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6|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如何閱讀一本書|愛書人的閱讀聖經

本文同步發表於「夏隅.流影」部落格
  在資訊爆炸的當代,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以及隨處可見的螢幕抓走了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隨意上網瀏覽文章,觀看新聞時事,我們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故事,可謂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但是,這些佔據我們大多數注意力的資訊,是否能真正成為幫助我們成長的知識或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最早出版於1940年,於1972年因應年代改變,大幅增訂改寫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被許多熱愛閱讀的愛書人奉為至寶,評為閱讀界的聖經。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並強調當代閱讀的重要性。如前文所述,當我們長期透過各種電視、新聞,獲得別人整理好的資訊,接受別人包裝好的觀點,久而久之,反而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本書推薦給那些想透過閱讀來增進自己理解能力的人,透過作者精闢的解釋與歸納,讓我們掌握更多「主動」閱讀書籍,透過書這個媒介,與作者展開跨越時空對話的能力。

主動閱讀的重要性

  何謂「主動」閱讀?一般人會有的迷思是,與寫作相比,閱讀是一個被動接收資訊,被動獲取內容的過程。但作者強調,在閱讀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心智活動,讀者必須主動的思考,才有可能真正將作者所想傳達的想法融會貫通,並且獲得心智上的成長。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他說:「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就像是棒球裡的投手與捕手,捕手在接球時,仍須全神貫注,才能將投手投出的變化球、蝴蝶球等各種不同的內容,穩穩地接到手套中。」
  既然比喻成捕手接球般的心智活動,那自然不可能在昏昏欲睡或精神不佳時進行。作者的意思並不是說你不能將閱讀當作睡前的放鬆活動,也不代表每次閱讀都一定要全神貫注。重點在於,若是以增進心智為目的展開閱讀,在精神飽滿的的狀態下進行,自然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除了心智精神上的準備之外,透過一些閱讀方法的輔助,也能有效幫助我們理解書中內容,達成更有效的閱讀。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化輸入為輸出,藉由做筆記的方法,在讀完一個重要的段落或章節後,將這些重要的內容重新整理,以有脈絡和邏輯的方式將其具體呈現,對於提升閱讀的成效與收穫,都有極大的幫助。某方面來說,像夏流現在所做的,透過閱讀心得的分享,也是一種化輸入為輸出的形式。

關於閱讀的四個層次

  關於如何有意識的掌握並提升閱讀的能力,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四個不同層次的閱讀方法,之所以用「層次」而不是讀起來更中性的「種類」一詞來區分,是因為在高層次的閱讀方法中,前一階段的閱讀方法往往也被普遍且無意識的運用其中,方法與方法間有明顯的上下隸屬關係,所以作者在這邊特別用「層次」這個詞來做區分。

基礎閱讀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指的是最基礎的閱讀能力,包含對於文字語言的基礎認識,以及對於修辭、句讀的判讀。理想的狀態下,等同於所有人在接受過義務教育後,國中三年級畢業時,所須具備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這個層級中,已經做好閱讀的基本準備,在讀懂文字的含義句式後,準備好更深入理解作者寫作的脈絡和想法。

檢視閱讀
  在此階段,讀者基本上可以在讀完整本書後,對於書籍的主題、內容、深淺有基本的認知。然而也容易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對於書的作者為什麼有這樣的看法?內容如何推導?整本書的問題意識有哪些?一些較深入的脈絡往往無法清楚認知。
  檢視閱讀可以定義為兩種,有系統的略讀以及粗淺的閱讀。與更高層次的閱讀能力相比,檢視閱讀的目的在於,讓我們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知道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在說什麼。就像在日常生活中讀到新聞和雜誌,我們只是想要得到一些資訊,就很適合運用檢視閱讀的方法,快速讀過即可達到目的。
  何謂有系統的略讀,基本上就是透過書名、目錄、章節名稱,以及書中的一些重點段落、字句,快速了解整本書脈絡的一種閱讀方法。在需要查找大量資料,或正式閱讀一本書之前,都能透過這個方式建立基礎的認知。粗淺的閱讀其意境有些類似陶淵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並非指閱讀時心不在焉,而是指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忽略,繼續讀下去,直到整本書讀完後再回過頭來思考。這時已經對整本書的全貌有認識,許多原先不懂的地方,回頭思考或許就能夠瞭解了。
  除了因為在後續的閱讀方法中,也會運用到檢視閱讀的技巧之外,檢視閱讀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幫助讀者更有效率的運用閱讀心力與時間,以適合的速度閱讀相對應的書籍。在閱讀一本書時,「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和理解。」畢竟在茫茫書海中,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應該要花在那些真正值得鑽研的好書上。
  在掌握基礎閱讀能力後,多數人的閱讀能力會停留在這個階段。如果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增加知識,從新聞媒體、報章雜誌中獲取資訊,那這個層次的能力其實已經綽綽有餘,但若想再進一步從閱讀過程中獲得心智的成長,或者將書籍內化,則需要運用一些方法,更主動且刻意的深入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

分析閱讀
  這個階段是身為讀者,可以最詳盡、最深入閱讀一本書的方法,也是作者花費最多篇幅詳述的層次。依作者描述,就像是透過閱讀,和書籍的作者在腦海中展開對話的過程。然而最詳盡也最完美的作法,其實並不適合套用在每一本書上,如作者所說的,絕大部分的書其實根本沒有分析閱讀的價值。然而當讀者遇到一本值得的好書時,透過分析閱讀,可以將書籍的內容真正內化成心靈的資產。

第一步、為書本找出分類
  無論你是想練習,還是真的遇到一本值得花費大量時間分析的好書,要進入分析閱讀,第一步當然是必須對這本書有粗淺的認識。因此讀者會用到理應開始熟悉的檢視閱讀技巧,知道一本書的分類,以及其屬於實用性或理論性的著作。
  雖然整體閱讀的方法和準則大同小異,但不同分類的書籍,在閱讀時仍有側重的重點差異。作者在介紹完分析閱讀準則後,也依照想像文學、歷史書、科學書等各種不同類型著作的閱讀重點,做了詳細的介紹,這也是為什麼分析閱讀會佔據本書最多篇幅的原因。礙於文章長度限制,本文並不會一一介紹,但確實有許多令我讀來頗有收穫或共鳴的部分,例如書中對於歷史著作的閱讀指引,就和夏流以前發表的文章有許多呼應。

第二步、透視一本書
  確定書籍的分類,以及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閱讀後,分析閱讀的重點,就是要「透視」這本書。簡單來說,就是建構出一本書的架構,瞭解這本書的起承轉合。就像是以一個編輯的角度,來去剖析眼前的作品,問自己這本書分為哪幾個部份?(注意,是部份而非章節),每個部份又扮演什麼功能?這些功能對於整本書的主軸起到什麼效果?
  當分析出整本書的架構後,下一步就是針對每個「部份」做進一步的拆解。分析閱讀的極致,甚至會對每一個章節和段落做一樣的事情,光用想像就覺得是一個曠日廢時的功夫對吧,這個步驟確實也是分析閱讀的重點,也是最為花費時間的閱讀方式。所以作者也說,我們不可能用分析閱讀的方法去讀每一本書,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將分析閱讀做到極致。但當我們順著這樣的思路閱讀時,讀者就像是跟著作者的思維,從無到有重新書寫一次這本著作,自然的,也就能將整本書的精華,做到完整的內化與吸收了。

第三步、公正的評斷一本書
  為什麼本書的作者會說,閱讀一本書,就像是和作者在腦海中對話的過程?當我們按著書中的指引一步步分析一本書,大部分時間應該是在傾聽作者滔滔不絕,那什麼時候又輪到讀者說話呢?分析閱讀的最後一步,就是輪到讀者說話的時候了。
一本好書值得主動的閱讀,主動的閱讀不會因為已經瞭解一本書而結束,必須能評論,才算是完成這整個過程。
  然而評論的重點並非批評。理想的狀態,是和面對面溝通想法時一樣,全盤了解對方論點後,才做最終的評論。無論贊同或反對作者的意見,都應以邏輯和客觀的知識,來作為評斷的標準。只有保持開放的態度,才有可能獲得知識的增進與觀點的交流。

小訣竅、分析閱讀的四個問題
  經歷了分類、分析、評論三個階段,我們終於進行了一次概念上的分析閱讀。然而對絕大多數現代人來說,抽出零碎時間閱讀,已經是一件有挑戰性的事情了,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進行這種大工程呢?事實上,作者在『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這個章節中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努力的方向。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試著懷抱這四個問題進行閱讀吧!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其實就已經在實踐最基礎的分析閱讀精神了。

主題閱讀
  前文說到,分析閱讀已經是最深入閱讀一本書的方法了,那最後一個層次的主題閱讀,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主題閱讀的過程中,讀者的思維不再跟著書流動,而是讓書籍為我們的需求服務。簡單來說,主題閱讀就是分析多本不同書籍,在同一主題下各自的看法差異與脈絡。如果前面的閱讀,是讀者和作者在腦海中對話的過程,那主題閱讀就是蒐羅不同作者,針對同一主題在讀者腦海中的一場交流。
  具體一點舉例的話,其實就像是研究生寫作論文時,針對特定主題蒐集資料、比對資料、分析資料,最後產出一個綜合性結論的過程。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在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作者再次回顧了書寫本書的目的,以及希望藉由本書帶給讀者的收穫。他在這裡特別強調了好書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幫助。除了書本內容直觀帶給讀者的知識外,每一本書其實都是作者思維智慧的展現,藉由分析閱讀的過程,讀者跟著作者一起思考,進而能夠對人類生命中那些永恆的問題有更深層的認識。
  作者也引用哲學家霍布斯說過的一段話:「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來強調,如果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獲得心智上的成長,那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一件能帶給我們成長的挑戰,必定是對自己有所要求,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只有那些跑在自己前面的書,才是能讓自己更加成長的書。
  為什麼作者如此強調閱讀帶來的心智成長?因為我們的心智與身體有一點截然不同之處,無論是力量還是技巧,人類的身體都不能無限制的成長,過了某個階段,隨著時間的變化,身體狀況只會越來越惡化,然而我們的頭腦卻能無限的成長與發展下去。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而停止成長,只有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增加理解力的機會。
  但與之相對的,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所以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讓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如何閱讀一本書》,還有在書之外的種種

  儘管本書不斷強調閱讀的好處,也特別期許讀者可以讓閱讀成為生命的重要養分,但殘酷的現實是,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本書出版的年代相比,已經有許多巨大的改變。這其中有好也有壞,壞處自然在於時間的缺乏與破碎,現代人更難花費時間,進行完整的主動閱讀。同時還得面對大量更具誘惑力的媒體,競爭著人們的注意力。然而好處其實也藏在這些多元的媒體中。
  因為我熱愛電影,平常也有寫作觀影心得分享的習慣。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提及的分析方法,其實不只侷限於書籍或文章,同樣可以套用在不同媒介的思想傳遞藝術。例如我們可以用分析閱讀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也可以從多部電影中擷取相近的主題,製作如主題閱讀般的主題片單等等……
  在21世紀,《如何閱讀一本書》分享的內容,同樣可以用來觀賞一部電影、欣賞一幅畫作、參觀一個展覽,或走踏一座城市。帶著主動的熱情與活力,去用心體會那些生命中的美好事物,相信也都能為你帶來心智上的成長與突破。

不要停止吸收新事物

  將本書讀了幾次之後,雖然從書中的分享得到了許多閱讀的技巧與方法,但真正讓我有所收穫的,還是關於心智成長的部份。就像作者說的,心智若不常運用,就會逐漸萎縮。就算現在我們身邊有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各種娛樂或資訊管道,終究也都是些人為的支撐,讓我們以為自己有在動腦。但這些外界刺激終究有限,當大腦逐漸習慣,就需要更多快娛樂才能感受到刺激。
  因此我們需要內在的生命力量,把本書提到的方法和思路運用在生活中的不同領域,成為帶動心智成長的動能。不要停止學習新事物,也不要停止各種不同形式的閱讀,讓我們一起迎接屬於自我心智的無限潛能吧!
  以上是夏流關於《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讀後心得與整理,礙於篇幅關係,書中的許多方法與技巧,都只是節錄或摘要呈現。如果你也是一位讀書人、愛書人,真的非常推薦實際閱讀本書,一定能獲得滿滿的收穫。如果你喜歡這本書,也喜歡夏流的分享,歡迎愛心、留言、追蹤,讓夏流有繼續書寫下一篇文章的動力,我們下次見~

現在就來閱讀一本好書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