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15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三國公案:關羽失荊州

三國公案:關羽失荊州
前言:「大意失荊州」這句出自三國歷史的格言,以三國演義為視點的人會覺得孫權背信忘義,但以正史三國誌的角度可以發現更多面向的思考,究竟如何「大意失荊州」?其中的因果如何?
一荊州歸屬的爭議?一個荊州各自表述的導火線:東漢末年的荊州(時間線約為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孫堅所殺之後)最初為劉表屬地據三國誌魏書第六劉表傳所載「靈帝崩,代王叡爲荊州刺史。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司馬彪《戰略》曰:劉表之初爲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衆。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具羽爲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表曰:「宗賊甚盛,而衆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衆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表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具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爲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衆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兵集衆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爲也。」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遂使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其衆,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衆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三國誌魏書第六劉表傳明確指出了劉表如何得到荊州的治權,劉表有兩子嫡長子劉琦與庶子劉琮,之後由於劉琮之母蔡氏為代表的宗族勢力(蔡瑁為荊州兵權的掌握者也是劉琮的舅舅)向曹操投降使得荊州一度為曹操的領土,但赤壁之戰後隨著曹操的兵敗荊州一度為孫劉曹三家瓜分據晉書地理志所載「武帝又分長沙為零陵郡。及置十三州,因舊名為荊州,統南郡、南陽、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江夏七郡。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及敗于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吳後遂與蜀分荊州。於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江夏、桂陽、長沙三郡為吳,南陽、襄陽、南鄉三郡為魏。而荊州之名,南北雙立。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劉備沒後,宜都、武陵、零陵、南郡四郡之地悉復屬吳。」
那麼孫劉的荊州歸屬爭執的根源?以劉備的角度來說,荊州是劉琦的屬地,自己是劉琦的同宗盟友幫盟友奪回領地是有理由的(編按:三國演義劉表讓荊州一事史實並無所本而劉備借劉琦的旗幟奪取荊州是真) ,至於演義的借荊州一說則是悖離史實的據三國誌吳書周瑜傳所載「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瀏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乆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擥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當時劉備已經奪得荊州大部並不存在借荊州一事,至於借地一說根據三國志江表傳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孫權只是給了一個地方給劉備,這塊地就是公安。史書記載為:」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這樣看來,孫權根本不是借的,而是直接給了劉備。
那麼孫權的荊州主權的主張理論如何?就孫權方的觀點是,好你個劉備如果不是我孫權大敗曹操你能活到現在?更別談據有荊州,孫權方的少壯派軍官以周瑜為首對劉備方的趁火打劫行為是很惱火的,這也是最後雙方交惡的導火線。
曹操方算是可以主張荊州主權的苦主,因為人家是以軍事力量讓劉琮歸屬的,雖然之後被打得剩下襄陽樊城一帶,但最後孫劉引發的戰爭反而讓曹操得到戰略緩衝。
二荊州之戰的背景:據三國誌蜀書二先主傳所載「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建安二十三年隨著漢中之戰的勝利劉備除了原有的荊州大部更兼併了益州及漢中,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是劉備的巔峰期,關羽攻取襄陽樊城的戰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發生的。
根據三國誌蜀書六關羽傳所載「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是歳,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爲關羽得志,孫權必不原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爲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于禁等,乃罵曰:『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僞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臣松之以爲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故權之襲羽,潛師密發。按呂蒙傳云:『伏精兵於𦩷𦪇之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權,權必不語羽當往也。若許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跡乎?〉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説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爲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云「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絶智者之口。吳曆曰:「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追諡羽曰壯繆侯。」
關羽傳中有幾個關鍵點,首先就「前將軍,假節鉞」一事來看關羽的權力很大,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除了軍區的司令官外更掌握的領地的行政司法權力(假節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之人,戰時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使持節:平時及戰時皆可斬殺二千石以下官員;假節鉞(假黃鉞):可殺節將。因此在「假節」、「持節」、「使持節」、「 假節鉞」中,假節鉞權利最大,可殺節將,也就是說可以殺假節、持節、使持節的大將。)
說白了就是關羽可以不受成都的參謀本部節制自行做軍事行動,但也是這樣的狀況釀成了軍事災難導致軍事戰略的冒進,最後失敗。
三關羽在荊州之戰的錯誤:
(一)輕敵冒進失去戰略協調的效果:假設劉備集團能兩線出擊(北翼出漢中,南翼出襄樊)這對曹操的戰略壓力會很大,但是劉備方卻以關羽冒進兵敗收場,很大的原因除了關羽權力過大爆衝外,劉備方在漢中之戰由於曹操的焦土戰術讓漢中的居民一空讓北翼的戰略儲備能力一時無法恢復到能夠出擊的水準,自然讓關羽的南翼單線出擊埋下失敗的隱患,就算孫權不背後打來,在北翼無法戰略出擊(差一點屯兵施加壓力)的情況,曹操可以在北翼無戰略壓力狀態下將戰略兵力全部壓到襄樊前線,最後會變成消耗戰這對單線出擊的關羽相當不利,另外雖然曹操經過赤壁及漢中的大敗但其中原地帶的核心主力是齊裝滿員狀態,自然讓單線作戰的狀態更加困難。
(二)吹捧過頭的水淹七軍:關羽水攻淹沒于禁的戰例,戰術上是成功的但無助戰略,實際上以關羽有限的兵力就算荊州軍的劉備的精銳部隊,在攻堅消耗戰一樣很不利何況襄樊皆為堅固要塞,有限的兵力物資會變成很不利的消耗戰(這點從關羽把荊州守備部隊調來前線導致荊州空虛一事得到印證),假設關羽不花時間攻城採圍點打援的戰略,勝算會高一點,最好的結果在野戰擊潰來增援的主力部隊,在心理上震攝敵人讓守軍歸降,攻下襄樊後就不再冒進採堅守戰術爭取北翼的戰略準備時間,這樣一來曹操方就會陷入尷尬局面,一旦襄樊失陷就必須調動部隊奪回,這樣就會被迫與關羽決戰在戰略上會很不利。
(三)關羽個性的問題:關羽的眼高於頂眾所皆知,這也是讓孫權與之交惡的導火線,如此目中無人的武夫更加上假節鉞的大權,基本上是準備闖禍,關羽在軍事上的冒險已經讓名存實亡的孫劉聯盟搖搖欲墜,其無視諸葛亮的「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方略,更是火上加油,之後對孫權求親的不當處理更是闖下大禍,其實關羽可以好好地處理一方面給劉備上書(把球丟給劉備說自己不願意讓劉備去拒絕) ,不是自己去惹毛孫權(編按:關羽當時官職除了前將軍還有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封的漢壽亭候,當時孫權還只是吳侯,劉備當時已經稱漢中王) ,事情讓兩邊的領導自己協調除了好做人也不會惹毛對方,此外關羽自視甚高也是失敗的伏線之一,自視甚高的毛病也就造成軍事災難的成因。
四劉備在荊州之戰的反應:按常理來說劉備雖然假節鉞關羽,但也該以主君的角度制止軍事冒進的行為特別在與孫權關係惡劣的當下,但劉備還是讓關羽進攻襄樊,個人的分析如下,首先劉備也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對關羽的能力及荊州的兵力十分的樂觀(編按:理論上關羽的能力及荊州的兵力是不差的但是要建立在戰略的有效協調上)就放任關羽進攻,當然有人一定會覺得奇怪諸葛亮如何悶不吭聲?實際上諸葛亮當家要在白帝託孤之後,在當下諸葛亮還沒進入權力核心自然沒多少話語權(印證「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方略被置若罔聞),自然沒有人去踩煞車,種種的情況導致荊州的失去,把一手好牌打爛。
五結語:大多數人對於關羽跟襄樊之戰都停留在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視點,但以現實面來說就是一場軍事災難,首先指揮體系失去層層節制的功能(就假節鉞關羽一事來看確實造成軍事災難的發生),指揮機關無法約束部隊未經協調的軍事行動(假節鉞關羽所給的權力讓荊州軍無法被有效節制),這是相當危險的加以缺乏政治外交的意識(羞辱孫權一事),在戰略上與盟友交惡,種種錯誤讓本來拿到統一天下門票的劉備失去機會,軍隊的整體指揮體系的有效性造就戰略的協調性,尤其在現代戰爭的環境更重要,帝王時代的家天下最容易發生上述的情況,君主賦予絕對的權力,在另一面向卻往往是軍事災難的導火線,兵兇戰危,以古鑑今,但願戰爭不在也不會有人謀不臧的軍事災難。
參考書目
晉書地理志江表傳 房玄齡
三國誌 陳壽著
三國誌魏書第六劉表傳 三國誌蜀書第二先主傳
三國誌吳書第九周瑜傳
三國誌蜀書第六關羽傳
三國誌注 裴松之著
魏略 魚豢著
三國演義 羅貫中著
三國名將錄 周殷富著風雲時代出版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