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20120629 善自處之

    這幾天,訊息來了。

    祂:你知道嗎,佛教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法門,是為了什麼?
    我:次第。
    祂:不止如此。
    我:不明白,請教導。
    祂:因為行者的緣分,會有很多不同的變化,無論是環境、無論是心境,個個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階段,就需要學習不同的法門。

    例如:你現在感受特別強烈,容易為「受」所影響,這時,你就要好好學習:「大聖廣五蘊論」與「楞嚴經」裡色陰與受陰的部分。

    例如:當你常處在空寂的狀態,你就要學習「般若法門」,從智慧去理解空性,而後證得空性。

    在學習的階段,所有的一切都是片面的,都是片段的。不能執著的運用在所有的地方。

    例如:你不能用跑步的方式,在水裡游泳。那外在的環境已經不同,方式自然也要變。

    例如:當你過度的歡喜,就要回頭思索「苦、空、無常」;當過度的憂傷,就要學習喜悅的法門。

    這是因應不同的外在與不同的內在,而需要做的法門調整。

    次第當然是,緣分所需也是。

    這樣你明白嗎?

    我:懂了!原來如此。

    祂:你不只要「善守護」自己的心,也要學習著「善自處之」。

    我:懂。

    祂:我一直看著你。你不要太多的難過與悲傷,儘管人間很多不如意,儘管苦多於樂,你要學習著快樂。其他的事,慢慢都會過去。

    我知道你所做的,我知道你的發心,我知道你的善良,我知道你的願意,我更知道你濃濃的情緒與憂傷。

    還記得我教過你的嗎?一切都會過去的。

    一股憂傷突然湧入眼中,儘管在夢中,我依然感到難過。

    祂:記得『善自處之』!你會很好的!我相信你!

    我:謝謝  師尊指導與加持!謝謝您。

    轉眼夢醒,房間依然是黑漆漆的一片。

    善自處之,善自處之。

    謝謝師尊。

    阿彌陀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