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廣遠,平地遼闊,土番種類繁多,不能盡悉,惟記所知者。」
台灣最高的山,叫做玉山。
在萬山之中,遠遠的就可以看見。
此山岩壁陡峭,終年白色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四周群山環繞,可望而不可及。人們都說,這座山的本身,就是一塊渾然天成的美玉,故名玉山。
番人不知玉是寶,外來者又不敢穿越番人的領地,以至於無人前去開採。
每當晴朗的時候,從台南府城看過去,直如天上白雲。
銀山產銀,也藏有許多已經煉成的大銀錠,不知道是甚麼年代的事物。
據說有兩個人經常入銀山,每次拿一點所需,用之不竭。
這件事被當時的台廈道王效崇得知,就要這兩人帶路,派牛車打算一口氣載回來。
然而,他們載了滿滿好幾車的銀錠之後,卻找不到回家的路。
沒辦法,只好把銀錠都送回去,才得以回返。
王效崇不死心,既知山上確有寶物,隔天就加派更多人手,伐樹除草開路,沿途標記,想說這樣肯定不會迷路啦。
結果,大家卻都找不到昨天的路途了。
補充說明一下,郁永河記的「銀山」,應該就是現在的「龍銀山」,位於嘉義,就在阿里山旁邊啦。
中國本身要到清末才開始鑄造「龍銀」,欸,有聽過張宇的《四百龍銀》嗎?銀幣,也稱作龍洋。
民國去封建,也叫大洋。
郁永河當時應該也是避「龍」。
說穿了,龍銀龍洋,其實是東亞跟西方交易的一種銀幣格式。中國大約也就是明朝才開始轉往銀本位的。
內文提到的台廈道,則是1684年才開始的地方行政單位,所以王效崇當職距離郁永河到來,也就十年左右的時間。
王效崇會去驗證這個傳說,就表示這批龍銀存在並沒有那麼「不知何代」。
應該就是明鄭的小金庫啦,但是台灣官員不想上繳朝廷要中飽私囊才搞出了這一套傳聞。
除了龍銀山,哆羅滿金沙當時也是鼎鼎有名。
嗯,哆羅滿現在還可以賞鯨,不是賞金。就花蓮那邊,很容易查我就不哆說了。
哆羅滿的番人,會把金沙融成條狀,因為很漂亮就會拿出來跟外客炫耀,其實他們也不明白價值所在。
不過近年也有拿金子到淡水雞籠跟我們交易布料的。
這是郁永河的親身體驗,你說準確嗎?
我們未來人都知道,那不會是哆羅滿沙金……因為雞籠自有沙金啊。不過那要等兩百年後才會被漢人知道了。
下一個要說到的,是群山之中的水沙廉。
這是南投那邊的社名,你如果想要比較細的標的物,那就是日月潭了。
「其地四面高山,中為大湖;湖中複起一山,番人聚居山上,非舟莫即。」
雖然《裨海紀游》中,郁永河沒記載自己去過水沙廉(今多做水沙連),但這裡他確註明了,水沙廉社的「形勢」,是番社中最好的。
可能比較多人會覺得郁永河說的是「風景」,不過既然文字用「形勝」,我想也具有「利於防守與生存」的意思在其中。
水沙廉社,是從柴里社轉小路,過斗六門,翻過三條大溪--溪水深而險,也沒有橋樑,往來都依靠溪上的藤蔓。
非當地番人,不會知道該怎麼進去的。
四月初九的時候,郁永河確實在柴里社(斗六)留宿,隔日行六十里(約三十公里)到社頭。
跟前面的平均行程來說,走得不算多,但水沙廉是斗六東北百里處,時間上他真的頂多去到名間之類看看「很難進去」就繼續行程了。
水沙廉社的名產是紡織品,主要是顏色華麗,做工細緻,原料上倒沒什麼特別。不過在市場上確實很受歡迎,啊,他們的妹子也很讚,還會作農家活,算是一個相當富裕的番社。
再來說到「斗尾龍岸社」。
這名稱對我是陌生的,似乎有些人認為,這就是「大肚王國」的一部分。
郁永河的記載上,說明此社番人孔武有力,臉上跟身上都刺滿異樣花紋,經常下山燒殺擄掠。
平地土番聽到他們來,無不哭號遠避。
這個危害很深,鄭經就帶了三千兵來討伐。
大軍進入深山,卻不見一人。當時正值酷暑,大家就去採野甘蔗來解渴。
當時劉國軒本來守在半線社(彰化),帶了數百人來會合,卻見鄭經在馬上吃甘蔗,立即大罵:「誰讓主君到這裡來的?還不趕快退後。」
才說完,劉國軒就改變了主意:「現在來不及退了,快命軍士割草布陣防禦,亂動者斬!」
這次還沒說完,四面八方就冒出了大火。
五六百個臉上刺青的番人勇士跳了出來,與鄭軍廝殺。
劉國軒指揮兵馬應戰,雙方互有死傷下,斗尾龍岸的番人又竄入了深山,逃匿無蹤。
鄭經追索不及,只能下令毀了番社,當作凱旋。
但直到郁永河來台,崩山大甲跟半線社(台中彰化一帶),都還是時常遭到斗尾龍岸的番人襲擾。
普遍認為這一場就是明鄭與大肚王國的「沙轆社之役」,不過單從這裡是看不出來相關性的。
「沙轆社之役」出自連橫的《台灣通史》,主要是敘述西元1670年,沙轆番亂,派劉國軒進討屠村,而後斗尾龍岸跟著亂,鄭經就親自來戰。
而郁永河的這段史料,就在這邊被連橫引用。
不過連橫的寫法,則是鄭軍大勝,更在鐵砧山屯田,以控制當地。
老實說郁永河明明就是寫勝負未分,明鄭對於大甲溪以北控制力不及。
這種說法也是有人採用,說到底歷史本是如此,近代史的爭議也更多,就知道一下就好。
接下來提到阿蘭番,只說在斗尾龍岸附近,外表看起來也差不多。
然後筆鋒一轉,就說到某野番(名稱闕漏我查不到),比阿蘭跟斗尾龍岸溫馴。雖然是高山番,但常跟外界往來。
要前往他們的部落,需要經過茂密的叢林。樹上很多水蛭,人過必遭吸血……說穿了,他們會出來,但外人不敢入。
又有葛雅藍社,在雞籠的附近。這應該就是後來的噶瑪蘭。
妙的是後面寫了一句:「會稽社人不能欺」。
理論上會稽應該是中國江浙地區,但既然寫了「社人」,那就是指番社。
欸,郁永河現在補的是「野番」喔,噶瑪蘭當時也屬野番。台灣的番社如果以會稽為名,又怎麼會是野番?
姑且有一個想法:在康熙年間,江蘇確實一度是禁海令所不及之處。
也就是說,會稽人可能來到了台灣,而且在雞籠一帶聚集為「會稽社」,這邊是說會稽社人的勢力不小,官府管不到,但噶瑪蘭人不吃他們那套。
此外也提到產硫好朋友金包里,雖然屬野番,但歸入淡水為小社。
金包里的番人,也特別的聰明。
唉,附帶一提,郁永河在這邊明白寫了「社商張大」,害我在前面猜半天(笑)。
台灣多荒土,草長五六尺滿地都是。
裡面常常會有巨蛇。據說鄭經討伐斗尾龍岸時,就曾經看到巨蛇要吃一隻鹿。但鹿角卡住,吞不下去,一直反覆抬頭吞吐。
當時三千甲士全副武裝在旁邊,也沒有人敢靠近。
你說巨蛇?當然也沒把這三千人當一回事了。
郁永河旅台二十幾日,也一直很擔心碰到這種怪物,還好都沒碰到。
到淡水之後,晚上睡覺常常聽到「閣閣」的聲音,大家都說是「蛇鳴」。而廚師也曾經看過像甕一樣粗的大蛇。
除了蛇,台灣的鹿也特別多。
鹿的角,可以看出牠的年紀,每一歧就是一年,跟馬看牙齒就知道年紀一樣。
(成語說馬齒徒長,光長年紀不長腦子的)
附註說鹿三歲才會長「乳角」,一年後會掉,之後才是「恆角」,郁永河說的是恆角之後的情況。
台灣番人以射鹿為生,據說從未看過七歧以上的。
以前很多人說鹿是仙獸,五百歲之後就會變白鹿,一千歲之後變黑,郁永河現在覺得都是唬爛的了。
番人偶爾也會獵到小白鹿,不過應該就是色違版也沒有什麼幾百歲這種事啦。如果你對現代鹿的資料有些了解,這邊可能會覺得古人見識淺薄吧。
相傳鹿是淫獸,會幾隻雄鹿共用一妻。
不過郁永河看到的正好相反:幾隻雄壯的公鹿一叫,可以聚集數十上百的同類……這是開後宮吧。
而且台灣番人獵鹿,會挑在交配期之前,因為交配後的鹿就會沒那麼肥了。
以前獵殺的數量很少不妨礙自然繁衍才這樣,現在這樣就不環保了。
公鹿是五月脫角,八九月的時候慢慢肥,十月為了交配而叫,獵人就聞聲而來。
母鹿則是四月開始產乳,通常兩個月後會生小鹿,這期間是最肥美的時候。開始哺乳,小鹿日漸長大後,母鹿就會遠離,避免被自己的孩子給蒸了。
郁永河覺得這是鹿也懂人倫的證明,我是不知道啦。
台灣特產動物,不能不提的就是熊啦。
台灣有什麼熊?郁永河說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
沒有黑熊耶。
馬熊最大,人熊最猛。聽說平常都是人立奔走,快逾奔馬……郁永河看過很多台灣熊,還好沒碰過人熊。
人熊追人,沒人逃得了的。
豬熊的特色是毛皮又厚又硬,弓矢不能傷,還會爬樹。
靠杯台灣根本大魔境熊的國度。
為什麼後來沒有這種魔熊了?因為牠的熊掌太美味了。你知道中國人就是這樣的。
好啦認真說起來,台灣黑熊就被人稱狗熊,也會爬樹,基本上應該只是不同年齡不同尺寸的表現。
山豬也是台灣一大特色。
大隻的跟牛一樣,巨牙突出,可以撞斷樹木,也能跟老虎博鬥。
由於山豬的兇猛跟迅速,所以尋常獵人是不敢獵殺山豬的。
最後,台灣盛產各種良質樹木,多與東南亞各國類似。
其中最特別的,稱為「蕭朗」,性極堅重,入土不朽,是做棺材的最佳選擇。
不過蕭朗只生長在深山中,想要砍伐就要跟野番對著幹。基本上明鄭都只是撿撿漂流木而已。
因為好奇很是查了一下,檜木不是硬木喔。
這個應該是「肖楠」,其實發音基本都一樣了。中國也是在雲南少數民族區域才有產類似的樹木,名稱則完全不同。
除此之外就只有北美產,簡單說這屬於非歐亞主流人類文明區的植物。
名稱,肯定是相當原創的。
蕭朗或肖楠,應該是不知道哪一族族語的稱呼。
《裨海紀游》到這邊,就只剩「海上紀略」篇了。
不過番境都補這麼長,海上應該還是要分個至少兩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