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凱莉‧萊卡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聽聞凱莉萊卡特(Kelly Reichardt)的名聲許久,前陣子找了她的作品來看,頗為驚豔,但也有一些讓人困惑與保留之處。以下心得是從投給週刊編集的評論《簡評凱莉‧萊卡特:挖掘遺失的美國荒野》擴寫而成。

凱莉萊卡特是一位極富特色的美國導演,她常年堅持小成本的獨立製作,根源於對美國當代政治與歷史敘事的反思,創作出一系列主流電影視野之外的美國故事,在安靜細緻的寫實況味下,呈現出特出的生命力與批判性。她的作品鮮少受到美國主流獎項的關注,卻很受各影評人協會與國際影展的青睞,尤其法國電影筆記雜誌三度將她的作品選入該年度十大榜單。

凱莉萊卡特1994年以《野草漫生》(River of Grass)在日舞影展展露頭角。個人感受上這部處女作有著許多九零年代美國獨立作者的氣息,故事描寫苦悶主婦和無業浪子踏上「無法上路」的亡命之旅,既有賈木許(Jim Jarmush)的公路電影與爵士樂,也有著理察林克拉特(Richard LInklater)式的小鎮風情與喃喃自語,情節也像是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窮山惡水》(Badlands, 1973)的反類型操作,其中所有可能的暴力都轉變成底層白人冷調詼諧的生活妄想。

raw-image

「凱莉萊卡特電影」的誕生:《往日歡樂》

之後萊卡特一直無法找到資金拍攝下一部長片,按導演本人的說法,和當時女性電影人的處境有關。其間她在學校擔任電影講師,以及從事短片創作,直到12年後才推出第二部作品《往日歡樂》(Old Joy, 2006)。

本片緣起於萊卡特的好友也是知名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引介作家喬納森雷蒙德(Johnathan Raymond)和製作人尼爾科普(Neil Kopp)給萊卡特認識,自此開啟了三人未來的長期合作。萊卡特非常喜歡雷蒙德2004年出版的第一本長篇歷史小說《The Half Life》,但她決定先從較小的故事著手,改編雷蒙德另一個短篇故事《往日歡樂》,故事關於兩位男性老友的山林溫泉旅行,其中一位將迎接第一個孩子的誕生,另一位仍然四處遊盪浪擲人生。

這看似標準男性公路喜劇電影的題材,雷蒙德和萊卡特卻把故事說的樸實無華波瀾不驚,有如一場林間的冥想之旅。沒有太多角色的背景介紹,只有在日常閒談和深夜營火的囈語之間,呼之欲出的情緒深埋在沒有道出的話語之中。細微的表情、肢體動作和山路、森林的影像構成了本片的形式,脫去了前作的躁動情緒和反類型操作,以寫實的氣氛重新凝視美國當代生活的幽微,呈現出少見對男性經驗的刻劃。

我感覺《往日歡樂》是一位電影作者自我重塑的成果,標示了真正「萊卡特電影」的誕生。

raw-image

《溫蒂與露西》

在前作獲得了評論上的巨大成功之後,萊卡特在《溫蒂與露西》(Wendy and Lucy, 2008)和雷蒙德再度合作編劇,蜜雪兒威廉斯(Michelle Williams)演出主角溫蒂,她也自此成為萊卡特經常合作的班底演員。電影描述溫蒂和她的狗露西在前往阿拉斯加的漫長旅行途中,因汽車拋錨而受困在奧勒岡州的小鎮。經濟拮据的她被指認在超市行竊,隨後露西的走失更讓她陷入情緒崩潰的邊緣。

這部片和趙婷後來的《遊牧人生》(Nomadland, 2020)同樣關於美國以車為家的流浪女子,溫蒂的處境卻更加困頓緊迫,極簡的人物與形式讓我聯想到達頓兄弟(Dardenne Brothers)的《美麗蘿賽塔》(Rosetta, 1999)中為求得工作不擇手段的貧窮少女,寫實的情境刻劃也像是肯洛區一貫的社會批判電影,讀過的一些評論也指出電影基因或許可以遠溯至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紐約時報影評人 A.O. Scott 針對當年許多題材相近的美國電影,發想了一個「新新現實主義」(Neo-Neo Realism)的派別,但 Richard Brody 對這樣的歸類有些微詞

我認為萊卡特在本片各種面向中精確地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戲劇結構的 寓言性(沒有終點的旅程、人與動物、車子的連結與分離、火車的意像),在政治的情境下簡約卻也精確地描繪出角色存在的樣貌。除了以寫實來形容外,我也從《美麗蘿賽塔》聯想到法國電影大師布列松(Robert Bression)描寫少女悲歌的《慕雪德》(Mouchette, 1967),人物的臉孔姿態的存在感,重要性更超過角色所處的敘事結構,和前作《往日歡樂》的風格連在一起觀察益發明顯。

raw-image

《米克的近路》美國敘事的解構和反類型操作

不斷遷徒旅行的荒野意像與對美國夢的殘酷省視,在萊卡特的第四部片《米克的近路》(Meek's Cutoff, 2010)有了更接近字面上的呈現。這部片由編劇雷蒙德改編自奧勒岡的西部歷史,關於拓荒者史帝芬米克(Stephen Meek)率領千人蓬車隊行走在如今被稱為「 米克捷徑」路線的遷徒之旅,電影將故事精簡為19世紀三組拓荒者夫婦舉家跟隨米克上路後,陷入無止盡的迷途,在糧食飲水日益短缺的沙漠中眾人衝突逐漸升高,直到他們捕獲暗中尾隨的落單印地安人。

這是萊卡特的第一部古裝電影,也是「反西部片」(Anti-Westerns)的類型嘗試。電影透過古典1.37:1的學院比例影像規格,串接一幕又一幕的西部荒漠,時代還原的日常煮食細節與日夜切換,讓觀眾跟著角色遊歷在逐漸陷入失去時間感的西部(我想到葛斯范桑十分超現實的《痞子逛沙漠》Gerry, 2002)。攝影師 Christopher Blauvelt 自本片開始成為萊卡特的固定班底,兩人一起創造出令人難忘的沙漠影像。

本片雖有著反西部片之姿,題材和形式卻反而令人想到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的經典西部片《紅河谷》(Red River, 1948),另一部解構與重述西部拓荒的電影。相比於Hawks的以類型反類型(西部拓荒的失敗、現代社會的轉型下的父子衝突),萊卡特雖然以寫實的荒蕪與日常對抗歷史敘事,但或許是類型限制,本片的政治意圖反而更為明顯。米克自大卻缺乏方向的男性形像,論者常指其為對拍攝當時美國小布希政府的影射,蜜雪兒威廉斯飾演的女性在關鍵時刻起身對抗米克,加上語言不通的印地安人做為自然與異文明的符號,三方關係成為萊卡特政治隱喻的舞台。

raw-image

作者性格:政治與寫實,敘事與形式的內在矛盾

檢視萊卡特早期的三部作品,她和雷蒙得的故事總源自於美國政治,但萊卡特在訪談中不斷強調電影最終還是關於角色戲劇,不在於提出身份、階級政治上的診斷和解方,而是重建歷史當下的真實樣貌。同時萊卡特的極簡敘事和反類型的美學傾向,讓電影更偏向以空間、影像、聲響所構成的形式舞台,企圖抵達政治敘事難以界定的真實與曖昧之處。

為了掌控最大的創作自主性,萊卡特對低成本製作規模的堅持,也內化到題材和美學上的選擇,她的作品緩慢、精簡、寡言卻在敘事上極有效率,衝突與戲劇段落經常被放到畫面甚至故事之外,影片專注在情境如何反應角色的心理現實。萊卡特電影給我的印象,她的作品像是審視一張張凝結時間的靜照,重點不在於戲劇情節的推進,而是以人物、空間、結構展現的全景圖像,邀請觀眾透過觀察的眼光以彰顯其中的意義。

其戲劇方法或許頗接近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例如,《往日歡樂》中的兩位老友的內在矛盾曖昧難明,《溫蒂與露西》中角色堅持離家上路的原因也從未解釋,《米克的近路》中拓荒旅程沒有明確的開頭和結尾,人物與其所處空間的寓言情境永遠是萊卡特電影的核心所在。

不過我總感覺到,政治與真實、敘事與形式在萊卡特作品中仍有其內在矛盾。導演後續作品中,一般評價較為兩極的《夜幕行動》(Night Moves, 2013),她再度以寫實的反類型角度入手,描寫極端環保份子的水庫破壞行動和事後失控的心理恐慌,然而一般驚悚類型潛藏的道德焦慮在本片卻失去了辯證性與感情上的合理性,電影對合作農場、水庫露營地的空間刻劃,一直無法形塑出讓人共感的角色心理狀態。

《屬於她們的片刻》(Certain Women, 2016)是萊卡特少數沒有和雷蒙德合作的作品,她將作家麥莉梅洛伊(Maile Meloy)的三個短篇故事結合成三段式電影,描寫三位不同年紀階級的美國女性各自的生活狀態,第一位是獨身的資深律師,第二位是夫妻親子關係緊張的妻子,第三位是孤獨的牧場工。故事的開放性並沒有指向簡單的性別和政經框架,過度開展的全景結構被壓縮在三個極小的情境,「女性被忽略」的簡化概念卻不斷被彰顯,創作者意欲捕捉的生存幽微是否得以支撐整部電影則有待商確。但我個人滿喜歡第三段,也許是故事有著比較通俗的情感動力。

raw-image

《深夜裡的美味秘方》萊卡特風格之集成

《深夜裡的美味秘方》(First Cow, 2019)或許是導演迄今最為成功的作品。

萊卡特和雷蒙德終於改編讓他們結緣的小說《The Half Life》,原作本有著貫穿兩個世紀、橫跨美洲和亞洲的史詩規模,電影重新發想改編成一個萊卡特式的微型切入角度。故事講述奧勒岡十九世紀移民初期,一位廚師、一位華人與一頭母牛之間的創業故事,其中有著《往日歡樂》的非傳統男性情誼,《溫蒂與露西》透過人與動物側寫早期社會資本階級的形成,到《米克的近路》反西部類型的歷史重構,包括再度採用復古的學院畫面比例,拍出又一部萊卡特式的歷史重建與政治敘事電影。

電影開頭的現代段落,一位女子在林間挖出陳年的骸骨,體現出萊卡特電影的作者視角,就像常有人認為萊卡特的故事像是什麼也沒發生,角色的命運在登場時即已決定。但在導演的眼光下,廚師擠牛奶時的溫柔神情,與華人伙伴言詞中對於金錢與生存的算計,兩者相互滲透形成移民對「家」的想像,是一次透過電影形式與意像,對於美國夢、種族、資本主義與人性的重新省視,重新挖掘歷史中遺失的可能,一如她過往作品為美國所留下的電影定格。

但這部片帶給我的困惑或許和萊卡特很多其他電影一樣,其題材切入角度的精彩與奇巧,往往概念的執行成就一切,因此也擺脫不掉角色為敘事主題服務的空洞感,這反而和導演強調的角色戲劇是相反的。比如我總認為兩位主角的關係進展頗為生硬,一幕廚師前往華人小屋坐客的場景,萊卡特透過空間和鏡位的安排,讓廚師整理佈置屋內空間的舉動,和華人在室外清洗身體的姿態,暗示一種男性間意外的以「家」為中心的結盟(這和之前酒吧戲中帶著嬰兒的壯漢一樣,「陰柔」的特質在細處滲入男性的形像中)。

但和《往日歡樂》一般,電影的同性情慾暗示處理的似無若有(除了都有少量的男性祼露身體),幾乎像是刻意避開一樣,或許是萊卡特同樣不想讓角色落入另一種政治身份之中,但此等左閃右躲中電影並沒有真的找到兩人之間的情感動力與化學作用。在《往日歡樂》《溫蒂與露西》中還能讓角色的存在感消解或平衡各自的政治命題,之後作品我感覺導演同樣的嘗試仍在,最終成果總是有些參差不齊,力有未逮。

凱莉萊卡特2022年的新作《Showing Up》將於坎城影展首映參賽,仍然是同樣的編製班底,故事關於蜜雪兒威廉斯飾演的雕塑藝術家如何處理創作與生活中人際關係的衝突,是萊卡特少見以「喜劇」來描述的作品,頗令人好奇與期待。

在台灣,萊卡特的電影除了影展放映外幾乎沒有正式發行過,唯一例外是有較多明星參演的《屬於她們的片刻》,可以在各大線上平台租看。另外在國際藝術電影串流平台MUBI,可以看到她兩部代表作《往日歡樂》《溫蒂與露西》,供有興趣的影迷們參考。

(2022/5/8,發表於Blog on Cinem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fredo還不想用沙龍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2023/04/20
今年剛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作家 Annie Ernaux,改編自她的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一切》的電影《正發生》正在院線上映中,電影本身也是去年威尼斯金獅獎的得主。故事描寫女主角 Anne 六零年代就讀大學期間的墮胎經驗。
Thumbnail
2023/04/20
今年剛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作家 Annie Ernaux,改編自她的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一切》的電影《正發生》正在院線上映中,電影本身也是去年威尼斯金獅獎的得主。故事描寫女主角 Anne 六零年代就讀大學期間的墮胎經驗。
Thumbnail
2023/04/13
《外科醫生》M*A*S*H (1970) 導演:Robert Altman 《外科醫生》是一部令人困惑的電影。 本片為名導勞勃阿特曼的成名作,改編自1968年Richard Hooker原著的同名小說,描寫五零年代韓戰時期三位陸軍外科醫生在前線的喜劇故事。改編電影刻意模糊化故事的時代背景,用以指涉拍
Thumbnail
2023/04/13
《外科醫生》M*A*S*H (1970) 導演:Robert Altman 《外科醫生》是一部令人困惑的電影。 本片為名導勞勃阿特曼的成名作,改編自1968年Richard Hooker原著的同名小說,描寫五零年代韓戰時期三位陸軍外科醫生在前線的喜劇故事。改編電影刻意模糊化故事的時代背景,用以指涉拍
Thumbnail
2023/04/07
《永恆的乳房》乳房よ永遠なれ / Eternal Breasts (1955) 導演:田中絹代 日本傳奇女星田中絹代演出的電影看了不少,很久以前就知道她也曾是五零年代日本少見的女性導演,但沒看過她的作品也很少讀到有人討論。直到今年日本和美國先後舉辦了田中絹代導演的回顧展,才有了不少聲量。適逢女性影展
Thumbnail
2023/04/07
《永恆的乳房》乳房よ永遠なれ / Eternal Breasts (1955) 導演:田中絹代 日本傳奇女星田中絹代演出的電影看了不少,很久以前就知道她也曾是五零年代日本少見的女性導演,但沒看過她的作品也很少讀到有人討論。直到今年日本和美國先後舉辦了田中絹代導演的回顧展,才有了不少聲量。適逢女性影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從當初那個進入影壇不被看好的女孩,到在好萊塢勇敢闖盪;從因為外表清新獲得廣泛認可,到演技得到許多人稱讚的一線演員。性格低調的她,總是默默做著她認為對的事情。無論是《傲慢與偏見》 的Kitty、《大亨小傳》 Daisy、《花漾女子》的 Cassie 等角色都讓我深深記著,她,是凱莉·墨里根。
Thumbnail
從當初那個進入影壇不被看好的女孩,到在好萊塢勇敢闖盪;從因為外表清新獲得廣泛認可,到演技得到許多人稱讚的一線演員。性格低調的她,總是默默做著她認為對的事情。無論是《傲慢與偏見》 的Kitty、《大亨小傳》 Daisy、《花漾女子》的 Cassie 等角色都讓我深深記著,她,是凱莉·墨里根。
Thumbnail
【波士頓勒殺狂】以1960年代「波士頓勒殺者」連續殺人案的歷史事件為軸,講的卻是揭發這樁新聞的兩位女性揭破案件的身心過程,乍看之下,很像2007年【索命黃道帶】,其實我在看的過程,反而感覺像是2016年的【關鍵少數】。
Thumbnail
【波士頓勒殺狂】以1960年代「波士頓勒殺者」連續殺人案的歷史事件為軸,講的卻是揭發這樁新聞的兩位女性揭破案件的身心過程,乍看之下,很像2007年【索命黃道帶】,其實我在看的過程,反而感覺像是2016年的【關鍵少數】。
Thumbnail
凱莉萊卡特是一位極富特色的美國導演,她常年堅持小成本的獨立製作,根源於對美國當代政治與歷史敘事的反思,創作出一系列主流電影視野之外的美國故事,在安靜細緻的寫實況味下,呈現出特出的生命力與批判性。
Thumbnail
凱莉萊卡特是一位極富特色的美國導演,她常年堅持小成本的獨立製作,根源於對美國當代政治與歷史敘事的反思,創作出一系列主流電影視野之外的美國故事,在安靜細緻的寫實況味下,呈現出特出的生命力與批判性。
Thumbnail
改編自英國作家D·H·勞倫斯於 1928 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名出身中產階級的康妮嫁給爵士克里夫之後,成為了「查泰萊夫人」,戰後丈夫受傷癱瘓,夫妻之間的情感逐漸疏離,康妮與莊園的守林人發展出了一段禁忌戀情,也使她陷入了難以抉擇的兩難考驗。
Thumbnail
改編自英國作家D·H·勞倫斯於 1928 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名出身中產階級的康妮嫁給爵士克里夫之後,成為了「查泰萊夫人」,戰後丈夫受傷癱瘓,夫妻之間的情感逐漸疏離,康妮與莊園的守林人發展出了一段禁忌戀情,也使她陷入了難以抉擇的兩難考驗。
Thumbnail
如果說歷史是一灘水,來來往往的人們踩踏出一路的痕跡,《迷失之地》就是電影史上一顆大水珠,晶瑩、圓潤,且散發著獨一無二的色澤,為皮膚較為黝黑的他們,折射出第一道光芒。 這是第一部由美國非裔女性導演凱琳.柯林斯(Kathleen Collins)編導的作品,從未有機會在戲院上映,直到2015年
Thumbnail
如果說歷史是一灘水,來來往往的人們踩踏出一路的痕跡,《迷失之地》就是電影史上一顆大水珠,晶瑩、圓潤,且散發著獨一無二的色澤,為皮膚較為黝黑的他們,折射出第一道光芒。 這是第一部由美國非裔女性導演凱琳.柯林斯(Kathleen Collins)編導的作品,從未有機會在戲院上映,直到2015年
Thumbnail
《失業風暴》搭起了一座沙灘城堡,由紀錄者與被紀錄者以彼此的信任為基石共同創建,輔以三名男孩童趣的想像裝飾著外觀。這座沙雕城堡的上頭能夠窺見底層人民生活的困窘,那群清晨就得出門極為疲憊的勞動者,在堆砌的過程中竟參與了他們的生活,不只有無助難解的傷悲,更多是彼此照應,撐住彼此將要崩塌的身體,才有了每年四
Thumbnail
《失業風暴》搭起了一座沙灘城堡,由紀錄者與被紀錄者以彼此的信任為基石共同創建,輔以三名男孩童趣的想像裝飾著外觀。這座沙雕城堡的上頭能夠窺見底層人民生活的困窘,那群清晨就得出門極為疲憊的勞動者,在堆砌的過程中竟參與了他們的生活,不只有無助難解的傷悲,更多是彼此照應,撐住彼此將要崩塌的身體,才有了每年四
Thumbnail
想起自由的模糊形狀,亦想起這次「法國經典影展」中的百態之美,透過這次空前的策展,有幸讓身在此刻的我們得以從銀幕裡回望那個自由年代,那些沒有情節、邏輯,無法被定義,甚至是無法看懂的電影,都真真實實地代表風起雲湧的電影里程碑──是餘暉底下的金黃色巴黎、波光粼粼的塞納河、以及迷離在浮世裡的眾生魅影。
Thumbnail
想起自由的模糊形狀,亦想起這次「法國經典影展」中的百態之美,透過這次空前的策展,有幸讓身在此刻的我們得以從銀幕裡回望那個自由年代,那些沒有情節、邏輯,無法被定義,甚至是無法看懂的電影,都真真實實地代表風起雲湧的電影里程碑──是餘暉底下的金黃色巴黎、波光粼粼的塞納河、以及迷離在浮世裡的眾生魅影。
Thumbnail
紀錄電影《尤里西斯》是已故法國女導演安妮華達的短篇紀錄片之一,敘述一張過去她在1954年拍攝的照片,裡頭有一張裸男的背影、海灘、死去的山羊與一位小男孩,安妮華達試圖透過這張照片,回去尋找當時拍攝的男人與男孩,順便回憶起拍攝的點滴,但當找到這位名為尤里西斯的男孩時,男孩卻不接受這段照片裡的回憶?
Thumbnail
紀錄電影《尤里西斯》是已故法國女導演安妮華達的短篇紀錄片之一,敘述一張過去她在1954年拍攝的照片,裡頭有一張裸男的背影、海灘、死去的山羊與一位小男孩,安妮華達試圖透過這張照片,回去尋找當時拍攝的男人與男孩,順便回憶起拍攝的點滴,但當找到這位名為尤里西斯的男孩時,男孩卻不接受這段照片裡的回憶?
Thumbnail
對於《她們》的觀眾來說,愛默生與梭羅這兩位作家還有另一種意義——這兩位作家是勞利.勞倫斯的原型。這兩位超驗主義派的詩人哲學家,不僅是美國浪漫主義的核心人物,也是《她們》的原著作者(奧爾柯特小姐)一生中最難忘的兩位男性(或說曾經愛過的兩個男人)。
Thumbnail
對於《她們》的觀眾來說,愛默生與梭羅這兩位作家還有另一種意義——這兩位作家是勞利.勞倫斯的原型。這兩位超驗主義派的詩人哲學家,不僅是美國浪漫主義的核心人物,也是《她們》的原著作者(奧爾柯特小姐)一生中最難忘的兩位男性(或說曾經愛過的兩個男人)。
Thumbnail
今年金馬影展備受矚目的電影之一《默愛 Ammonite》是2017年憑藉《春光之境》橫掃國際影壇各大獎項的導演法蘭西斯‧李(Frances Lee)的新作,找來了兩大演技派女星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與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挑戰19世紀同志之間的禁忌之戀。
Thumbnail
今年金馬影展備受矚目的電影之一《默愛 Ammonite》是2017年憑藉《春光之境》橫掃國際影壇各大獎項的導演法蘭西斯‧李(Frances Lee)的新作,找來了兩大演技派女星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與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挑戰19世紀同志之間的禁忌之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