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呂秋遠律師在臉書及podcast等平台上很活躍,因為常在文章中為女性發聲、也很關注動物保護議題,而擁有廣大的女性粉絲,我就是那些偌大婆媽粉絲中的其中一位;我很喜歡他引人入勝的文字,於是拜讀了呂秋遠的首部長篇小說-《星光》
聽見下雨的聲音/後青春期的詩/
手寫的從前/以父之名/放肆/
入陣曲/瘋狂世界/將軍令/為愛而生/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說謊/
想自由/天真有邪
/神祕嘉賓/殘酷的月光
沒有壞人,只有不得已的人
書的背面這樣寫道,這是最吸引我、同時也讓我最不解的一句話,
法律不就是一翻兩瞪眼的事嗎?
有多少證據、就說多少話、定多少罪,為什麼做壞事還有不得已的?
懷著疑慮,我緩緩地翻開書、仔仔細細地閱讀,
看來這世界、我是想淺了……
取材自真實新聞,更貼近社會現實面
故事取材於真實案例,在日本北海道的南幌町,發生一起未滿18歲的女孩殺害自己母親與祖母的案件,但當地居民竟然連署希望能夠對女孩輕判。
故事從女高中生(林翊晴)的母親與外婆雙雙被人殺害慘死開始說起;一連串尖叫聲劃破寂靜濕冷的冬夜,林翊晴半身赤裸奪門而出,被目擊證人救下後,卻說出:「死亡才是結果……」;而經調查、所有的線索都指向母親的男友(黃擇遠)涉嫌重大,林翊晴的好友、導師及目擊證人也都紛紛挺身而出,甚至在學校連署、登上媒體支持林翊晴是無辜的。
林翊晴的筆錄裡稱、案發當晚黃擇遠是因為意圖性侵她不成才起殺心的,而在案發現場有發現一把刀,刀上留有林翊晴和黃擇遠的指紋,物證、人證、甚至犯案動機確實都相當充分,檢察官急躁得想盡快了結這樁令社會矚目的命案,媒體也是一面倒地支持林翊晴,可整起案件卻充斥著一股微妙的不安感……。
本書圍繞著這起命案,林翊晴就是事件核心人物,出身單親、與母親及外婆同住,是母親被性侵後所生下的孩子,所以母親及外婆對她視如敝屣,平時除了包辦家中的一切家務外,還被當成狗養、只能睡在陽台,承受不人道的待遇。
故事中對每個人物角色也都留有篇幅加以著墨:
潘志明警官,因為一次的執法過當需付出慘重的賠償,連帶工作無法升遷、婚姻與親子關係也岌岌可危,追擊命案真相的同時還得應付叛逆、求關注的女兒;撇除掉目擊證人,潘警官是第一個接觸林翊晴、也是最早對事件存有疑慮的人。
夏青律師,因為父親的控制使得父女關係不融洽、因而搬出來自住,在故事中她的人設算是較溫暖的,可能因為自身家庭背景的關係,雖然對林翊晴仍抱有一絲懷疑、但同時也相當同情及心疼她,除了接受當她的辯護律師、甚至主動收留她。
檢察官,因為在這起案件之後就有升官的機會,便為了自身權利地位,即便黃擇遠多次拚了命的否認,仍急躁得想盡早解決此案。
目擊證人(王建州),事發當時正巧在家門口抽菸,因聽到大聲關鐵門以及尖叫聲才向林翊晴家走去,並報警、進而救下她,僅此而已,但因事件引起社會輿論、媒體也爭相報導,王建州因此上了許多節目,為了增加通告、甚至加油添醋還自稱有目擊到兇嫌。
故事內容涉及性侵、單親、家暴、校園問題、嗜血的媒體等社會陰暗面,完全就是個灰暗的故事,透過不同章節、切換不同視角去說故事,讓讀者可以看到不同面向,更帶入角色與故事情節,也讓偵查過程中一來一往的攻防更增添幾分可看度。
現在看到的,其實都是過去的累積
林翊晴的一舉一動都表現的很沉穩,甚至超越該年齡應有的成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的對話,
潘警官問:「妳知道凶手是誰嗎?」 「是妳殺了他們嗎?」 「我會再來看妳的,不然法官也會直接傳喚妳。 希望到時候,妳是證人,不是被告。」
林翊晴答:「這當中的差別是什麼?」
這答案令我起雞皮疙瘩,試想一個女高中生在經歷一場浩劫後,面對警官的連續審問,竟然只是淡然地反問「被告與證人的差別是什麼」?
從這一刻,我也差不多猜出真正的兇手了……
經歷了一番偵查,故事的最後、才終於揭曉案件的始末。夏青偶然看到林翊晴的手機、發現了她從以前到現在的日記,才發現案件的真相,這一切其實都在林翊晴的掌握之中……也才知道為什麼林翊晴總是有著說不上來的神祕感。
林翊晴說:「天上的那些星星,可能早就已經毀滅了,只是因為星光傳到地球來,還需要一點時間,所以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星光。」
現在看來,我猜作者是想要破題、或是從上帝視角給一些提示?
「現在看到的,其實都是過去的累積。」林翊晴還說道,
我猜她是想告訴夏青,她沒有選擇了、只能做出這樣的事情;這起案件重頭到尾都是她的計畫,所以當初林翊晴獲救時說的「死亡才是結果……」其實就是預告終究要有人死去、她悲慘的生活才會結束,而黃擇遠就是她的救贖、只是黃澤遠不知道自己早已落入被林翊晴一手安排的圈套。
夏青也終於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林翊晴手上拿著一把刀……
就這樣結局戛然而止,殺個我措手不及,留下震撼的我、和無限的想像空間,以及再也得不到解答的疑問。
「無人自願為惡」以正義為刃,誰、粉飾邪惡?
司法體制究竟保護的是被害者還是殺人犯?
而當兇手同時也是被害人時,誰是真正的壞人呢?
活在科技爆炸的世代,案件往往容易引起媒體與網路輿論的關注,但真相是否已有失偏頗?一個悲劇發生的背後可能有許多無法探究的原因,但旁人往往很難去理解主角所遭遇過的種種,所以解決的選擇也不一定如同我們想像的,如果可以、誰會願意犯罪呢?會不會犯案就是當前唯一的選擇了呢?生存是人的天性,若真的別無選擇、只剩下這一步,想必當事人也是被逼到角落了吧!透過小說讓讀者可以反思自身的媒體識讀能力,以及對事件做出批判之前應該抱持著什麼態度,藉此讓更多人感受並理解人生的無常與脆弱。
作者曾在訪談中說過、這本小說想講的是「選擇」這件事,所以自始至終都沒有過多的批判或評語,這也讓劇情多了很多讀者思考及腦補的空間,所以即使早已知道真正的兇手,這樣的手法還是讓我捨不得放下書、還是一頁接著一頁想再看下去,適時切換敘事視角也讓劇情很有畫面感,就像走進一齣劇。
我們常聽到諺語總是勸人「選擇原諒的人、放下仇恨」,但仇恨是可以「累積」的,原諒可以「立即」嗎?我個人覺得,以「星光」為題是象徵仇恨是可以「累積」的,但星光又有著燦爛、浪漫的意象,作為一本沉重小說的題目,不免感到有些心酸與諷刺。
這是本發人省思、後座力很強的小說,沒有複雜驚悚的推理情節,不需要抽絲剝繭去思考故事發展脈絡,而是清晰地將社會的角落及人性的黑暗面道出,看似平淡沒有過多的高潮迭起,但觀後卻帶來愛莫能助的失落及被現實衝擊的震撼。
📌
書名:【星光】
🎈
作者:呂秋遠
🔺
「寫小說是一件有趣的事,希望我可以有這樣的能力持續下去,透過小說,讓這個世界可以有些微的改變。」--呂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