集了人心、實現跨國界與文化的交流溝通。」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所謂「好聽的音樂」,究竟是什麼呢? 有人覺得自由爵士奔放、無調性的音樂很啟發人心很「好聽」;有人也
Keith Jarrett / The Köln Concert(1975) 奇斯‧傑瑞特 / 科隆音樂會 「靈魂,永遠永遠,比土地之灰褐堅實長久,比水之漲落長久。」─美國詩人 惠特曼(Walt Whitman)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明澈豐饒、狂喜的歡欣載舞,如冬日暖陽下乍生的青芽,亟欲
Keith Jarrett Trio / Bye Bye Blackbird(1993) 奇斯‧傑瑞特鋼琴三重奏 / 再會吧!黑鳥 「一段獻給爵士巨擘Miles Davis最後的墓誌銘。」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1991年10月,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逝世的次月,奇斯‧傑
Nils Petter Molvær / Solid Ether(2000)(ECM1722) 尼利斯·彼得·莫瓦 / 固態乙醚 「當爵士樂被電音節拍給觸到電,一股令人興奮的節奏焦香撲鼻而來。」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ECM」意指「當代樂集」(Edition of Comtempery
Keith Jarrett / My Song(1978)(ECM1115) 奇斯.傑瑞特 / 我的歌 「當歐風民俗音樂巧遇爵士樂,美麗地令人眷戀。」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我的歌》(My Song)無庸置疑是ECM早期爵士樂的最佳範例之一、19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張名盤,精采深度的音
J.J. Johnson / Eminent Jay Jay Johnson Volume 1 (1955) 傑·傑·強生 / 傑出的傑·傑·強生第1輯 「爵士樂歷史中最棒的長號鉅作。」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對也是長號手的我來說,傑·傑·強森 (J.J. Johnson)的《傑出的傑·傑
Pat Metheny Group / We Live Here(1995) 派特‧麥席尼樂團 / 我們住在這裡 「他們的音樂聚集了人心、實現跨國界與文化的交流溝通。」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所謂「好聽的音樂」,究竟是什麼呢? 有人覺得自由爵士奔放、無調性的音樂很啟發人心很「好聽」;有人也
Keith Jarrett / The Köln Concert(1975) 奇斯‧傑瑞特 / 科隆音樂會 「靈魂,永遠永遠,比土地之灰褐堅實長久,比水之漲落長久。」─美國詩人 惠特曼(Walt Whitman)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明澈豐饒、狂喜的歡欣載舞,如冬日暖陽下乍生的青芽,亟欲
Keith Jarrett Trio / Bye Bye Blackbird(1993) 奇斯‧傑瑞特鋼琴三重奏 / 再會吧!黑鳥 「一段獻給爵士巨擘Miles Davis最後的墓誌銘。」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1991年10月,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逝世的次月,奇斯‧傑
Nils Petter Molvær / Solid Ether(2000)(ECM1722) 尼利斯·彼得·莫瓦 / 固態乙醚 「當爵士樂被電音節拍給觸到電,一股令人興奮的節奏焦香撲鼻而來。」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ECM」意指「當代樂集」(Edition of Comtempery
Keith Jarrett / My Song(1978)(ECM1115) 奇斯.傑瑞特 / 我的歌 「當歐風民俗音樂巧遇爵士樂,美麗地令人眷戀。」 *建議播放音樂搭配下方文章閱讀 《我的歌》(My Song)無庸置疑是ECM早期爵士樂的最佳範例之一、19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張名盤,精采深度的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蕭邦鋼琴大賽為古典音樂引入一個美妙的世界,文章分享了與早逝的傳奇鋼琴家李帕第的故事,表達了對古典音樂的喜愛和理解。古典音樂的多樣版本和風貌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和欣賞音樂。透過這些音樂風景,人們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並懂得更好地和自己相處。
Thumbnail
費亞多,上個世代最後的寶鑽,高齡73歲仍然堅持表演。費亞多的靈魂燃燒著濃濃的北國之魂,琴鍵上總有火似地的表現,帶給人們希望之光。今年六月,費亞多將再度來臺。這次場館從誠品升級國家級規格,在臺北國家音樂廳和衛武營音樂廳各有一場獻給臺灣樂迷的獨奏會。
Thumbnail
事隔多年,每當我卡在人生青黃不接的抉擇之際,1900那個身影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世界這麼繁華,摩天大廈去如海浪波滔般漫無邊際。 我彷彿也孤立在那個不上不下的舷梯上,進退維谷,天地間,彷彿只有我孤身一人。 孩子們,你也有過這樣為難的時刻嗎?
Thumbnail
古典音樂演奏家就應該傾全力在音樂表現上,而所謂 "全力" 是為了盡量逼近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達成的完美境界。 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身為獨奏家,到了台上你就是一個孤島,你該做到你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昨天的100%完美還可以怎樣突破。而這部分的效果沒有人可以彌補。
Thumbnail
這是我的舒伯特即興曲作品90號第二首,一共八頁密密麻麻的樂譜,上面記錄著第一次學習這首大曲時,老師要我先用視譜的方式解讀出來的和弦記號。
Thumbnail
波里尼前幾天以82之齡過世了。 大師聰慧異常,琴聲精準乾淨到晶瑩剔透,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的內斂,以音色直接對決,那種氣場,就是令人聽著就淚流不止的莫名悸動。 波里尼的音樂,還有一種獨特的優雅,某種氣質使他從年輕到年老都是那麼帥。自成一種典範。 波里尼,一個人間的陌生人。我想說的,只有 "謝謝您"。
Thumbnail
2016年2月11日臺南新營文化中心,迎來世界唯一的Fazioli紀念版鋼琴。這架紅色馬可波羅 308鋼琴由臺灣醫師張兆榮無償捐贈,承襲了神奇的故事和深厚的相遇。文章描述了琴與臺灣音樂家范特捷、陳宏寬教授等深厚緣分的故事,以及琴在臺灣進行音樂會和慈善活動的紀錄。
Thumbnail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帕格尼尼就像是到魔咒,你以為擺脫它,實際上它的幽魂轉生為後世任何可能允許的弦樂作品。
Thumbnail
Jean Philippe Audin 《Toute Une Vie 只此一生》 對於「樂師」在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成名作是否一種羈絆?如果一生的事業,總是無法超逾賴以成名的初期起始飛升之作,是否一種遺憾? Jean Philippe Audin 1955年生於法國,極其熱愛演奏大提琴,日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蕭邦鋼琴大賽為古典音樂引入一個美妙的世界,文章分享了與早逝的傳奇鋼琴家李帕第的故事,表達了對古典音樂的喜愛和理解。古典音樂的多樣版本和風貌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和欣賞音樂。透過這些音樂風景,人們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並懂得更好地和自己相處。
Thumbnail
費亞多,上個世代最後的寶鑽,高齡73歲仍然堅持表演。費亞多的靈魂燃燒著濃濃的北國之魂,琴鍵上總有火似地的表現,帶給人們希望之光。今年六月,費亞多將再度來臺。這次場館從誠品升級國家級規格,在臺北國家音樂廳和衛武營音樂廳各有一場獻給臺灣樂迷的獨奏會。
Thumbnail
事隔多年,每當我卡在人生青黃不接的抉擇之際,1900那個身影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世界這麼繁華,摩天大廈去如海浪波滔般漫無邊際。 我彷彿也孤立在那個不上不下的舷梯上,進退維谷,天地間,彷彿只有我孤身一人。 孩子們,你也有過這樣為難的時刻嗎?
Thumbnail
古典音樂演奏家就應該傾全力在音樂表現上,而所謂 "全力" 是為了盡量逼近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達成的完美境界。 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身為獨奏家,到了台上你就是一個孤島,你該做到你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昨天的100%完美還可以怎樣突破。而這部分的效果沒有人可以彌補。
Thumbnail
這是我的舒伯特即興曲作品90號第二首,一共八頁密密麻麻的樂譜,上面記錄著第一次學習這首大曲時,老師要我先用視譜的方式解讀出來的和弦記號。
Thumbnail
波里尼前幾天以82之齡過世了。 大師聰慧異常,琴聲精準乾淨到晶瑩剔透,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的內斂,以音色直接對決,那種氣場,就是令人聽著就淚流不止的莫名悸動。 波里尼的音樂,還有一種獨特的優雅,某種氣質使他從年輕到年老都是那麼帥。自成一種典範。 波里尼,一個人間的陌生人。我想說的,只有 "謝謝您"。
Thumbnail
2016年2月11日臺南新營文化中心,迎來世界唯一的Fazioli紀念版鋼琴。這架紅色馬可波羅 308鋼琴由臺灣醫師張兆榮無償捐贈,承襲了神奇的故事和深厚的相遇。文章描述了琴與臺灣音樂家范特捷、陳宏寬教授等深厚緣分的故事,以及琴在臺灣進行音樂會和慈善活動的紀錄。
Thumbnail
小提琴家Puppo還形容包凱里尼是「海頓的夫人」。因為在同時期,他的弦樂作品時常被認為與海頓有同等的份量。雖然他們倆人熟識,但包凱里尼在海頓的風格影響之下,作品仍能保有強烈個性,並且朝向更加大膽的方向邁進,更是不容易!
Thumbnail
帕格尼尼就像是到魔咒,你以為擺脫它,實際上它的幽魂轉生為後世任何可能允許的弦樂作品。
Thumbnail
Jean Philippe Audin 《Toute Une Vie 只此一生》 對於「樂師」在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成名作是否一種羈絆?如果一生的事業,總是無法超逾賴以成名的初期起始飛升之作,是否一種遺憾? Jean Philippe Audin 1955年生於法國,極其熱愛演奏大提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