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筆記(1) 《侯孝賢畫像》《風櫃來的人》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侯孝賢畫像》HHH,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6)
看了才知道這是法國電視紀錄片系列 Cinéma, de notre temps的其中一集,直譯為中文就是「我們時代的電影」,此系列前身從1964年開始間斷播出至2020年,每集訪問一位電影導演。就我之前看過同系列訪賈克希維特的那集,感覺這紀錄片的風格或許有某種一貫性。按維基百科查到的說法是,紀錄片風格試圖配合受訪導演的風格,並減少傳統的旁白和訪問形式,專注在呈現導演的話語和世界。
這大概是為什麼感受到這部訪侯孝賢的紀錄片,「說」出來的並沒有很多,導演阿薩亞斯的聲音和位置並沒有很突出,只有少數幾個時刻他提出問題做為引子,包括詢問侯導他自己的身份認同(是台灣導演還是中國導演?),或是向陳國富問及80年代初期當時台灣新電影所指為何。而包括侯導和合作伙伴回答的論述,對熟悉台灣新電影脈絡的影迷大概也不會聽到太多新鮮的洞見或內幕。
當然這比較是帶領觀眾去「看」的紀錄片,開場的《童年往事》片段後,就接到已過50歲的侯孝賢領著訪問者重回高雄鳳山家鄉,介紹鄉里和故友,透過話語和環境、時間的疊合,讓侯孝賢的形像在電影內與外呼應下逐漸鮮活起來。最後影片收尾在侯導於KTV大唱《跟往事乾杯》也是一絕。
這整部紀錄片於我而言沒太多的所謂訪談電影作者時可能試圖展現的神秘性,一切都如此坦白、直接、台灣,但又想像在法國導演的視角下或許並不只有如此,鏡頭下台灣的一切正提供給西方觀眾適量的異國想像,但就台灣觀眾如我也沒有侯孝賢和台灣被奇觀化、陌生化的感受,這大概是阿薩亞斯試圖控制展現的透明風格。
還是有幾段讓我特別有感覺,比如朱天文出場時,在侯孝賢的回述兩人初次合作的往事下,影像中所流露出來的少女味。又或是侯導特地論述他如何從沈從文小說和帕索里尼電影中,體會出拍攝內容所需要的形式與觀點,他拍攝自傳電影時所企圖拉出的距離感。最後KTV一段他對著鏡頭談著他著迷懷念於「像一群狗般」的雄性競爭文化,即使他認為未來會是女性超過男性的時代。這些大概是重看侯孝賢可以參照的作者觀點線索。
(2022/9/3)
《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3)
概念上是簡單的青春成長和社會紀錄電影,卻是新電影後台灣很少有人拍好甚至拍出來的類型。
一個是侯孝賢大量使用實拍的街道、港口的影像,澎湖的空曠海邊和高雄的熱鬧繁忙,從建築、人群、交通與居住環境,都做出很鮮明的城鄉對比與紀實感。而空間環境的運用也和角色的心境變化與時代背景緊密貼合,人物並沒有發生什麼太過戲劇化的遭遇,而是透過離鄉、打工、閒晃,和幾段關於性別慾望的敘事線,交待出一段平凡的青春與時代的變化。
要談論侯導的長鏡頭或寫實風格,並不是說採用這樣的形式就足夠了,重點還是在形式背後「看的觀點」,如果沒有前段莽撞少年的打架滋事,後段他們在城市細微的社會化衝擊就會少了些力道;如果沒有在家鄉戲弄女生的橋段,後段面對城市女性的啟蒙也會少了點趣味(尤其幾處關於女性內衣的呈現)。而「人總是在環境中」的中遠景構圖,攝影對鏡頭距離的拿捏,這些觀看的距離感和如今觀來已是一種時間膠囊般的時代紀錄,其中包含的情感與生命力,才是本片最動人的特質。
同溫層在聊本片時,似乎不少人都對楊德昌建議重配的維瓦第、巴哈配樂多所抱怨。老實說我倒不覺得有什麼大問題,音樂的煽情作用和阿巴斯《生生長流》的用法好像差不多,只是這裡用的比較多比較滿。甚至這種挪用古典樂的故作風雅感,和片中一群小屁孩故作大人樣的感受有點接近,也很像當時新電影的狀態。從這角度來想好像也滿可愛的。
(2022/9/4)
(整理自 giloo 線上平台:凝視侯孝賢|導演專題影展 的觀後筆記)
avatar-img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凱莉萊卡特是一位極富特色的美國導演,她常年堅持小成本的獨立製作,根源於對美國當代政治與歷史敘事的反思,創作出一系列主流電影視野之外的美國故事,在安靜細緻的寫實況味下,呈現出特出的生命力與批判性。
《在車上》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 Drive My Car (2021) 許多評論已經詳述濱口如何將村上春樹的三部短篇合成為一部三小時的電影,又如何地與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呼應,去年底在特映場第一次看完本片時,我直覺寫下了「這部片像是濱口的戲劇方法論」。
《斷腸春夢》There's Always Tomorrow (1955) 《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 (1956)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 (1954) 《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 (1955)
凱莉萊卡特是一位極富特色的美國導演,她常年堅持小成本的獨立製作,根源於對美國當代政治與歷史敘事的反思,創作出一系列主流電影視野之外的美國故事,在安靜細緻的寫實況味下,呈現出特出的生命力與批判性。
《在車上》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 Drive My Car (2021) 許多評論已經詳述濱口如何將村上春樹的三部短篇合成為一部三小時的電影,又如何地與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呼應,去年底在特映場第一次看完本片時,我直覺寫下了「這部片像是濱口的戲劇方法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小畢的故事》之後 民國72到75年間,描寫台灣社會寫實與農村生活的電影,也如同雨後烏雲消散的天空,明亮的星星就這樣成群燦爛的冒了出來。 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 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青梅竹馬》、《恐怖分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人很容易興起對「美好的從前」的懷念,幾乎有文字歷史記載以來,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曾如此感歎。   我相信不管任何人,總會有一些過往的影像,包含著一些情緒、某種特定氛圍,會在記憶中留存,侯孝賢導演把這種懷想,稱為『最好的時光』
Thumbnail
《冬冬的假期》是侯孝賢導演的經典作品,通過小孩的視角,敏銳地觀察社會和人性。本文通過對電影內容、導演風格以及個人回憶的描述,帶領讀者回顧這部值得珍藏的臺灣經典電影。
Thumbnail
參加朋友的聚會,朋友說會帶位「洪爺」一起來參加。心中馬上有一個畫面,他穿著風衣,圍著一條白圍巾,冷冽的眼神,踏著slow motion的步伐,走進會場。當「洪爺」到了會場,完全不是我想像的「洪爺」,而是面帶慈祥一臉親和的笑容,談笑之中充滿著正能量,重點是看起來不像「爺」的年紀,跟他的綽號還真是差距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愛國主旋律,真正的愛國它沒有一個什麼特定的含意,真正的愛國,它很泛泛。--小趙/趙昶通
Thumbnail
從哲緯的電臺企製轉換為來賓的身份,曾有過的電影夢、與美濃小鎮的情緣,都讓我有回首來時路的感受,感謝這段美好而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 去年聖誕節,也就是哲緯的生日,《人公仔》實體專輯發行了,選擇在這一天推出自己的首張母語專輯,意義非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繼《小畢的故事》之後 民國72到75年間,描寫台灣社會寫實與農村生活的電影,也如同雨後烏雲消散的天空,明亮的星星就這樣成群燦爛的冒了出來。 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 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青梅竹馬》、《恐怖分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Thumbnail
在影音串流平台尚未竄起的年代,我們可以見到台灣電影向外輸出的外銷成績多半集中在愛情片,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在東亞、東南亞與華語地區都有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人很容易興起對「美好的從前」的懷念,幾乎有文字歷史記載以來,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曾如此感歎。   我相信不管任何人,總會有一些過往的影像,包含著一些情緒、某種特定氛圍,會在記憶中留存,侯孝賢導演把這種懷想,稱為『最好的時光』
Thumbnail
《冬冬的假期》是侯孝賢導演的經典作品,通過小孩的視角,敏銳地觀察社會和人性。本文通過對電影內容、導演風格以及個人回憶的描述,帶領讀者回顧這部值得珍藏的臺灣經典電影。
Thumbnail
參加朋友的聚會,朋友說會帶位「洪爺」一起來參加。心中馬上有一個畫面,他穿著風衣,圍著一條白圍巾,冷冽的眼神,踏著slow motion的步伐,走進會場。當「洪爺」到了會場,完全不是我想像的「洪爺」,而是面帶慈祥一臉親和的笑容,談笑之中充滿著正能量,重點是看起來不像「爺」的年紀,跟他的綽號還真是差距
Thumbnail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的【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並就三部葉導的電影進行深入分析,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非常適合對港產片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愛國主旋律,真正的愛國它沒有一個什麼特定的含意,真正的愛國,它很泛泛。--小趙/趙昶通
Thumbnail
從哲緯的電臺企製轉換為來賓的身份,曾有過的電影夢、與美濃小鎮的情緣,都讓我有回首來時路的感受,感謝這段美好而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 去年聖誕節,也就是哲緯的生日,《人公仔》實體專輯發行了,選擇在這一天推出自己的首張母語專輯,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