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污染與AI(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楊道還 7/14/2023

(一)

AI是今年特大的一個新聞,但也是特別詭異的一個。資本家們一邊努力地推廣,一邊又大聲地警告,十分不尷尬。這就像開著大奔進胡同裡的農貿市場,一邊鳴笛,一邊前進;一邊擠了市場裡的攤位,一邊又提供了推車、修車和擦車的新行當——司機都在跳車。

日前又有新聞、新名詞、新信息,叫做AI數據污染。這是更尷尬的一個問題,但不新,是個老問題。數據污染在自然科學裡,是原始數據被污染羼入或被缺失,損害了其完整性和真實性。

這個新聞說,AI在網上抓人類數據,結果抓回來的原始數據,卻被AI自己生產的數據羼入了。AI的腦瓜和鍵盤比人的快,一句問題,可以頂上一萬句。所以這個污染一旦出現,規模該不小,不是前AI時代的宣傳和廣告所能比的。英文裡,有misinformation,misknowledge,AI的數據污染應該有個新名詞,叫misdata或misdatum。名不正,則言不順。

如果以上估計正確,繼知識爆炸和信息爆炸之後,會有這個AI導致的數據爆炸。爆炸越來越深入,也算一個自然的進程。諾貝爾之獎,被稱為炸藥獎,莫非前定?

之所以說自然,還因為misinformation不是disinformation或者malinformation,沒有主觀的故意。即AI仍不能算是個真人,仍然是個機器。當AI能有主觀的故意時,它才能像個人一樣負起責任。現下看來,AI沒有主觀故意卻可能導致錯誤,這樣的錯誤,沒有專家願意承擔,只能由社會的非專家承受,主要是那些對警告聽不太懂的門外漢們,譬如筆者。

AI算不算是個真人,怎麼算?圖靈測試?圖靈說,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透過電傳設備)而不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稱這台機器具有智慧。那個時代的機器,懂得的東西很少,但是純粹理性和邏輯的,不犯錯;但稱不上智慧。現代有人認為,人只有完全理性和按照邏輯思考,才算是有智慧。如果這兩者成立的話,那麼那個時代的機器與人的差距就只在於知識量。是這樣嗎?填鴨式地喂給機器數據和信息,它就會生出知識來,以至於生出智慧來麼?當然,沒那麼簡單,還得有個人為的算法輸進去,直到AI能自己源源不斷地產生算法。但大方向似乎就是這樣的。結果將是個智慧制造機。這有什麼值得警告的呢?malinformation?

但圖靈這句話翻成古文,就是一個機器「言足以飾非」,即為智慧。「言足以飾非」這句,前面還有一句「智足以拒諫」。加上這句,就反映了現在AI的真正狀態,它比你知道的多得多,它也能讓你分不出它是機器還是人,它犯了錯,眨眼的功夫就可以換個說法,一樣理直氣壯——算法錯了,它卻沒錯,不可追責。工程師們也不能擔其責,這就是加入集體的好處,兢兢業業的螺絲釘怎好有責?而監管、監管,如何監管?加芯片加電源。除了抱薪救火,有什麼別的法兒?

上面這兩句話從哪裡來的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巧不巧的是,紂也是不可追責的。AI人士發出的警告,是因為這個原因麼?顯然AI還沒到這個地步。未來麼,不要想得太遠。

Misdata對AI來說,不完全是件壞事。這就像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邊吸收信息,一邊辨別虛假信息——無陰陽不成。有極端的人認為,神話什麼的,不理性,是不能教給孩子的。大概他們認為,用純粹事實(?)和理性邏輯教出來的孩子,對錯誤就百毒不侵了。這種方法或者能制造出成功的科學家,但他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不能永遠正確的自己相處?這是造AI的方法,然而即便對AI來說,從今開始,也屬過時了。所以Misdata對某些人類來說,也不完全是件壞事。

Misdata對AI來說,是個與同類相處的問題。或者這是AI能反思,有真正地進化,以至於接近人類思維的一個階段。人類從哪裡來?現代人類中,神創和自然的比例佔多少?人類交互影響、文化自進化的比例又佔多少?佛法講無情與有情,無情如何生有情?有情未現前,如何含於無情?當然,這些都是為AI專家擔憂,思出其位了,不贅述。

但這裡有個切近的問題,就是人腦能夠處理左一片,又一片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拿這樣的左一坨、右一坨的數據怎麼辦?「真實」數據尚且處理不來,misdata怎處?雖說現代社會裡的人,數據、信息不厭多,像廣告一樣,不看就好了,但無處不在的廣告仍屬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大概只能希望後代有個好運了。


avatar-img
Daohuan Yang的沙龍
7會員
33內容數
對現代科技、科技文明、哲學、和未來的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aohuan Y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網上流傳一篇《孔子的理想世界》。這篇文章節選了孫震的《孔子新傳》。既雲節選,有點兒斷章取義也就理所當然。我寫這篇博文評論這篇文章,主要是梳理,也有消斷章歧義的意思。孫震這本書淺讀之下,已使我獲益良多。 這篇短文不是書評,而是有感而發。 (一) 文中節選了孫論述「孔子所處的
新右衛門問一休和尚,如果因聽從命令而造業,還屬自己造業否?一休說,院中樹上雪將樹壓彎了,去將雪掃掉來。須臾,新右衛門掃完雪回來。又問。一休說,誰的身上濕了? 新右衛門問一休和尚,如果因聽從命令而造業,還屬自己
孔孟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發明是人倫。人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原則。這裡的關系指施之於人而反之於己的輪轉關系。這些關系,最基本的,就是五種: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其余的關系可以通過將這五種類比、組合、拼合、或湊合而成。
2050年,一個哲學系學生的文章被教授指是由AI生成。學生不服。學校組織了一個委員會聽證。現場記錄……
根據墨菲定律,人工智能如果可能被濫用,就一定會被濫用。在一般情形下的正常應用、好心的情形下,即便「無咎」,「事情變壞」也會發生。那麽人工智能的「事情變壞」會怎樣發生呢?這要從彼得原理來看。
兩個駐地球觀察站的外星人,湊在一起閑聊。 甲說:「這工作真無聊啊。」 乙說:「無聊是無聊,但現在工作條件好多了,上上他們的網,就可以了,知足吧。上個世紀,在外太空弄個破望遠鏡觀察地球,生活單調,工作更無聊,他們居然搞出了個『地球主要的生物是汽車,裏面爬滿了一種叫做人的寄生蟲
最近網上流傳一篇《孔子的理想世界》。這篇文章節選了孫震的《孔子新傳》。既雲節選,有點兒斷章取義也就理所當然。我寫這篇博文評論這篇文章,主要是梳理,也有消斷章歧義的意思。孫震這本書淺讀之下,已使我獲益良多。 這篇短文不是書評,而是有感而發。 (一) 文中節選了孫論述「孔子所處的
新右衛門問一休和尚,如果因聽從命令而造業,還屬自己造業否?一休說,院中樹上雪將樹壓彎了,去將雪掃掉來。須臾,新右衛門掃完雪回來。又問。一休說,誰的身上濕了? 新右衛門問一休和尚,如果因聽從命令而造業,還屬自己
孔孟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發明是人倫。人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原則。這裡的關系指施之於人而反之於己的輪轉關系。這些關系,最基本的,就是五種: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其余的關系可以通過將這五種類比、組合、拼合、或湊合而成。
2050年,一個哲學系學生的文章被教授指是由AI生成。學生不服。學校組織了一個委員會聽證。現場記錄……
根據墨菲定律,人工智能如果可能被濫用,就一定會被濫用。在一般情形下的正常應用、好心的情形下,即便「無咎」,「事情變壞」也會發生。那麽人工智能的「事情變壞」會怎樣發生呢?這要從彼得原理來看。
兩個駐地球觀察站的外星人,湊在一起閑聊。 甲說:「這工作真無聊啊。」 乙說:「無聊是無聊,但現在工作條件好多了,上上他們的網,就可以了,知足吧。上個世紀,在外太空弄個破望遠鏡觀察地球,生活單調,工作更無聊,他們居然搞出了個『地球主要的生物是汽車,裏面爬滿了一種叫做人的寄生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轉成繁體,不要空行: 人類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隨意在網上看幾篇新聞,卻分不清是出自AI,還是人類之手;忙裡偷閒時打把遊戲,也分不清隊友是AI人機還是真人。直播間裡,明星數字人自顧自地吮雞爪,與賣力吆喝的真人助播形成割裂的場景......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開頭,而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AI
Thumbnail
人工智能:革命性技術的崛起與挑戰 1. 什麼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是指由人類創造的機器或系統,能夠模仿人類智能,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這包括學習、問題解決、語言理解、視覺感知等能力。AI系統可以處理大量數據,識別模式,並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決策或預測。 2.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人工智慧系統正在慢慢影響我們的生活,並在不同的產業和產品中得到應用。目前使用的系統大多是基於狹義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有很大不同。 狹義人工智慧的創建是為了專注於特定任務,一個例子就是聊天機器人。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
Thumbnail
AI智慧的發展,彷彿核子科技,其在風險可控範圍內應用,妥適運用人機協作,可為人類帶來利益,但如遭濫用,用於侵犯普世價值的目的上,則可能招來毀滅人類的風險。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轉成繁體,不要空行: 人類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隨意在網上看幾篇新聞,卻分不清是出自AI,還是人類之手;忙裡偷閒時打把遊戲,也分不清隊友是AI人機還是真人。直播間裡,明星數字人自顧自地吮雞爪,與賣力吆喝的真人助播形成割裂的場景......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開頭,而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AI
Thumbnail
人工智能:革命性技術的崛起與挑戰 1. 什麼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是指由人類創造的機器或系統,能夠模仿人類智能,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這包括學習、問題解決、語言理解、視覺感知等能力。AI系統可以處理大量數據,識別模式,並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決策或預測。 2.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大數據所構成的AI,可以極為接近以上所描述的這種人,讓人分不清差異。 但科學證明沒有靈魂存在的目的,並非是要消滅靈魂,而是要讓全體人類達到全身心靈的自由,但只要追求著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自由、平等、博愛,只要有科學在的一天,就要證明靈魂不在,科學活著的姿態,就如同第二段所描述的愛。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自從AI浪潮席捲全世界以後,大家都想知道AI的極限可以到那裡?而隨著AI開始人性化,大家比較擔心的是它的善惡觀是否和人類一致? 因為就人類自身來看,每個人、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正義感,總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對錯在AI的量子電腦運算中,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最好的
Thumbnail
人工智慧系統正在慢慢影響我們的生活,並在不同的產業和產品中得到應用。目前使用的系統大多是基於狹義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有很大不同。 狹義人工智慧的創建是為了專注於特定任務,一個例子就是聊天機器人。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
Thumbnail
AI智慧的發展,彷彿核子科技,其在風險可控範圍內應用,妥適運用人機協作,可為人類帶來利益,但如遭濫用,用於侵犯普世價值的目的上,則可能招來毀滅人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