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12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世界文學史] EP.1 福澤諭吉與他的日本夢

在這後疫情時代,台灣也隨著國際局勢逐步開放邊境管制,憋了三年沒出國的各位應該已經把機票買下去,在世界各國玩的不亦樂乎了吧。
去到日本這個觀光熱點,看到一萬日圓上,面目嚴肅,散發儒者氣質的老頭,不知道各位在把他拿去買秋葉原的手辦(?)之前,有沒有好奇過他是誰。他其實就是那位帶領日本走向現代化的教育家-福澤諭吉。

少年諭吉的煩惱 1835~1854

1835年,福澤諭吉出生於今天的大阪市附近,父親福澤百助是一個任職於中津藩的下階武士兼漢學家,福澤從小接觸的武士叔叔們封建、保守、謹守階級,又因父親地位低下無法實現抱負,讓看到此現象的福澤開始對身處的制度產感到煩悶。故青少年時期的他對學習這些「舊時代」的事物沒有抱有太大的興趣,一直到15歲時才受哥哥影響開始學習漢書,閱讀孔孟古文。
為了衝破階級決定能力的高牆,福澤積極地向藩內爭取許可,讓他可以到外地學習。終於,在1854年,福澤獲准到了長崎,除了學習「蘭學」(也就是荷「蘭」的「學」問)外,還接觸了許多外國人,讓他了解到日本之外的開放的世界,並對此抱有憧憬。隔年,因為失去在當地支持他生活的熟人,來到位於大阪的蘭學家緒方洪庵的門下作為食客學習。

遊歷四方 1854~1862

1858年,福澤來到東京,在位於現今港區的一家蘭學塾教書,也是靠著他與未來校長們的努力,在200多年後的現在成為培育無數人才的慶應義塾大學。
同年,美國繼1854年黑船事件踹開日本國門後,又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再次剝奪了他國的關稅自主權。福澤作為海軍將領的助手,也隨船隻來到美國,交換文件之餘也順便觀光。
福澤諭吉搭乘的軍艦-咸臨丸
回國後,他將旅途中的各項新知:自由民主思想、科學革命等與自己蘭學院的課程結合,致力推行西化、現代化。在此之後,他又以日本代表團的身分,數次參觀歐美國家,將先進的技術和新穎的思想帶回日本,並在從事教職之餘將他的所見與想法編輯成冊。

西方旅遊,一次就上手 :《西洋旅案內》

1867年,福澤將他出使多年的經驗,結合外國的新興出版物,編撰成了一本指引有冒險精神的藩士踏上旅途的小冊-《西洋旅案內》。
(說是小冊,還是硬生生地分成兩本,大概福澤也了解到賺錢錢的快感了吧)
他將旅外必知的訊息,例如世界的主要航道、貨幣的換算、經緯與時差等等以較淺白的字詞編入冊中,讓在日的人們有機會認識外面的世界。
書中關於航道與五大洲的分布的說明
上圖中的神奇日文就是在描述上下兩圖的意思:圓球圖的右半部代表西方,左半代表西方。另外,福澤也清楚的標示出各地的名字,甚至有香港、澳洲。
(雖然我不是香港人,但這聽起來不錯對吧)
在看這本書肯定會注意到福澤述說各地風情的方式與現今的旅遊書有明顯的不同,福澤選擇將大量篇幅都擺在文字上,以圖佐文,與更早期的戲作家假名垣魯文的作品《西洋道中膝栗毛》那通篇是圖的寫作方式十分不同。
接著就是各家大量討論的地方了-保險,作為「請合aka保險」這個詞的創始人,他在本書的最後幾頁中,敘述了關於保險的各種事。例如,他引入了「生涯請合」、「火災請合」、「海上請合」三大類。
《西洋旅案內》的目錄的最後一頁
所謂「生涯請合」差不多就是人壽險,就是你生病、年老或遇到什麼意外,就會用到的東西。而「火災請合」就是保障你在火燒厝的時候成灰的有價物。最後是「海上請合」,航行時難免會遇到一些海盜搶你錢,如果有海上請合就可以事後獲得一些撫恤金。還分成幾種方案,福澤這邊以英國為例。
幾種海上請合的方案
但你以為福澤只會停在這種旅遊部落客寫出的遊記的程度嗎。喔不,咱們福澤兄的高光時刻還在後頭。

人上人不造 ! :《勸學篇》

(乾,好中二喔)
為了配合維新政府的改革,福澤寫成了《勸學篇》以倡導一套新觀念-現代化。並在其中指出日本舊思維的弊病。

一、自主觀念
福澤認為過去盛行在亞洲的名分、輩分觀念,是為了將被統治的人約束在道德的框架中,這不限於君與臣、地主與農民,在同個屋簷下的公婆與媳婦、父母對子女也是如此。為了避免被其束縛,福澤提倡「人的獨立自主」,告訴大眾人生而平等,不應該卑屈自己而犧牲自主權。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是《勸學篇》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貫徹其中的中心思想。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上天不會創造高人一等或低賤的人種。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努力,達成「獨立自主」:
(一)以身體接觸外界,得到生活物資
(二)以自身的智慧辨別是非
(三)以自身的努力滿足慾望,並以意志抑制慾望
(四)以自己的思想做為行動的目標
總的來說,福澤想表達的就是: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用自己努力得到的東西想怎麼用怎麼用。但當代的日本沒有教這種「實際」的課程啊,於是他決定要引入「實學」這項新的課程體系給日本的國民。

二、實學 v.s.舊學
為了使國民邁向獨立自主,福澤大力推行「實學」,捨棄傳統的舊學,轉而學習地理、歷史、經濟等與自身相關的科目。
福澤認為傳統的儒學和和學是虛無縹緲的學問,無法實際利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他推崇的實學自然就是可以在生活中活用的學問了,不管是數學、法學還是經濟學都是福澤精選必備的先進知識
今日研讀孔子的學問者必須把時代思潮一同算入,充分選擇才好
為學需要考慮當代的歷史背景,而不是意味的盲從。由此看出福澤在接觸了漢學及西學後,將兩者與自己理念相通的部分拿來舉例說明,融會貫通各方學問的成果。
但對於儒學,還是可以看出福澤對他的批評,最明顯的就是專制與名分的關係
偽君子的漸多,起於古人空想......結果就是陷入專制弊害
福澤解釋,名分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的教導、教化,在親子之間本是一件好事。但一旦被統治者利用,則會造成上位者獨攬大權而下位者盲目服從,而儒家的理論又能鞏固此現象,造成社會上下皆注重名分形式,下位者一直被統治的惡性循環。
(而福澤對於傳統雖然帶有貶抑,在引用文獻支持自身論點時卻意外地平等,不會因為是儒學就拋棄不引用。)
福澤還提出了日本學者的優勢,那就是更能客觀的看待他國文化。熟讀歷史後發現,如中國般已建立長久文化的種族,容易對此感到自傲,並僅以批判的角度看待外來文化。而日本做為一開放式治國風格,則有更多機會以自身的文化來與其他文化做比對,以致達到進步的效果。

三、學者的負擔
福澤在旅行多年後,觀察國外局勢,發現文明多是由一國的中階份子推動,後才漸漸影響政府與平民。而當代的學者,多出入仕途,經常以個人利益為優先,不免造成效法,於是福澤鼓勵以個人身分,或講學、或著書,為的就是告訴天下的人們 : 不必凡事都靠政府,各站在各自的立場。這樣國民與政府的力量才能達到平衡,不成為官員的玩具,而是刺激政府以致整個國家前進的力量。
福澤的《勸學篇》不僅為日本學界引入一到新的觀念,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理念給一般的國民。這波勸學的風潮也在數年後的一部作品再次被缺錢的福澤發揚光大。

朝西方邁進:《文明論概論》

1875年,福澤在閱盡西方風情後,以「文明論」的方式,為當代的日本寫出的發展說明書,書中以文明進展的三個階段:「野蠻」、「半開化」、「文明」出發,給出了日本文明化的路徑 : 以眾人精神狀態的成長,向文明邁進
《文明論概論》緒言
他認為文明的進程分為「野蠻」及「文明」,這兩種觀念是並存的,沒有野蠻之地,就沒有文明此詞的存在。
要前進而追趕文明?還是後退而返回野蠻?
當時判斷世界各國的文明程度時,通常以歐洲諸國及美國為最上等的文明國家;土耳其、中國、日本等亞洲諸國為半開化國家;而非洲、澳洲等為野蠻國家。這個觀點成為世界通說的原因,即是那些被稱為「半開化」、「野蠻」之地的學者在透徹理解自己與他國之間,不可忽視的差距。
那麼這不可忽視的差距又是什麼呢
若將各項文明的特色分成外表與內在,就會得到上面的這張表格。值得注意的是文明之間的差異,「野蠻」雖已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社會上依舊是瀰漫著不思進取,一切天注定的氣息。「半開化」即使在文化方面有一定的發展,民眾依舊少從事「實學」的研究,人與人之間有隔閡、互相猜忌。而「文明」-文化金字塔的最高層級,則是一個烏托邦的狀態,人人向著獨立、革新的目標持續邁進
於是,日本「文明化」的目標就出現了,人人保持獨立,能自由談論,並積極從事實學的研究。而「模仿是創新的第一步」,福澤選擇模仿的對象就是歐美的西方國家。縱然西方國家依舊是大量戰爭等等惡事的來源,但就因歐美國家是當時人類文明到達的最高程度,所以還是值得學習的。另外,福澤也在書中,明確提到應該學習西方的地方。
任何文明都有兩層面,一是外在的事物層; 另是內裡的精神層。
任何的文明都有兩種不同層面,分別是「事物」及「精神」。事物易學,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和人力,任誰都可以建造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任誰都可以建造出水泥大樓與鐵橋。而精神難學,但一旦精神文明化,制度上的改革就會更加輕鬆,日本文明也能更加進步。

理念的逆反-1876~1884

1876到1884,福澤研究中鮮少提到的年代,卻也是福澤本身「理念的逆反」,這8年內的作品,內容多少與前些勸學、文明論有些自相矛盾。

一、民權與國權
1876年,《通俗民權論》出版,其中將民眾的「職分」做了具體的描述,民眾堅守崗位即可提升國權,這點論述與前面談到的《勸學篇》及《文明論》大致相同,較強調人民的權利,國權是重視民權後優良的結果。
而1879年的《通俗國權論》立場就極為不同,書冊的名字就明白的告訴讀者本書著重國權的探討,甚至低落民權,認為民權不過是國權邁進的工具罷了。
1881年的《時事小言》也是如此
人為的國權論是為權道。我輩為從權道者也
為何福澤的理念會從重民權轉變成重國權呢,答案其實就是當時的日本局勢,1870年代,民權派人士組織自由民權運動,成立國會等機構,福澤對此當然是感到雀躍不已,但往後民權派過激的言論、「東家」士族的暴動及民權派內部的分裂使對民權派失去信心的他在1876年發表《學者安心論》,抨擊民權派分崩離析的行為會使日本發展裹足不前。因此福澤諭吉越來越指望於「官民調和論」,希望提高國權來使日本進步。

二、歡迎來到武力至上的世界
關於對外武力的討論,前期的福澤認為應先發展民知,做事有理自然能狗守住自主性,不用害怕外來武力的入侵。
到了1879年的《通俗國權論》,福澤一反過去,激進的表示:
百卷萬國公法不若數門大砲,幾冊親和條約不若一筐彈藥。
各國交際的方式有二,僅滅對方與被滅兩個選擇。
要使一國興起,最簡易的方法就是戰爭了。
其實這種觀點,在《文明論概論》中就有隱約展示出來了,福澤的文明化,就是能夠擠身西方列強,而當時的日本已有能力以戰爭的方式獨立治國,既然如此,何不好好發揮呢?這種觀點為下文中的脫亞論埋下一個基礎。

一人得道,還是雞犬升天-《脫亞論》

1885年,在報紙《時事新報》中,一篇不起眼的短文本未獲得太多的關注,卻在未來的日子裡,代表著知識分子的思維、政府的施政、甚至成為明治維新的關鍵字之一 。這篇文章雖然沒有署名,不確定是否為福澤所做,但卻是在福澤領域中最常被提及的一篇文章,也就是這篇在各國掀起波瀾的爭議之作,將脫亞入歐的思想化為無法停下的奔馬,間接造成1940年代太平洋地區的動盪。
日本本屬亞洲,其中能使它「脫亞」的唯一方式,即是在前面的章節中提到的「西化」,透過學習西方國家的政府組織、科學技術,加入西方國家的行列。福澤眼中的當代日本,政府與人民皆採用西方文明,但作為鄰國的清與朝鮮卻不盡如此。
這兩個國家的人民不知道如何將舊的文明推進到新的文明
這即是福澤對中韓兩國的看法。而日本作為它們的鄰國、亞洲的一份子,他國對日本的評價多少也會受其影響。進而影響日本與西方的交流。對此,福澤提倡果斷放棄小鄰居,像西方國家一樣對待中韓兩國。

末篇:福澤諭吉效應

就算部分福澤所提的思想放到現在不一定合適,福澤諭吉絕對是個值得受尊敬的人物,,不管是10000日圓紙幣上的莊嚴人像,又或是慶應大學們口的「天不生人上人」,抑是現在各項教育、思想大方向都是福澤諭吉200年前一個個因應當時社會的所做所為的影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