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日圓:伊藤博文

2023/02/2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伊藤博文簡介
天保12年(1841)9月2日,博文出生於周防國熊毛郡束荷村(現在的山口縣光市),父親林十蔵是一位農夫。
由於家境貧困,弘化3年(1846年)父親決定隻身前往前往萩闖蕩,當時博文只有六歲。
獨生子博文寄託在母親家裏,直到博文九歲,博文才與父親在萩一同生活
到了萩後,他的父親林十藏被長州藩水井武兵衛收為養子而改名為水井十蔵。
十一歲時,博文被寄放在法光院(現在的円政寺)的住持家裡,幫忙寺院的事務。在那個時期,博文在工作之餘積極閱讀和練習書法。
當博文13歲時,十蔵在武兵衛的認可下成為養子,一家人都加入了伊藤家。由於武兵衛將姓氏從「水井」改為「伊藤」,博文也改用了伊藤作為自己的姓。同時,他的名字也從「利助」改為「俊輔」。
  • 松下村塾學習
1856年,15歲時奉藩命負責浦賀的警備工作,1857年回到長州,進入了吉田松陰的松下村塾。在松下村塾和高杉晉作等人一起學習。
吉田松陰在1854年在下田登上美軍軍艦企圖偷渡前往美國,在遭到美軍拒絕並向下田的奉行自首後被送回萩的野山獄,1855年出獄改幽禁於自家內,1857年自叔父繼承了位於自家土地內的松下村塾,並開始在塾內上課;此時期曾在松下村塾接受吉田松陰指導的學生包括:久坂玄瑞、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吉田稔麿、入江九一、前原一誠、品川彌二郎、山田顯義、野村靖、渡邊蒿藏、寺島忠三郎、松本鼎、岡部富太郎、正木退藏、飯田俊德、松浦松洞、增野德民、有吉熊次郎、時山直八、駒井政五郎、中村精男、玉木彥助、飯田正伯、杉山松助、久保清太郎、生田良佐、境二郎、宍戶璣等多位日後活耀於明治維新前後的人物。[1][2]
松下村塾接受吉田松陰指導的學生
  • 英國使館事件
18歲時,伊藤博文作爲桂小五郎的侍從前往江戶,與高杉晉作等人一起爲尊王攘夷運動挺身而出,原因為當時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壤夷,才能改變現在的日本,幕府對於那些攻擊外國使館的人,也沒有追究與罰則,甚至外國使館還認為,幕府是背後的主使者。
英國公使館位置
文久2年(1862年)12月12日,幾乎竣工的英國公使館將被燒燬。成員是以高杉晉作爲隊長,以久阪玄瑞爲副隊長的13名長州藩士。志道聞多(井上馨)和伊藤俊輔(博文)也作爲導火索加入其中。他們在實行之前住下反覆謀劃的就是品川宿的"土藏相模"。他們潛入英國公使館,點燃火藥,在竣工前燒燬了公使館。從那裏逃出來的一行人登上芝浦妓樓"海月樓",以御殿山燃燒的紅蓮火爲下酒菜痛飲。
對於這一事件,伊藤博文作爲明治政府的高層官員年輕時的《武勇傳》而自豪。
這起事件只是眾多日本反對外國勢力的其中一件。
  • 進入倫敦大學學院
英國倫敦大學當時照片
在當時幕末時代,日本實行「鎖國」,雖然被迫開了幾個通商港口,但是限制外國人只能在限制居住地經商,日本本國人如果被查到偷渡出洋,除了本人處死之外,全家都會受到株連。
1863年,五人在長州藩藩主默許之下到了橫濱外國人限制居住地尋求英國駐日本領事高爾協助。高爾提供了一筆旅費,並且居中介紹了4年前到日本經商的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安排他們在當年5月12日搭船前往上海,再由上海航行數個月,同年的11月4日到達日本。
根據UCL倫敦大學學院的說法,由於該校是當時唯一不限社會階級招生的學校,因此怡和洋行安排5人由該校化學教授威廉姆森及其妻子照顧、入讀UCL。
1864年,伊藤和井上馨返日調解日本幕府和西方多國艦隊的衝突,1866年明治維新開始之後,五人在不同領域成為了日本西化的重要人物。
標題: 下關事件
1862 幕府與天皇兩者權利合而為一(公武合體)改造幕府權力,當時日本氣氛以尊王攘夷為主,但是幕府知道外國勢力的軍事力量,以日本現在實力是敵不過的
除非是外國勢力先開砲,否則幕府是不會發動攻擊的,其中倡導攘夷長州藩的理念是比較激進的,
久坂玄瑞
武士(久坂玄瑞)說:「敵人來攻擊的話還擊是理所當然的,那樣的話不叫攘夷哦。長州藩將展示真正的攘夷...!」
1863年5月,長州藩接連炮擊經過下關的外國船隻。
引來各國報復攻擊
6月1號
  懷俄明號美國軍艦襲來,幾艘船被擊沉,陸地炮臺也被大量破壞。
6月5號
  法國軍艦塞米拉米斯號,坦克萊德號,襲來甚至登陸下關,摧毀炮臺。
英國大使決定聯合美國、法國、荷蘭搭話,開始制定四國聯合攻擊長州藩的計劃。並且發言宣戰「二十天內停止長州藩的攘夷。不行就攻打長州藩」
「長州藩可能與英國、美國、法國、荷蘭進行戰爭……」這句話,在英國的長州藩士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的身上也能聽到。
伊藤博文決定回去說服長州藩,不要與英國與其他各國發生戰爭,但是以失敗告終。
1864年8月5日,四國艦隊終於開始向下關進攻。
長州藩不顧這樣的緊急事態,於1864年7月向京派遣兵力,引發禁門變故,防衛兵也少,瞬間被外國的攻擊蹂躪。四國艦隊的攻擊僅用4天就結束了。長州藩將遭受毀滅性的損失。
  • 伊藤博文內閣大臣
明治維新後,他出師明治政府,歷任參議院兼工部卿、首任兵庫縣知事、大藏少輔等職務,主導貨幣制度改革,作爲開明派官僚嶄露頭角。
明治4年,他作爲岩倉使節團的一員前往歐洲。曾是政府實際核心人物的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在1878年(明治11年)被暗殺後,成爲內務卿,實際上成爲了政府的核心人物。這一時期實施了琉球處分、廢除侍補制度、制定教育令等。深切體會到近代國家框架憲法的必要性的伊藤博文在明治15年再次前往歐洲,調查了各國的憲法和政治情況。
明治維新後內閣制度建立於1884年。明治維新是1869年,15年間由大久保利通等明治維新功臣掌握實權。伊藤博文活躍於權力的中樞是在大久保利通去世之後。
伊藤博文44歲擔任首任總理大臣,之後3次擔任總理大臣。一提起伊藤博文,多次擔任首相都容易受到關注,但事實上,日本最年輕的首相大臣是伊藤博文,最初就任首相時的44歲的記錄至今仍未打破。
  •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
起因:
甲午中日戰爭的原因是甲午中日兩國試圖擴大對朝鮮的影響力。 當時中國作爲朝鮮的宗主國擁有強大的力量,但日本想加強對朝鮮的影響力,作爲進軍大陸的跳板。
1884年(明治17年)甲申政變爆發後,清朝勢力增強,朝鮮國內的政治和經濟陷入混亂。19世紀末期,朝鮮政府要求清朝出兵,日本出兵朝鮮,1894年日清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日本取得了勝利,1895年(明治28年)簽訂了馬關條約。根據這個條約,臺灣擁有了總督府,進行了殖民地統治。朝鮮于 1897 年更名爲大韓帝國,從清朝獨立。
  • 伊藤博文主導簽約:
馬關條約簽約場景
甲午戰爭時,作爲總理大臣(第2次內閣)主導了政府,作爲全權代理大臣參加了和談會議,負責與清朝的交涉,並簽署了日清和談條約。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與清朝簽訂下關條約後,日清戰爭結束,日本取得了勝利。
下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如下:
1.清朝承認朝鮮獨立
2.清朝將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羣島、日本移交給日本.
3.清朝決定向日本支付2億兩銀子作爲賠償金
  • 日俄戰爭
起因:
大國俄羅斯佔領了滿洲,開始向韓半島伸手。 擔心這樣下去韓國也會成爲俄羅斯殖民地的日本爲了阻止俄羅斯進軍朝鮮,守護本國的獨立和安全,與俄羅斯進行了鬥爭。
1904年(明治37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軍隊把戰爭推向了有利的方向,美國和英國爲日本提供了後盾。俄羅斯國內掀起了反對專制政治的運動,看到日本在1905年(明治36年)奉天會戰和日本海海戰中取得勝利後,美國從中斡旋簽訂了樸次茅斯條約》。俄羅斯承認日本在清朝的權利,在滿洲簽訂了日俄協約,決定在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確立了國際地位,產生了成爲列強國家一員的意識。
在此次戰爭中,日本爲了將韓國殖民化,剝奪了外交權,並設立了韓國統監府,伊藤博文就任統監。1910年(明治43年)吞併韓國,設立朝鮮總督府,加強殖民統治。這一統治一直持續到1945年(昭和20年)。
樸次茅斯條約是日俄戰爭結束時,在美國的斡旋下,在樸次茅斯(美國軍港)締結的日俄講和條約。
  • 遭到刺殺身亡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
1909年明治42年10月26日,爲協調日俄關係前往俄羅斯會見俄羅斯藏相科科夫佐夫時,在滿洲哈爾濱火車站被對日本實現韓半島保護國化感到不滿的安重根槍擊身亡。
作爲韓國統監,他提倡韓國保護國化,因此被認爲是日本統治朝鮮的象徵,被安重根殺害,但伊藤博文主張,韓國不應合併,而應作爲保護國進行自治,並根據情況考慮完全獨立,因此,他抑制了韓國完全合併。據傳,伊藤博文聽到開槍打我的犯人就是朝鮮人的話後說:「開槍打我的真是愚蠢。」
  • 評價
創造近代日本模樣的元勳們,其中伊藤博文起到了多大的作用。除了憲法的運用、政黨的發展、軍隊的控制之外,他什麼都具有很大的發展藍圖,但他知道如何立足於現實。他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在高度水平上共存的人物。但是本書的嘗試中,伊藤像被稱爲"剛凌強直的人",因此很少出現與晚年年齡相稱而變得偏僻的伊藤知己。伊藤博文的高手讓明治日本成爲一流國家,但遺憾的是,伊藤博文的存在大小因他的死而變得惡劣。
歐亨利
歐亨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