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二十年的回家之路— 《神人之家》

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家怎麼會變成這樣」,但《日常對話》是一種逼視,是一道又一道追索的問題,導演的態度相當積極主動;《神人之家》則是應母親「拍老人照」的要求而誕生的,影片一開始有些怯生生,猶抱琵琶半遮面,到後面導演才表現出比較多的意圖與情感。從前學伴侶家庭諮商的時候,親密關係中有個經典的模式叫做「女追男逃」,我認為這也顯現在不同性別導演的同樣主題作品上。不過,盧盈良導演能克服「逃跑」的慣性,不管他為了什麼原因,終歸是個好的開始,他也的確交出了一部優良的作品。
許多人說看這部片時會淚崩,但我的感覺是後勁很強,看片當下只有幾段情節有泛淚的情緒,然而事後卻不斷回想著電影中的劇情。裡面的人物、對話、行動,如果出身中南部鄉下漢人家庭之人,大概都有種不陌生的感覺。在家如同遊魂,存在感很低的老父親;總是絮絮叨叨、忙得像陀螺似的老母親。裡面的對話經常斷斷續續,你丟球過來,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不接讓它掉下去,可是我不是不知道你想說什麼,所以我還是會有個相應的動作。台灣漢人家庭裡,常常就是這種間接、內隱型的溝通模式。
裡面有幾個代表性的情節:賭徒父親想叫導演多給兩千塊紅包,反而被導演數落了一頓,此時母親也加入翻起陳年舊恨,眼看一場衝突即將爆發,母親卻突然轉了話題笑問父親想賭錢看出了什麼端倪嗎?同樣的,也有個鏡頭是身為長子的哥哥指責母親縱容父親,母親喃喃的說幾句無力辯解的話語,後來哥哥悻悻然離開現場,這樁問題又以不了了之作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處在鏡頭前,他們因而刻意收斂?還是這是母親應對父親嗜賭、哥哥應對母親無能而縱容的一種無奈妥協呢?
電影標題叫做「神人」,指的是紀錄片的主角——導演的哥哥。他因為特殊的通靈能力,自小開始就是替人消災解難的角色。然而他卻沒有受到神明的特別眷愛,做什麼就倒什麼。身邊有些同志朋友,很花痴於他身上那種中年父親的陽剛氣息,但我對他的感受是同情憐憫居多。他讓我想起終生勞碌的爸爸,還有某些男性親友,有位親人也像這樣,一行轉過又一行,使老父母憂慮掛念,最後在潦倒中早早病逝。哥哥應該很想有所作為,也想盡力做個好父親(或不要像他自己的父親),但不知是時乖運蹇,抑或是能力實在不足,總被現實環境所困,讓身邊的人擔憂失望。
有個片段是種植小番茄後受到豪雨襲擊,即將血本無歸之際,姪子酉鑫(很有趣的名字)要哥哥去問神明該怎麼辦,他只用幾句簡短的話打發姪子,最後男孩焦急地哭了起來,他就對兒子說哭不能解決問題。我對這部分感覺很複雜,一方面是再次經驗到了小時候對父母的失望:明明可以如何如何可是你們卻眼睜睜的束手就擒;以及情緒上那種不被支持,被推落墜地的挫敗感。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哥哥的不作為其實是,反正運途如此,索性也不要浪費力氣,下次再來就好了,一種悲觀中的樂觀?
母親是這部紀錄片誕生的契機,也是他們家庭動力改變的觸發點。片中的母親,跟《日常對話》中的T媽媽,還有我媽媽,她們的面孔我覺得好相似。在家大部分時間都是兩唇下撇,面罩寒霜,唯恐露出一點笑容就會被老天懲罰似的。我不知道台灣人家中的老母親,不分性格與特質,在家是否都這麼不快樂?片中少數看到母親發自內心的笑容,一者是拍老人照時導演也跟著拍了老父母的照片,母親一個勁地稱讚導演拍得比較美。另一者是片尾導演帶母親去看她一輩子沒看過的大海,母親釋然而歡快的神情。導演大概也是第一次跟母親這麼親近,他終於有機會好好當一回兒子了。
不知為何,每次在看類似題材的作品時,我心中總浮現〈桂花巷〉的歌詞:「風吹身軀桂花命/若來想起心就痛/恩怨如煙皆當散/禍福當作天註定/往事何必越頭看/ 把伊當作夢一般」。受傷的人、受傷的家庭,總是有種無奈中誕生的韌性。幸好,上天依舊讓導演有機會回頭走上回家的路。我還記得《日常對話》中的T媽媽,在那場驚心動魄的對話之後,輕快地買了導演愛吃的東西準備做菜給她吃。《神人之家》出片之後,聽說老母親總對左鄰右舍誇口導演帶她看海的孝順。就像哥哥對導演說的你不是只有一個人一樣,家雖是恨與傷害的來由,也是愛與成長的源頭。離開了二十幾年,他終於有勇氣去面對自己與家庭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4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是我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託朋友的優惠券之福,才得以免費看這部電影。看完這部片,我有種國片已然綠葉成蔭的感覺。我不必抱持著「支持國片」的心態進入戲院,它實實在在就是一部好電影,不只是一部好的台灣電影、好的原住民片而已。
剛看完《流麻溝十五號》,覺得各家影評都滿符合我個人的印象。這部的確是「火燒島政治受難者圖鑑」,而且以相當溫和的方式去表現他們。 先前看過一些爭議,但我很贊同朱宥勳的評論,電影預先用了淡化各方立場的方式,鼓勵大家思考以人的角度,去思考國家價值的問題。事實上也有些不得不,因為當時很多為理想而犧牲之人,
快速地翻過一遍《少女的祈禱》,原本以為會淚崩,但最後只有讀到某些片段的時候鼻子和心裡稍微酸刺了一下。或許是我已經有點年紀和歷練了,也可能是書中的情節大多已經出現在陳雪的小說和散文裡,我已經有熟悉感了。
剛讀完這本《你不能再死一次》,陳雪剛出版的新小說。個人覺得陳雪的書有種複沓迴旋又再前進的感覺,她的書幾乎沒有上下本風格差異很大的狀況,幾本之間有相似之處,可是新書又會再往前走一些。
作者舉了一個很趣味的例子。早年日本人的姓名大多只用漢字,因此有時候需要附上平假名幫助他人讀出正確的讀音。萬一在交換名片時,上面只寫漢字,就得問人:「請問您的名字怎麼念?」以免當眾出醜。這種奇特的現象,大概只會出現在日本這個國家了。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講述男性成長的故事,裡面幾乎沒有女性主要角色。弔詭的是,到了今日,很少男性會去閱讀與思考內在,如同這堂課,主要的聽眾還是女性。我想多數男性會接觸的,大概不外投資理財或把妹的資訊吧(現在可能還加上健身?)。
託朋友的優惠券之福,才得以免費看這部電影。看完這部片,我有種國片已然綠葉成蔭的感覺。我不必抱持著「支持國片」的心態進入戲院,它實實在在就是一部好電影,不只是一部好的台灣電影、好的原住民片而已。
剛看完《流麻溝十五號》,覺得各家影評都滿符合我個人的印象。這部的確是「火燒島政治受難者圖鑑」,而且以相當溫和的方式去表現他們。 先前看過一些爭議,但我很贊同朱宥勳的評論,電影預先用了淡化各方立場的方式,鼓勵大家思考以人的角度,去思考國家價值的問題。事實上也有些不得不,因為當時很多為理想而犧牲之人,
快速地翻過一遍《少女的祈禱》,原本以為會淚崩,但最後只有讀到某些片段的時候鼻子和心裡稍微酸刺了一下。或許是我已經有點年紀和歷練了,也可能是書中的情節大多已經出現在陳雪的小說和散文裡,我已經有熟悉感了。
剛讀完這本《你不能再死一次》,陳雪剛出版的新小說。個人覺得陳雪的書有種複沓迴旋又再前進的感覺,她的書幾乎沒有上下本風格差異很大的狀況,幾本之間有相似之處,可是新書又會再往前走一些。
作者舉了一個很趣味的例子。早年日本人的姓名大多只用漢字,因此有時候需要附上平假名幫助他人讀出正確的讀音。萬一在交換名片時,上面只寫漢字,就得問人:「請問您的名字怎麼念?」以免當眾出醜。這種奇特的現象,大概只會出現在日本這個國家了。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講述男性成長的故事,裡面幾乎沒有女性主要角色。弔詭的是,到了今日,很少男性會去閱讀與思考內在,如同這堂課,主要的聽眾還是女性。我想多數男性會接觸的,大概不外投資理財或把妹的資訊吧(現在可能還加上健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