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遭遇定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楊道還 2/12/2023
(一)三個定律的闡釋。摘自網絡,屬於AI的工作: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1949年提出。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
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彼得原理由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提出。《彼得原理》在1969年出版,裏面提出的「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製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負資產。
(二)AI與三個定理
根據墨菲定律,人工智能如果可能被濫用,就一定會被濫用。這似乎是悲觀論,只有在某些有著陰暗心理或病態心理使用人工智能時,才有可能發生。但墨菲定律並沒有說明這個限製,也就是說,在一般情形下的正常應用、好心的情形下,即便「無咎」,「事情變壞」也會發生。這裏的「無咎」是引用《易經》的,人無過失的意思。「事情變壞」,即如《易經》中的悔、兇。
那麽人工智能的「事情變壞」會怎樣發生呢?這要從彼得原理來看。當人們使用人工智能時,一定會學和習,學即是慢慢掌握與人工智能的交流,習是練習用人工智能為人服務。這個階段是蜜月期。當人們確定對人工智能有些了解,就一定會去探索人工智能的潛能,不斷將更具挑戰性的實際任務交給人工智能。
這個過程不會以人工智能不能處理或開始出錯為止,即有個理性的停止點;而只能在人工智能的潛能達到極限、崩潰而導致大的危害的極端情形下,使用者才會達到理性。彼得原理的重點,即在於,人會自以為理性地走極端,「亢龍有悔」是不可避免的。
「亢龍有悔」與彼得原理不同,不將其「悔」僅僅限製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製度」,而是指一般的規律。舉個例子,愛德華·威爾遜指出,人類社會中,「文明湧現的關鍵是過度肥大癥」。(Edward·Wilson,《論人性》,林和生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8)威爾遜這句話,實際上就是莊子所說的「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莊子·駢拇》)的翻版。(參見楊道還《經濟的兩重性:水準與超水準》,2016年)
過度肥大癥是個比喻,當人掌握某種知識、能力、技術、製度等等,會不斷地簡單重復,疊屋架床,人們對其有效性的認識,一直要到使其崩潰的時候,才發生「有悔」。在稻草沒有壓倒駱駝之前,人們不會停止再加一根、再加一根……的過程。
此類的例子很多,古來如此,埃及的金字塔,只會越建越大,直至超出經濟能力太多,社會崩潰,而不得不終止。科學初期的機械知識,最終導致毫無用處的的機器人的發明。在英國和中國的博物館裏,至今仍有那個時代所費不貲的能歌舞寫字的機械人玩具存留。
在藝術上,有技法;在哲學上,有主義,「亢龍有悔」無所不在,正如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藝術技法和哲學主義,其初未嘗不美或不善,而卒不美與不善。
渡過了蜜月期的人工智能,如不能逃脫彼得原理,可以想見,墨菲定律就是下一步。「事情變壞」會如何發生,人們不知道,否則就沒有墨菲定律——我們只知道「事情變壞」必然發生。《易·大過》有,「過涉滅頂,兇,無咎。」
人類在「亢龍有悔」上的理解有多麽消級,在「事情變壞」之後的彌補上,就有多麽積極。科學時代人物靠此登場揚名。這就進入到了帕金森定律階段。
這一場景,見上第一部分定律的解釋,很容易想象,這裏不必詳述,只指出其結果。其結果是,人工智能無法處理的問題,將會由更平庸的補丁彌補,以至於臃腫狼犺,效率越來越低下。這就像新的計算機、手機出現,人們以為它們更快,可以節省時間,但卻發現並非如此。
這也像計算機、手機的出現,人們以為可以節省時間,但更忙。這又回到了一個「大」彼得定律。
人工智能會擊敗三定律,還是被其限製,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其「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易·剥》)之謂歟?
(三)
那麽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演變?所以然是什麽?那是另外的問題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33內容數
對現代科技、科技文明、哲學、和未來的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墨菲定律」:技術會日臻完美,而人卻始終會出錯。如果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全部可能性,只要事情有做錯的可能,那肯定會有人去把事情做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中,早期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將解決問題的規則輸入計算機,試圖通過啟蒙運動理性的思路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然而,這條路逐漸變得艱難,因為規則過於繁多,無法應對複雜的情境和語境。在這個背景下,一些科學家轉向了神經網絡算法,試圖模擬人腦的感知能力。
Thumbnail
效應、定律、法則 最常考的為 Murphy's Law (莫非定律)、Parkinson's Law(帕金森定律)和The Peter Principle(彼得原理)。這三個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Thumbnail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這本書雖然有「墨菲定律」,但其實「墨菲定律」只佔了全書一小部分。 《墨菲定律》蒐整68則心理學相關的實例故事及知名的實驗,包含認識自我、人際交往、職場、談判等,西恩選出一些比較有心得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野馬結局 非洲草原上的吸血蝙蝠會在野馬上吸
Thumbnail
彼得原则指出,人会因其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高阶职位,他们将停留在当前职位而不再得到提升。这个概念由劳伦斯彼得提出。 想想看:一个出色的员工可能会在零售环境中被提升为主管。如果他们缺乏成为有效经理的能力,他们将无法进一步晋升,使他们在当前职位上变得不称职。如果他们在这个角色中表
Thumbnail
不知不覺間掉進心理陷阱—《墨菲定律》 近期有緣換到《墨菲定律》乙書,聽聞銷量不錯而且有相當多正面的評價,再加上已經十年的電影《星際效應》提及深植人心,堪比二十年前的《蝴蝶效應》,遂抱著躍躍欲試的期待展卷聞秘,很快就閱畢收穫良多。 精選幾則筆者深有所感的效應及理論分享之:
Thumbnail
彼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不斷升遷,遲早會到達他無法適任的位置」,這本《彼得處方》是作者收集了許多提問而來,他從這些彼得原理受害者的提問中,歸納出兩大類型的問題,並提出了他的解方。避免不恰當的升遷,導致人們工作不快樂,企業也淪為毫無效率的恐龍。
Thumbnail
莫非定律是一種神祕詛咒 墨菲定律(英語:Murphy's Law),原句是:如果有多過一種方式去做某事,而其中一種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這樣選擇。在墨菲定律的世界裡,你越是擔心的事,它就越會發生。
是否有人跟我一樣,有時候在工作上處理業務或專案在一開始出了一些狀況後~~ 就好像一個魔咒,在業務或專案結束前就會一路小狀況問題不斷, 即使自己告訴自己說,放慢腳步仔細處理,但似乎愈這樣就愈容易有問題 然後就會開始影響自己心情,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笨連這種小事情都會出錯, 如果有人過去也有類似情形
Thumbnail
「墨菲定律」:技術會日臻完美,而人卻始終會出錯。如果沒有考慮到事情的全部可能性,只要事情有做錯的可能,那肯定會有人去把事情做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在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中,早期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將解決問題的規則輸入計算機,試圖通過啟蒙運動理性的思路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然而,這條路逐漸變得艱難,因為規則過於繁多,無法應對複雜的情境和語境。在這個背景下,一些科學家轉向了神經網絡算法,試圖模擬人腦的感知能力。
Thumbnail
效應、定律、法則 最常考的為 Murphy's Law (莫非定律)、Parkinson's Law(帕金森定律)和The Peter Principle(彼得原理)。這三個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Thumbnail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這本書雖然有「墨菲定律」,但其實「墨菲定律」只佔了全書一小部分。 《墨菲定律》蒐整68則心理學相關的實例故事及知名的實驗,包含認識自我、人際交往、職場、談判等,西恩選出一些比較有心得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野馬結局 非洲草原上的吸血蝙蝠會在野馬上吸
Thumbnail
彼得原则指出,人会因其某种特质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胜任的高阶职位,他们将停留在当前职位而不再得到提升。这个概念由劳伦斯彼得提出。 想想看:一个出色的员工可能会在零售环境中被提升为主管。如果他们缺乏成为有效经理的能力,他们将无法进一步晋升,使他们在当前职位上变得不称职。如果他们在这个角色中表
Thumbnail
不知不覺間掉進心理陷阱—《墨菲定律》 近期有緣換到《墨菲定律》乙書,聽聞銷量不錯而且有相當多正面的評價,再加上已經十年的電影《星際效應》提及深植人心,堪比二十年前的《蝴蝶效應》,遂抱著躍躍欲試的期待展卷聞秘,很快就閱畢收穫良多。 精選幾則筆者深有所感的效應及理論分享之:
Thumbnail
彼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不斷升遷,遲早會到達他無法適任的位置」,這本《彼得處方》是作者收集了許多提問而來,他從這些彼得原理受害者的提問中,歸納出兩大類型的問題,並提出了他的解方。避免不恰當的升遷,導致人們工作不快樂,企業也淪為毫無效率的恐龍。
Thumbnail
莫非定律是一種神祕詛咒 墨菲定律(英語:Murphy's Law),原句是:如果有多過一種方式去做某事,而其中一種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這樣選擇。在墨菲定律的世界裡,你越是擔心的事,它就越會發生。
是否有人跟我一樣,有時候在工作上處理業務或專案在一開始出了一些狀況後~~ 就好像一個魔咒,在業務或專案結束前就會一路小狀況問題不斷, 即使自己告訴自己說,放慢腳步仔細處理,但似乎愈這樣就愈容易有問題 然後就會開始影響自己心情,覺得自己怎麼這麼笨連這種小事情都會出錯, 如果有人過去也有類似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