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悄悄話》(The Quiet Girl)– 寂靜的存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時12歲童星Cailín Ciúin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

當時12歲童星Cailín Ciúin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

劇情描述主角-小女生凱特,在父母生了很多小孩的熱鬧家庭中像是多餘的人,並到了短暫「寄養」家庭度過暑假,她從陌生到與無子嗣夫妻感情日漸升溫,後來夫妻要幫她買新衣服的時候,凱特發現她們過去因為意外失去小孩(疑似溺水),同時遠房親戚還告知她過去一個多月都著死去的兒子衣服,但這不是鬼片,而是某種情感的慰藉、移情,或純粹的愛與包容。


電影在接近結尾時重新上演類似的意外,但水很淺,只因為沾濕了身體,因而感冒,暑假結束準備開學,凱特回到原生家庭,忍不住打噴嚏,反而又被唸了一頓,巧妙的劇本設計,雖說《夏日悄悄話》也是是枝裕和式(《小偷家族》、《嬰兒轉運站》)的那樣「非典型」家庭概念,同時主角轉變過程上乍看會以為只是在談「家庭的重要」這樣帶有教育意義,與青少年電影成長過程的療癒性。


但千萬不要以為《夏日悄悄話》只是描述成長的療癒片,除此之外,這部電影給出的深刻,有更接近生命本質的東西。精緻的影像,純粹與細緻的捕捉,令人想到比利時電影《親密》談著類似除了兒童成長之外,由小孩帶出事物的純粹狀態(註)。例如時常在電影中呈現小女主角凱特不愛講話如靜物般,和她的有關的「靜物拍攝」:有時捕捉她無意義碰觸外界的事物抽象感:如用手掌盛著雨水、與擦拭桌上的灰塵等等,提醒著外在事物那些不被注意的質地,與世界的關聯性。


女主角與寄養家庭的互動

女主角與寄養家庭的互動

電影夾雜少許英文的愛爾蘭語對話中的熟悉陌生感,一窺愛爾蘭田園生活,以一種人類存在的基本條件:畜牧與家事生活,並與台灣有所共感的家庭保守氣氛,也帶出的關於人的類似生活感,認命地每天做類似的事情,還有三姑六婆、閒話家常這樣舉世皆然。


雖說電影在故事上帶有明顯的價值判斷:原生家庭魯莽粗心對照寄養家庭帶有包容、愛心,與共同面對過去傷痛。相較《親密》把那個善惡的分界稀釋到最低的純粹,《夏日悄悄話》的細緻是在於女主角凱特木訥與安靜的表現,並經由戲劇的暗示與默契稍稍解放,同時在結構上布置出安靜與喧囂的對比,農村喜歡談論八卦,相較女孩與寄養家庭不會多說什麼,只會呈現現實。對比著女孩片尾回到原生家庭,原本電影持續安靜的氣氛又回到一開始的騷動。

把家庭對我們的療癒與關愛視為正向的功能之外,放眼非田園的當代生活卻像是暗示著那位「安靜的女孩」不被理解的孤僻與寂靜的存有。或許早就預言了人類喧囂的政治性(試想在學校或公司不愛講話被視為奇怪的人;試想周遭出現一個像韓國瑜的人物講話總能輕易吸引大家目光),而《夏日悄悄話》以某種不能夠(完全)被理解,(某種程度上)必定孤獨寂靜的存有。或在否定政治性的途中探詢著關於人(個體)純粹的自由,那必定是電影中女孩奔跑的畫面,或者人藉由勞動,忘我般自由的勞煩存在者,在當下的解放身體,又如同《開展在即》片尾鴿子的飛翔。



(註)關於《親密》詳見筆者舊文
https://vocus.cc/article/654077fcfd897800010dd80d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描寫俄勒岡藝術與手工藝學院的校園氣息,與取材知名藝術家Cynthia Lahti在其校園周邊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上部作品同樣選擇底片進行室內自然光的粗粒子捕抓藝術家工作室的吉光片羽,一種帶有質樸、平淡紀錄片意味的生活感敘事。
那種鬼片中往往最恐怖的是起源對於神秘傳說的想像,雖說不能完全抹煞美術組的用心,但《粽邪3》很明顯喜歡用特效與聲音來嚇人,掩蓋導演對於氣氛掌握的沒有信心,純粹用很恐怖、血肉模糊的獵奇感來宣稱說「看吧,我很恐怖」這類說起來還有點好笑的方式,實在過明顯。
在已知的歷史事件-歐塞奇印第安人謀殺案改編,從維基百科可以得知事件資訊上幾乎與電影如出一轍,而所謂的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作者電影觀點:保持著對原住民的關懷,與卻也沒有太過著墨原民文化傳統,以如此有點政治性議題來說已算是有些淡化。
《老狐狸》也想必指涉著導演度過中年回望人生游移在功利主義與同理心天平的道德準則,如此電影意志等於作者意志,同時又帶某種教育性:作為長輩,要教給小孩怎樣的人生?
如果只是故事的不同,《世界末日又怎樣》又還有什麼可以說嘴之處,除了幾乎對於電影精緻形式的放棄,體現當代短影音的隨機、隨便感對照共產時期的女性計程司機電影的挪用更顯蒼白無力,女性視角的陰柔被如此自大狂妄的庶民感,展示著無所謂的厭世幾乎蹂躪殆盡…。
世界末日般劇情的獵奇感交織在重新感受人如何活著的「教育」著銀幕外身為運用電力觀看電影的觀眾。以家庭互助為基本單位,面臨著「食物保存」或「交通運輸」。除此之外《生存家族》還透露更多相關求生技能。
描寫俄勒岡藝術與手工藝學院的校園氣息,與取材知名藝術家Cynthia Lahti在其校園周邊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上部作品同樣選擇底片進行室內自然光的粗粒子捕抓藝術家工作室的吉光片羽,一種帶有質樸、平淡紀錄片意味的生活感敘事。
那種鬼片中往往最恐怖的是起源對於神秘傳說的想像,雖說不能完全抹煞美術組的用心,但《粽邪3》很明顯喜歡用特效與聲音來嚇人,掩蓋導演對於氣氛掌握的沒有信心,純粹用很恐怖、血肉模糊的獵奇感來宣稱說「看吧,我很恐怖」這類說起來還有點好笑的方式,實在過明顯。
在已知的歷史事件-歐塞奇印第安人謀殺案改編,從維基百科可以得知事件資訊上幾乎與電影如出一轍,而所謂的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作者電影觀點:保持著對原住民的關懷,與卻也沒有太過著墨原民文化傳統,以如此有點政治性議題來說已算是有些淡化。
《老狐狸》也想必指涉著導演度過中年回望人生游移在功利主義與同理心天平的道德準則,如此電影意志等於作者意志,同時又帶某種教育性:作為長輩,要教給小孩怎樣的人生?
如果只是故事的不同,《世界末日又怎樣》又還有什麼可以說嘴之處,除了幾乎對於電影精緻形式的放棄,體現當代短影音的隨機、隨便感對照共產時期的女性計程司機電影的挪用更顯蒼白無力,女性視角的陰柔被如此自大狂妄的庶民感,展示著無所謂的厭世幾乎蹂躪殆盡…。
世界末日般劇情的獵奇感交織在重新感受人如何活著的「教育」著銀幕外身為運用電力觀看電影的觀眾。以家庭互助為基本單位,面臨著「食物保存」或「交通運輸」。除此之外《生存家族》還透露更多相關求生技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八月的意大利旅行經歷,描述了從比薩到羅馬的火車之旅、當地的炎熱天氣及獨特文化。作者回憶了在羅馬的觀光活動,包括遊覽許願水池和其它名勝古蹟,並提及自己與友人的成長與變遷,描繪了時間流逝所帶來的感慨和珍貴回憶。
Thumbnail
位於北海道餘市町的大橋櫻桃園每年七月至八月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採摘櫻桃。雖然文章的作者錯過了採摘時間,但仍然沉浸在這片櫻桃園的美景與美味中。園主細心介紹不同品種的櫻桃,讓遊人充分感受到土地的熱情與深厚情感。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情侶,這裡都提供獨特的旅遊體驗與美好的回憶,讓短暫的夏季更加難忘。
Thumbnail
六月的幾場瘋狂大雨過後,這個七月的太陽似乎來得特別熱情 當這樣的熱切與身體接觸時,會讓全身淌著濡濕衣褲的汗水、會讓雙眼頂著睜不開的強光、會讓皮膚晾著再多那麼幾秒就能被烤焦的不安。我真的是很不耐熱,好幾次,在汗水如流水般不斷地從毛孔滑出時,幾度懷疑自己已化成一灘鹹水,光是見到夏日的晴空萬里就直接中暑
Thumbnail
暑假倒數2週,我來到圖書館找材料,我刻意的找到童書區,會這麼做,是因為那群孩子們讓我印象深刻-包含我和他們相處的時光,還有我的國小生活。直到我離開了,我依然會夢到我上班時的事物。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Thumbnail
  在那個僻遠寧靜的小鎮上,生活著一個名叫小雨的寂寞女孩。小鎮的街道總是冷冷清清,小雨的身影在其間顯得格外單薄。她自幼便失去了父親那堅實的依靠,而母親也在她稚嫩之時離她而去,只留下她在這世間孤獨地徘徊。親戚與鄰里的善意幫扶,也無法填補她內心深處的那片孤獨空洞。每日,小雨如同幽靈般,在小鎮寂靜的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精緻的影像,純粹與細緻的捕捉,令人想到比利時電影《親密》談著類似除了兒童成長之外,由小孩帶出事物的純粹狀態。時常在電影中呈現小女主角凱特不愛講話如靜物般,和她的有關的「靜物拍攝」:有時捕捉她無意義碰觸外界的事物抽象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八月的意大利旅行經歷,描述了從比薩到羅馬的火車之旅、當地的炎熱天氣及獨特文化。作者回憶了在羅馬的觀光活動,包括遊覽許願水池和其它名勝古蹟,並提及自己與友人的成長與變遷,描繪了時間流逝所帶來的感慨和珍貴回憶。
Thumbnail
位於北海道餘市町的大橋櫻桃園每年七月至八月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採摘櫻桃。雖然文章的作者錯過了採摘時間,但仍然沉浸在這片櫻桃園的美景與美味中。園主細心介紹不同品種的櫻桃,讓遊人充分感受到土地的熱情與深厚情感。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情侶,這裡都提供獨特的旅遊體驗與美好的回憶,讓短暫的夏季更加難忘。
Thumbnail
六月的幾場瘋狂大雨過後,這個七月的太陽似乎來得特別熱情 當這樣的熱切與身體接觸時,會讓全身淌著濡濕衣褲的汗水、會讓雙眼頂著睜不開的強光、會讓皮膚晾著再多那麼幾秒就能被烤焦的不安。我真的是很不耐熱,好幾次,在汗水如流水般不斷地從毛孔滑出時,幾度懷疑自己已化成一灘鹹水,光是見到夏日的晴空萬里就直接中暑
Thumbnail
暑假倒數2週,我來到圖書館找材料,我刻意的找到童書區,會這麼做,是因為那群孩子們讓我印象深刻-包含我和他們相處的時光,還有我的國小生活。直到我離開了,我依然會夢到我上班時的事物。
Thumbnail
一個小女孩在暴戾乖張家庭下生活,漸漸失去語言表達機會與能力,繼而關閉感覺而變得麻木。幫助他們的解方是什麼呢? 故事最後,女孩化文字為利剪,懷裡布娃娃被縫上的嘴剪開,圖像上那些一直受困於枝枒樹杈中的鳥兒,也展翅飛遠。    素未謀面的後巷鄰居近來家中多了個小嬰兒,不時傳來孩子哭聲,但接著卻是大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非關性愛》細膩得太震撼,那些對話、表情和呼吸都鮮活得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自己的記憶漩渦。那是青春最燦爛卻也同時潰爛的時刻,電影竟然精準捕捉了在慾望萌芽和身體探索間失足的剎那,赤裸裸帶到觀眾眼前。
Thumbnail
  在那個僻遠寧靜的小鎮上,生活著一個名叫小雨的寂寞女孩。小鎮的街道總是冷冷清清,小雨的身影在其間顯得格外單薄。她自幼便失去了父親那堅實的依靠,而母親也在她稚嫩之時離她而去,只留下她在這世間孤獨地徘徊。親戚與鄰里的善意幫扶,也無法填補她內心深處的那片孤獨空洞。每日,小雨如同幽靈般,在小鎮寂靜的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精緻的影像,純粹與細緻的捕捉,令人想到比利時電影《親密》談著類似除了兒童成長之外,由小孩帶出事物的純粹狀態。時常在電影中呈現小女主角凱特不愛講話如靜物般,和她的有關的「靜物拍攝」:有時捕捉她無意義碰觸外界的事物抽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