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請你使用自己的名字

我國小英文名字是Peter
高中以後改叫Johnson
大學看了美劇改叫Joseph
像聯邦罪犯一樣
幾年換一次名
出了國,認識韓國房東,緊接著工作的地方有了中國同事,一大堆Joe、Sam、Steven、Amber、John、Ryan、Tim、Jessica、Karen、Daniel。
上班叫著那些英文名,休息時間又要花時間記他們的中文名,有一些人的臉書找不到,就是因為一大堆的Peter Li、Andrew Chen、Gary Kuo、David Lin、Emily Liu、Nikita Wang。
直到我在聚會上認識日本人,日文直譯的Shumpei、Shuto、Ichiro。我沒有看見任何傳統西方英文名字,就像後來的印度Uber司機,甚至是西班牙移民社區,都是一些英文難以發音的姓名。
那些外來移民也會因為自己的名字難發音,所以尷尬的要求我們唸出字首兩個音即可,像是日本人Hiroki叫我念Hero就好,印度人叫我把Deepak唸De就好,他們也覺得自己的母語造成尷尬,可他們不會生一個英文名字出來。
華人文化影響比較深的地方,像是台灣、中國、香港、韓國、新馬,這些地方的旅客,一定會用上幾個白人英文名字,大多情況是想簡單好記,同時又有優越感。
就像是電影大佛普拉斯一樣,主角在偷看老闆行車記錄器時,聽到應召女郎叫做Cindy,擔任警衛的菜脯說自己以後也要請人取一個英文名字,因為那是上流社會的象徵。
大佛普拉斯劇照
大佛普拉斯劇照
事實上就是這些根本沒必要,以前小時候班上一大堆Karen,總覺得那些Karen很洋氣很好聽,又或者是叫做Jessica的女生很潮,我自己是很崇拜叫做Daniel的台灣男生,因為總是最酷的人才能擁有那個名字。
在澳洲也打滾四年了,從網路上認識到Karen代表立場極端的白人女性,又從同事那邊發現Jessica是玩弄男生感情的婊子,最後是依照自己的經驗,得知了Daniel都是一事無成的中年大叔。
這些東西如果聽起來很陌生?
換個角度去思考
如果一個義大利男學生
來台灣叫自己 志明 洛倫佐

或是一個墨西哥女背包客
來台灣叫自已 麗花 賈西亞
近一點的可以假設日本女遊客
來台灣叫自己 松本 月娥
我不太明白要怎樣讓大家思考,這些名字肯定會在網路上造成轟動,文明一點的會說有趣接地氣,可能我也會這樣,但如果每一個外國人都做一樣的事,那就是怪到不行的現象,會換我們勸勸他們。
『你可不可以叫自己泰勒就好?』
『不要叫自己柏翰,那不是你的名字』
我們常見的名字是小時候的電影作品衍生,當時的時尚潮流,換到如今就是俗氣,就像是名字一樣,以前的志豪跟沛慈,是酷炫的潮流名字,就像當時的Karen或Jessica給人洋氣的時髦感。
我並無貶低叫做Karen跟Jessica的台灣人,也不是說全部的詠涵都是婊子,名字就是會給人一種既定印象,並非你有了這個名字就必定有某種行為,而是名字的數量過多樣本數也多,那些被厭惡的行為就會無限放大。
之所以文傑讓人覺得呆板,就是因為當時叫做文傑的人多,那些Tina也不是無腦的笨女孩,只是被英文老師叫做Tina的女生太多了,而人多必有白癡,久而久之刻板印象就出現了。
打這篇文是不是要引戰?

還真的是欸

明明叫做志豪或麗芳,硬是出國取一個Ian或Nancy,要知道一件事,即便自己名字俗氣,那也是屬於你自己的俗氣文化,我認識的外國人超愛問華人的名字,他們有聽說中文的博大精深,所以對於中文名字很有興趣。
他們想聽我們解釋那些冠儒的文學意義、也想知道每一個國強的歷史脈絡、或是每一個建華的愛國父母,外國人對於名字的意義很感興趣,因為他們的名字來自聖經或古文物,常看到孫女沿用祖父母的名字,每一個安娜幾乎都是因為奶奶也叫那個名字。
可華人文化告訴我們,文化這種東西不重要,過往幾十幾百年以來,翻翻我們的歷史故事,在逐漸衰退的華人文明,趨炎附勢的蟑螂文化誕生,別人都還沒來就急著下跪。
偏偏台灣很幸運的有偉大祖國基因,大部分人在小學就有了外國名,卻沒英文老師教學生名字的英文直譯,我們的中文名字難發音,是那些西方白人的問題,不該是我們的尷尬。
以前不明白,為什麼林智勝要叫做乃耀阿給,也不懂朱立人幹嘛改叫吉力吉撈·鞏冠,後來想到王建民上大聯盟時,他不需要取名Zack Wang或是郭泓志不用叫做Hugo Kuo一樣,正常的民族熔爐應該保有各自文化。
我們喜歡自己跪下,又叫原住民一起來跪,部落的名字分別代表祖靈或溪流的水聲,那些富含大自然味道的名字,不應該被一個一個志豪或珮芬取代,就像我們的建民與泓志,不會在國外被套上奇怪的英文名字一樣。
現在吉力吉撈·鞏冠能穿上國家隊戰袍,代表他在棒球領域有一定成就,所以大家透過他的能力,接納不同族群的名字,但那些來台灣打球的Pinto被叫做必贏多(Pinto),或者接補接的很漂亮的興農牛捕手Bert被叫做神真水(台語 接的很水)。
這些看起來都是很有趣的翻譯,他們也在訪談上笑著說自己中文名很吉祥,事實上他們可能憤怒到極致,自己的名字被魔改成奇怪的東西。
我們華人文化還沒有這樣的觀念,但在年輕世代已經改善很多,越來越多人使用英文直譯,並且耐心跟外國人解釋名字的意義,也會把那些英文直譯縮寫成單個字母,讓自己有著符合文化的綽號。
在今天的花蓮玉里,阿美族語教室終於有了第三隻水龍頭,部落的小孩不用再花五分鐘排隊洗手,而屏東霧台也有了山上的魯凱族語教室。
這些部落族語會告訴更多人,自己的文化應該被保存,自己的名字應該被記住,而不是迎合別人的理解去改名,就像我們應該驕傲的說出自己是Yi-Ting或Ming-Xian一樣。
台灣島上的南島語系,屬於一個獨特的文化,族語卻可能在近代消失,目前全台就這兩間原住民族語教室。
他們也正在推動募資計畫,只要每個月250元以上的贊助,一天不到10塊錢,就能幫他們製作全母語課本,你也可以獲得石板圖騰毛巾等禮品。
目前距離募資截止還有幾個月,他們僅收到15%的資金,希望大家每個月定期贊助,除了精美禮品,部落的文化保存更是無價。

為什麼?

1999年的那天阿美族山區,因為部落頭目看到了一個小孩子,得知這小孩尚未取名,而且喜歡這個小孩,所以味全龍隊的朱祥麟被頭目贈送『拿莫』這名字。
今天你期待經典賽時第四棒的吉力吉撈,那你也該期待下一個以部落名義戰鬥的台灣棒球選手,請大家持續注意這個計畫,就算沒錢捐款,也希望你們能分享這個貼文,讓其他有錢不知道怎麼捐的人,不要再把錢丟去一些兩個字的假慈善機構。
https://wabay.tw/projects/luma2023?context=referral_from_marketing&locale=zh-TW&ref=afdf6ee00e&utm_source=kol&utm_medium=kol_03&utm_campaign=launch&fbclid=IwAR13OUP5DKg8GUcuJbmjdvX_ELJ6vpqMvAHWK5to1gn4Cxv-6DIVxlIpm6w
即便你們不捐錢
也進去看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