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2022/11/0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本書在說什麼?

  說到傳染,人們第一印象想到的可能是疾病傳播,然而許多人類的互動行為其實都包含了傳染的現象。作者亞當.庫查斯基從事流行病學研究,但他的專業並非在生物學,而是從一個數學家的角度去剖析疾病傳播的趨勢與途徑。在本書中,作者羅列了許多具備傳播特徵的事件,並以流行病學的角度去建構模型,試著分析並預測事件的傳播趨勢,進而建議適合的處理方法。

流行病學的概念如何發展建立?

  作者從流行病學架構的建立開始談起,現今對於傳染病的認識,最開始出自190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羅納德.羅斯。他提出運用機械性分析法,透過建立傳染病模型以及數據的分析與計算,羅斯發現這樣的模型,可以有效幫助公衛學家觀察並預測疾病的走向,並且隨著時代演進,更多對應的基本概念被認知。
  如近年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經常會聽到的R值概念。以及少數超級傳播者可能造成大量傳播的80 20法則(80%的病例可能由20%的傳播者造成)。還有可能造成疾病反覆出現流行的各種現象,而其中有些基本概念,在作者的長期研究中發現,可以套用在疾病以外的人類社會傳染現象,例如網紅、股災、思想或迷因。

影響R值的因素主要有四種

  • D:傳染期(duration),指患者具有傳染力的時間長短
  • O:感染機會(opportunities),指患者傳染期間每天接觸其他人的平均機會數
  • T:傳染力(transmission probability),指接觸後造成傳染的機率
  • S:人群平均受感染的機率(susceptibility),接觸人群平均染疫的機率
這樣一個傳播的概念,除了運用在疾病上,還能運用在哪些地方呢?

情緒與思想是否也會傳播?

  生物學的疾病傳播是否可以類推到社會性的概念中,在沒有足夠證據前,很難直接下定論。因此作者舉了數個學者所做的實驗與觀察,並分享了一個非常經典且不斷發生的例子,即金融危機。
  從物理學家牛頓也曾受害的南海泡沫事件,到知名度甚高的鬱金香泡沫事件,再到近年的雷曼兄弟、網路泡沫事件。各式產品被不斷吹捧,推升到超過應有的價值,最後大崩盤並造成無數金融危機,恐慌情緒確實是一種具傳播力,且會快速蔓延的現象。
  許多人相信,金融市場是一個具有自我復原力的巨大機制,然而學者提出,金融市場更像是一個生態系,看似穩定,但當特定事件發生,或特定因素被抽離時,就可能瞬間造成系統性崩潰。而在其中,造成恐慌情緒傳播、資金信心崩潰的關鍵因素在於,銀行與銀行間為了分散風險,以彼此借貸或共享資產的方式,產生資金上的連結。

社會傳染的基本途徑?

  無論是流行病的傳染,還是金融市場的恐慌傳播,背後都必然存在某種傳播的連結,例如流行病傳播過程中,病患的接觸史;或金融市場中,銀行間的資金往來。那在社會的傳播現象裡,造成流行的基本途徑又是什麼?
  早在社群媒體發明之前,人類就已經是群居的動物,進行長達數千數萬年的社交行為。在思想的傳播上,社交連結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傳播依據。從動物行為的觀察與研究後發現,人際間的互動除了影響「朋友」外,更可能影響到「朋友的朋友」,而這就構成了一個傳播鏈的雛形。在後續的研究中亦發現,社交能力強,並在社群中處於中心的那些個體,在諸如習慣或技能、思想的傳播上,可以成為「關鍵人物」或「超級傳播者」。
  思想或習慣的傳播可能還符合大眾平常的認知,但你是否有想過,從暴力行為到幸福感,甚至肥胖的狀態,都可能透過這樣的社群連結產生傳播?
  舉暴力行為為例,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句俗諺叫做:「冤冤相報何時了。」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不採取行動或宣導,暴力事件確實會基於復仇或模仿的概念,在特定區域內產生傳播的現象。而當人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名人自殺的相關事件時,在一定期間內大眾的自殺率,甚至會有明顯的上升。
  如暴力、自殺等事件,背後當然有複雜成因,成長背景、生活方式、社會關係等都是可能的背後原因,也並非指曾有暴力史的人就必然一生會充滿暴力,但確實這樣的經歷有可能造成未來發生暴力行為的機率。

當我們進入網路世代,傳染力法則如何運作?

  對於社會性的傳播來說,網路變成一個巨大的加速器,同時也成為一個巨大的試煉場。
  透過社群媒體的連結,人們接觸到資訊的速度與數量,都有了飛躍性的提升。這也導致了思想與訊息間產生了巨大的競爭關係,絕大多數沒辦法抓住注意力的訊息,被淹沒在廣大的資訊海中,而少數符合特定條件的迷因或資訊,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巨大的流行。
  然而在流行病的傳播中,受限於剩下還可以感染的對象有限,流行趨勢往往會逐漸走緩。即使在網路資訊看似無遠弗屆的傳播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現象,這是由於傳染病學中一種被稱為「小世界」的概念,若運用到社群連結,有點類似「同溫層」的概念。
  就算是那些具備超強傳播力的產品或想法,受限於人們交友圈或同溫層的限制,就算透過高人氣的對象去業配或傳播,也很難擴及到普羅大眾。對此,行銷人員透過一種被稱為「大種子行銷」的做法,即增加傳播機會,打更多廣告或找更多業配,藉此放大觸及的廣度與時間。

網路世代的傳播隱憂

  與過去希望遏止傳染病的傳播相反,網路世代的行銷人往往致力於擴大並延長傳播的時間與廣度。然而在網路世代中,仍然存在著許多負面的傳播現象,是應該被注意並預防的。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自然是各式各樣惡意的病毒程式,可能會綁架我們的電腦或硬碟,造成資料的損失與危害。
  除此之外,像是被大量複製的基礎程式碼,其中蘊藏的漏洞也可能隨著程式碼的傳播,於某天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除了惡意程式及漏洞程式之外,在網路上被惡意操作的假消息,也可能成為被有心人士利用的工具。

後記

  在新冠疫情造成全球大流行的後疫情時代,疾病傳播的方式和途徑,逐漸在普羅大眾心中建立起基本概念。而透過本書引經據典的交互論證與介紹,除了對疾病傳播有更正確的理解外,也驚訝於生活中竟然有如此多的現象,可以套用傳染病的模型進行分析與預測。
  作者在文中也有提到數據與模型的侷限性,除了因為預測而產生的對應措施可能影響預測結果外,沒有辦法預測何時會爆發流行,只能預測流行趨勢,也是其最大的遺憾。即使如此,模型的建立與運用仍有其必要性,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讓人們可以針對不同可能性準備多套備案與預防措施。
  作者在本書的結尾也提到,一路走來,傳播學的研究者,都致力於「探索新方法,來加速傳播有益處的想法,並降低有害想法的擴散速度。」也希望本書的相關內容與讀書心得分享,可以帶給讀者相同的概念,並共同達成這一目標。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59內容數
各式影視作品無雷心得,從院線片到Netfilx,從動畫、影集到電影,只要是我看過的電影就會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