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9/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奇蹟的夏天—《夏日悄悄話》

有位朋友說:「我理解了為什麼我一直都不太喜歡小孩,我想我不喜歡的是童年時期那種無能為力的狀態,不喜歡的是必須無條件服從似是而非卻深植於心的規則,不喜歡的是小時候那個不敢高聲質問大人的自己。」對於沒有幸福童年的人來說,小時候的每一天都是場難熬的刑罰。《夏日悄悄話》的主角凱特(Cáit)就是這樣的女孩。
《夏日悄悄話》的英文名(The Quiet Girl)直譯為「安靜的女孩」。從頭到尾,主角凱特說的話可能還不如那只有出場幾幕的聒噪鄰居大嬸來得多。片中她幾乎沒有明顯的表情,但藉由她細微的肢體動作,能夠看出她內在狀態的轉變。這部片給人的感受如同主角一樣,屬於非常節制而壓抑的風格。不只主角,連她寄養的「養父母」也是寡言之人。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改由台灣人拍,台詞大概會多個三倍以上。然而也是因為如此低調抑制的處理方式,讓這部原本可能很濫情的電影,情感收放得恰到好處。
本片改編自愛爾蘭小說家克萊爾.吉根(Claire Keegan)的作品《寄養》(Foster),劇情很簡單。一九八零年代,九歲的女孩凱特,家庭貧困又食指浩繁。父親暴虐自私、母親自顧不暇、姊妹彼此仇視嫉恨。為了迎接家中的新生兒,父母將沒有存在感的她短暫寄養在遠親愛布琳(Eibhlín)與其夫希恩(Seán)家中。在短暫的夏日假期裡,凱特體會到從未擁有的家庭溫暖。但美好時光總是流逝得特別快,她必須告別愛布琳夫婦,回到自己的「家」。正是這麼簡單的架構,演員演技、影像調度、劇情節奏、配樂後製等各層面須有一定水準的表現,否則敗筆無處藏拙。這部片各方面均表現得可圈可點,令人難以想像這是導演柯姆.巴瑞德(Colm Bairéad)的長片處女作。更令人驚豔的是,這麼細緻優雅的作品居然出自一位男性導演之手,他也是此片的編劇呢。
插個題外話,近來某篇學測範文藉由感官提及父親的婚外情,本片則是用影像來闡述事件的絕佳示範。我猜測主角設定可能有高敏感特質,我們的視角不斷跟著主角的感官走。父親與女子的曖昧動作與對話,父親車上吵雜的廣播、香菸與菸盒的氣味、隨著行車不停奔跑的電線和光影變化等。都透過鏡頭的捕捉,讓我們跟主角一起體會到了。
本片最讓我感動的是愛布琳與希恩對凱特展示的父母之愛。愛布琳注意到凱特汙穢狼狽的外貌,垂手斂眉的戒慎神情,乃至於到前青春期,凱特依然有尿床的毛病。愛布琳沒有驚訝或厭惡,也不在凱特面前抱怨她父母的失職。而是帶著她清潔身體、梳理頭髮,逐漸教會她基本的生活自理與簡單的家事技能。希恩一開始對凱特有些冷漠,但隨著相處日久,他也帶著凱特一起到農場工作,訓練她跑步強身,教她閱讀書籍,說些老爸式的冷笑話,像老爸一樣偷塞給孩子點心。陳雪《少女的祈禱》提及她們姊弟三人被父母遺棄在鄉下,染上各種疾病,「逐漸剝去了身而為人的外表與尊嚴」。相反地,凱特則藉由愛布琳與希恩一件一件事的悉心照護,一步一步地恢復身而為人的尊嚴與體面。愛布琳與希恩所做的,就是傳統意義上母親與父親的天職。
然而溫暖的父母之愛背後,藏的是他們難以言喻的創傷。凱特藉由多嘴的鄰居大嬸之口,才得知愛布琳與希恩意外喪子的往事。這裡可以合理推測,愛布琳起初異乎尋常的熱情,或許是將凱特視為兒子的替身。難怪體貼入微的她,一開始竟讓凱特穿著夭折兒子的舊衣,經由希恩提醒,才帶凱特購買新的洋裝。當祕密被揭穿時,愛布琳傷心難過地關起房門,希恩領著凱特來到夜晚的海濱,告訴她他人未必善良,以及沉默是金兩個道理。這是凱特的生父不會為她做的,這位沒有血緣的「父親」卻做到了。
原本如此抑制的劇情,到了最後愛布琳與希恩將凱特送回「家」,準備告別時,一向內斂的凱特衝出家門,狂奔向她的「父親」,說出她在片中不曾講出口的兩聲「爸爸」。就是這麼簡單的收束,卻讓人揪心不已,後座力直到我看完片的隔天都還存在。就像巴西電影《中央車站》的結尾一樣,縱使傷懷,也是抱有希望的。或許凱特與她的「父母」沒有機會再見,或許凱特的前程依然晦暗,但我相信那個奇蹟的夏天,將會給予凱特力量,陪伴她走過每個艱難的時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