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河《裨海紀遊》-經略】

【郁永河《裨海紀遊》-經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淡水,台灣西北角的盡處。

以高山之勢俯瞰大海,與福州閩安東西相望。

溫馨提示,當時關渡平原是個湖,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

淡水到福州的航程,大約是七到八天。

山腳下「臨江陴𨺙」的,就是淡水城,是過去紅毛人為了守衛港口所建。

我非常喜歡郁永河走遍台灣西部,只認淡水河為「江」的用字。

鄭氏佔領台灣之後,因為淡水跟中國可以直航,所以同樣設有重兵。清朝收回來以後,防守就比較隨便了,反正兩岸一家親嘛。

事實上是不設常備兵,單純由安平水師撥出十個人,每半年一輪當放哨而已。

甚至這十個水師兵,搭小船到淡水社住一晚之後,就會折返了。

十五六年來,根本沒有兵卒進駐過淡水城。

所以果然整個淡水社就是張大在話事。講白了不是這些淡水通事在靠北靠腰,駐軍會決定折返才怪。

淡水城沿海東行一百六十里左右,就會到達台灣東北角的雞籠山。你會看到海面上,大概十里左右有一個圓形小山的島嶼,就像關雞的籠子。

所以叫做雞籠山。

(現在叫基隆嶼,還沒到龜山島啦)

過了這邊,就是台灣的東部了。

台灣的東西邊,有高山阻隔,山上盡為野番,無法通行。

那搭船過去呢?

大家都說,雞籠山這裡是「弱水」,即使你只放一根羽毛都會沉下去。也有人說,是因為這邊的海流跟水勢對沖,形成漩渦暗流,總之,水路也是不通的。

台灣東西互不相知,我郁永河就聊聊西部吧。

從淡水港往南,一直到台南安平,中間一共有七個港。

(南嵌、竹塹、後龍、鹿仔、二林、臺仔穵、莽港)

台南以南到沙馬磯(主流認為是鵝鑾鼻,也有小琉球說),也有三港。

(蠔港、打狗仔、下淡水)

這些港口都是連結台灣的溪流,沙灘堅硬水又淺,大船難以進入。但每逢漲潮,就像鹿耳門一樣,仍是利於上岸。

一旦有海盜,或是紅毛再來,以虛兵牽制鹿耳門,分兵攻打這些港口……很快就可以登陸,對安平守軍進行包夾。

現在我們的士兵只防安平,水軍但衛鹿耳,對以上十港視而不見。加上台灣郡內雖劃邑而無城郭,真要打起來根本難以防守。

我聽說過去也有官吏打算築城,但安平一無水道,離山又遠,光憑人力獸力,無法將山石運來,只能放棄。

不過有一套說法,我倒覺得可行。

就是種植密集的竹林。

叢生是台灣竹的特色,密集之處當真是間髮不容。只要種上兩三重,野生動物都過不來,更不要說箭矢砲彈。應該比石頭城更牢固。

劃分給各戶負擔一些區域,一個月便能完工,使平地有金湯之壯。

這個模式建立起來,更可以推廣出去,讓鳳山諸羅二邑的官員也去挑選地區建城,大家不要再一直窩在台南了。

有了三座城池,守備跟互相支援都會更便利。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說。

近日中國百姓貧苦,米價高漲,不僅平民買不起,商人也是抱怨連連。

然而,台灣卻十分富庶。即使市場上的物價比中國更高出一倍,消費者仍是面不改色的購買。

貿易者碰上不能如期履約的情況,並不生氣。開出每日百錢的價格,也招不到僕人。就算是屠夫牧童,經常都是帶著數十金在身上,毫不在意的賭骰子。

我本來覺得很詭異,隨著來台日久,也慢慢明白。

從鄭氏佔領台灣以來,民間積蓄甚豐。我王師入台,台灣人也是絲毫不抵抗,隨即投降,完全沒有遭到劫掠。

來台兵卒,領的都是藩庫府餉,一年十四萬,皆是就地開銷。

加上台灣人長期種植甘蔗取糖,每年都有日本、呂宋(菲律賓)等國的商船來購買。每年的產值,高達五六十萬。

這還沒算上五穀雜糧,鹿皮鹿肉的外銷。

一年算八十萬,統一以來十六年,那就是一千兩百多萬。

台灣金流入大於出,反觀我中國都是內部貿易為主,只要消耗大於生產,物價隨之失控。

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現象。

今天我能這樣來到台灣,為何不能將國內的平民也遷移至此?

自從鄭氏佔據台灣,從海路攻打中國,那叫一個神出鬼沒。為了防止海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沿海居民,都必須搬遷,更得駐守重兵。

我們好不容易奪回台灣,保得沿海平安。

這樣的富庶之地,居然還有人說:「海外丸泥,對我國領土沒有幫助。其民皆番,更不能與之溝通,徒然花費銀錢守住台灣,還不如捨棄吧。」

台灣,可是海上霸權各國都想要的寶島啊。

別的不說,光是日本跟紅毛人,一旦佔有台灣,今時今日,威脅只怕比鄭氏更甚。

是以,強化台灣本土防務,乃是當務之急。

更重要的是,澎湖作為兩岸前哨基地,亦是不可輕忽。過去鄭氏不就是失了澎湖,才會敗給我們嗎?

但,不可不慎的是,台灣人是一種生活安逸之後,就想要作亂的民族。

郁永河何出此言?

台灣人到底有多壞?

且看下回分解。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來西亞華人的起點,以「麻六甲」為主。 《裨海紀遊》最後有提到這樁怪事:郁永河的認知,當時主航路明顯不走麻六甲海峽。新加坡的重要性也在十九世紀才出來。 基本上相信,《明史》中的「滿剌加」,就是今天的麻六甲。 「滿剌加,在占城南。順風八日至龍牙門,又西行二日即至。或云即古頓遜,唐哥羅富沙。」
《裨海紀遊》終於來到尾聲,西洋國。 這次就不按照郁永河的順序,聊聊這西洋國。 正如你所想,西洋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泛指西海以外的國家。 西海又是哪裡呢? 郁永河這麼寫:「自麻六甲斜指西北,四十更為咬𠺕叭,始渡西海。咬𠺕叭西北為啞齊。啞齊之外,中國舟航不能往。」 至少我們一看就知道麻六甲。
馬來西亞華人的起點,以「麻六甲」為主。 《裨海紀遊》最後有提到這樁怪事:郁永河的認知,當時主航路明顯不走麻六甲海峽。新加坡的重要性也在十九世紀才出來。 基本上相信,《明史》中的「滿剌加」,就是今天的麻六甲。 「滿剌加,在占城南。順風八日至龍牙門,又西行二日即至。或云即古頓遜,唐哥羅富沙。」
《裨海紀遊》終於來到尾聲,西洋國。 這次就不按照郁永河的順序,聊聊這西洋國。 正如你所想,西洋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泛指西海以外的國家。 西海又是哪裡呢? 郁永河這麼寫:「自麻六甲斜指西北,四十更為咬𠺕叭,始渡西海。咬𠺕叭西北為啞齊。啞齊之外,中國舟航不能往。」 至少我們一看就知道麻六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