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性中的心我情

心中的我猜測著、思考著,該怎麼表現出得體的情,心中搜尋了我的認知,發現認知上有瓶頸,心中的視野侷限在我的範圍,似乎在怎麼搜尋,也都停留在自我的視野上,無法跨越心中的視野,既感慨又不服輸的我,只能怪自我的無能,尤其是越發想暸解自我的,卻越顯的無能。是自我僵住了人性,原本寬闊的心中視野,被自我給侷限了,所想、所聽、所看的視野,全侷限在我身上,心中全是我的感受,當我再面對眾人的心時,此時心中的我感覺到了渺小,自我懷疑產生了!我為何會這般的無奈和無能?
心我情訴說的關鍵在於我,我創造的格局,對心中視野而言格局太渺小了,情難以得到疏通,而困住了情。別人的一句話或一件事,看在眼裏聳動著不明的心,情需要有發洩的管道,我的格局太小,難有疏通管道,因此自我總感到有一股不穩定的心情。
心我情中我的格局太小,又加上堅持著自我的理念,等於在心情上多了一層壓抑,理念生成了,那是更加固化了我的格局,意謂著更不知天高地厚。理念會固化是背後有思想在撐著,思想是個更高的格局,安頓了個人的理念,此種安排,情得到了疏通,我的理念完全在思想之下,思想成了個人理念的後盾,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總以為自己面對了完美思想,未曾思考過理念的自由性,那是個自由的心,可以隨心所欲地思考的心,然而知心的人又有幾個,思想已控制了人心,唯有安份守己,認命成了天性,也許這就是我的一生。
心我情這三個字,似乎說明了人性的面向,居中的我是個導引,導引著心的變化,產生了情的表現,情緒的激動是跟我有關,我的心得不到滿足,為達圓滿據理力爭的我,情緒沸騰激動了起來,心我情三者的互動,表現出了人性,此人之情為何如此激動?查出了原因是心中的我存有許多的不滿。
世界不會因為我有所改變,但我的改變會影響世界。一人得道萬人升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大地大人更大。人性離不開道,道也是人性的表現,老子說道是自然,崇尚自然沒人能領會,但說的卻很有理,有理行萬里路,無理寸步難行,道形成所謂的道理。好學的孔子說道是仁的表現,對仁性頭頭是道,我們都能理解,道有了仁的德性表現,於是道形成所謂的道德。
老子的道理,孔子的道德,人性的道,形成了很有道理的道德,孕育了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當然這其中也參雜了佛祖的善化,那是心中良知的啟發,道德良知匯聚成了中華文化。
孔子為何稱為至聖先師?尊稱為聖人,是歷經千年歷史,後世有一致的認同,深感道德有存在的必要,面對廣大人口的管制,儒家思想有留存的必要性,孔子思想無人能出其右,而悼念他的偉大,偉大的道德無需道理,是以仁為準則,沒有理由的要去遵守,個人失去的是自由,心中帶來了一種壓抑,是道德文化上的壓抑。
西方人看待東方文化,覺得不可思議,人性的發展怎麼會這樣,還能自得其樂,安穩的過日子,無法理解東方,只能稱為神秘的東方,其實神秘是道德的壓抑後,所形成的一種文化,道德所談的都是為社稷設想,殺死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犧牲小我才能成就大我,道德告訴做為一個我應該要如何,我一定要合乎道德規範,心中樹立起了道德,人性中完全沒有我的自由意識,那是情(道德)在操控著我的心,那份情就是西方所無法理解的神秘東方。
西方人心中,有我的自由意識,沒有道德壓抑的情,他們有自由之心,創意與挑戰是西方人性的特色,東方的中華有道德壓抑之情,人性安份守己是其特色,東方的印度有良知認可之情,人性樂天知命是其特色。
心是人性的共同體,而我侷限住心,沒有自由的心,有著不穩定的心情,情緒跟我有關,只因視野太小,情緒得不到疏通,人性變的很情緒化。相信你我常被情緒所困擾著,就連聖人也有情緒上的呼喊,說出: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只是情緒上的宣泄,並無特別意義。眾所周知可稱為名,名可名非常名,大家都知才有公認度,聖代表著完美的,完美到某個程度,會令人感到可怕,古代帝王稱聖上,伴君如伴虎,人頭不知何時落地?命在旦夕感到可怕,聖經中完美天使的出現,也會有可怕惡魔的呈現。聖人孔子是個不知心,想著要大一統控制人心的人,儒家思想的創始者,他的完美思想並非來自心中的視野,而是一股的正氣,猶如落雷的閃電,轟然而下震撼所有人心,正氣所生的正義,帶來了完美的思想,人性中只有含冤時,正義就出現了!那正義是什麼?心中的情得到了排解的管道,真相大白還我清白,我認同了正義,儒家講仁性,那是一種正義的流放,並不是來自人心,孔子根本就不知心,但他的思想影響著人心,有著閃電落雷般那股正氣,個人的理念完全臣服於他的思想,思想有如帝王般稱為聖人。
世上知心的有幾人?有的話就是那些不想成名之人,過著不管世事,又管控不了他,活著像仙人般的存在,老子就是此般名人的代表,深知不可為而避之,繞道不與人相爭,不是怕事而是深怕失去自由之心,有感短暫人生變的不在自由,因為混水一躺很難在自清,出污泥而不染,而心自清,佛祖釋迦摩尼苦修其心,他也是知心之人,以善教化人心,啟發的是人的良知,並沒有發展成思想,佛祖深怕曲扭了人性,但後來有了佛門、佛法等佛教思想,那是後輩想成名,並非佛祖之意。知心之人,不會以小我來完成大我,人心不需壓抑來犧牲,人人是同等的,都喜歡自由,不希望受到羈絆,試看世上那些成名的思想,背後總是有個目的,姑且不論目的的好壞,思想要有一套控制人心法,才能顯現其能力,思想才會成名,成名的思想都會促成對心的扭曲,名可名非常名,我的理念永遠都在思想底下,那心要如何得到自由?知心的人有幾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一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