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多年來一直「支持」港產片,甚至於學生時代曾經於末期的〈電影雙周刊〉投稿影評(羞),對葉偉信導演的戲始終興致缺缺,不知何解?明明對演員(吳鎮宇、古天樂之類)有興趣,看到掛他執導的電影,還是沒有進場的衝動…(失禮)然後當他從小眾導演進化成《葉問》系列的大片導演後,更加完全提不起興致…(還說?)
對自認「很支持港產片」的人來說,不曾好好認識葉偉信才是「最失禮」的事吧!想不到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今年舉辦了【爆裂小念頭──葉偉信電影回顧展】,揀選了十部葉導的電影作精選放映,個人趁機會補了三部「久仰大名」的90到千禧時代的名作,好好地盡港產片支持者的義務(?),其實是以中年思維重新審視被少年錯過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似乎會啟發各種思考。
剛好去年年底飾演「駒嫂」的黎淑賢去世,令她生前為數不多的電影《生化壽屍》重映有另一重意義;加上多年來被各大面書群組奉為cult片經典,還有外景地北角「新時代廣場」,因為變成「死場」被「傳訟」(?),各種傳說令從未看過的人非常好奇!
坦白說,喪屍片從來非香港人所長,只會當成硬滑稽鬧劇,無人認真對待,加上戲中佈景、道具(生化武器是飲品「葡萄適」?!)及「喪屍妝」非常粗糙,看的時候一直在幻想「如果是當年看的會很不耐煩」「難怪我當年沒有入場」…
只是藉此機會回味90年代末期的生活,例如古惑仔賣老翻(翻版DVD)及四仔(超越「三級」的色情片),調戲胖妹時互稱「重(借代體重)隆子」及「反町隆屎」代表當年的日劇霸權時光…這些都成為了「那些年」的回憶,以為很常見,現在卻懷念。
前面的舖陳略長(可能因為胡鬧令體感更長),但進入喪屍橫行商場後節奏加快,人物關係不同了亦變得更加刺激,明明特效感人,「喪屍妝」更是「膠流流」,但因為投入劇情不覺得有違和感,相信這些看似很兒戲的喪屍會取人性命!
喪屍橫行的世界,重點永遠是「人性」,未成為「視帝」的黎耀祥飾演的「爛牙駒」把人類劣根性展露無遺——平時聲大夾惡,出事時極度懦弱自私,同伴及太太「駒嫂」(黎淑賢)都隨時可以拋棄,那副嘴臉超惹人厭又深刻,印象難忘;另外還有平時要多無賴有多無賴,關鍵時刻變得可靠會耍帥(?)的陳小春,不能否認他演對了角色就會很有魅力,無論他後來的真實言行有多令觀眾失望,那時候他有稱職地演好屬於他的角色。
看完那個「既然(生化武器)已流入市面,同伴喝了我也喝罷」的結局後,老實說有點震撼——沒想到當年連一部看似「膠流流」的喪屍電影,結局竟如此悲壯?只是轉頭就覺得這結局很合理:我們不也是活在「膠流流」但容易丟掉性命的「死場」裡面嗎?也許廿多年後的今日應該如葉導所言,開拍屬於現在的新版《死城夜繽紛》…
另一部經常在面書群組出現的「經典」,很多人一直拋金句都看不明白,未能搭訕,反而只記得看過「補習天王」「9A!9A!9A!」的激昂場面剪輯,沒辦法啦,身為那個時代的學生,怎可能沒經歷過被「補習天王」精神吶喊呢?!只是除此之外就沒有了,加上模仿「補習天王」的電影海報,以為只是惡搞文化下的產物,完全沒有入場的意欲。
只是出來社會工作多年,對這種校園生活慢慢懷念起來,自然想回味一下,但進入戲院後才發現「表錯情」 — — 惡搞是惡搞,但「補習天王」只是佔很短篇幅而已;真正要惡搞的,是完全沒有「春風化雨」,平淡如水的校園生活!一點也不熱血激昂(搞不好黎明當年的《阿SIR早晨》還比較熱血),亦沒什麼關於學生的描寫,只聚焦在各式各樣的「騎呢」老師,主角分別是已變成老油條的老師(由當年因病變胖的黃秋生飾演),以及曾經有理想卻迷失於現實的一般老師(由當年更為Baby Face,但已經30歲的林海峰飾演!)。
雖說平淡是平淡,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絕對是「極度不妥」!例如老師生活很無聊、老師投票「如果贊成嘅請講『贊成』」、老師會誤闖卡拉OK夜總會…總之戲中老師沒有勾心鬥角「搞事棍」,只有慵懶到一事無成,等待開學畢業等時間流逝的既定循環…稍微喚起老師熱情/激情的,是代課老師徐子淇的來臨!
當年只得14、5歲的她外貌再早熟,跟其他老師拼著看還是很幼齒…不過看著看著意外地覺得,她跟林海峰的對手戲非常之「日劇」!無論鏡頭調度、對話節奏、背景音樂…皆是濃濃的90年代都會純愛日劇的味道!座談會上向監製谷德昭求證,幕後當年果然深受那些年的日劇影響,甚至要求負責配樂的黃丹儀創作類似的音樂,甚至由她哼出當中的日語和音!
平平都是日向大介(配樂師),為何想起不是個人更愛的《悠長假期》而是從未完整看完的《戀愛世紀》呢?可能當時徐子淇的氣質比起山口智子,更像松隆子吧?!一有這種代入感之後,電影忽然出現了一股老日劇味道,瞬間昇華了不少。
才發現【爆裂小念頭】的宣傳片配樂正是來自《誤人子弟》!
而且還有不少「開心新發現」:例如90年代的生活痕跡(超級市場「一分鐘掃貨」)、經典對白「加入天文學會,你唔會後悔」的由來,當然還有「9A⭢9嚿」的經典「補習天王」場面(後來才知道是補拍的)…電影也許看似無聊,趣味都在細節中,時隔廿多年後再重溫,原來曾經這樣有趣!倒是比較好奇這代之後幾輩的學生(從會考過度到文憑試)怎樣看《誤人子弟》?這些年還有天文台學會嗎?
其實還看了《朱麗葉與梁山伯》2000年,只是跟這部電影無緣,看罷沒有太深的感受,就算明知是吳君如成功轉型之作(要求想演「張曼玉(戲路)」?),還是無感,也許已經踏入千禧年,沒太多聯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