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沒有人有資格要誰放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上個月月底,我的母親驟然離世;接到親戚的訊息通知後,我和太太趕回母親的住所⋯⋯而我與母親的上一次見面,是二〇二〇年的五月,其中相距近二十一個月。
回到母親的住所後,在牧師的帶領下,與父親、姐姐、姐夫和小阿姨,一起唱安慰的詩歌、禱告;隨後,法醫和葬儀社也抵達家中,準備開立死亡證明和將遺體運送至殯儀館。
這時,因為遍尋不著母親的身份證,大家的步調緩了下來⋯⋯然後,就在姐姐進入母親的房間找尋證件時,姐夫朝著我和太太的方向靠了過來。
「妳知道,妳的母親非常想念妳嗎?」姐夫帶著責備的語氣,低語道。
「⋯⋯ ⋯⋯」關於母親的想念,我有很多話想說,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時機點;於是,我側臉別開姐夫的視線。
「妳要勸勸她啊!」姐夫繼續說,只是對象轉為我的太太。
「⋯⋯ ⋯⋯」太太想專注於協助處理當前的事務,便也沈默不語。
「妳看著我!」沒有得到回應的姐夫,音量開始微微上揚。
「你知道,小時候的她,遭遇過什麼事情嗎?」太太輕聲地問。
誰小時候沒有受過傷啊?」姐夫不以為然地反駁。
此時,從房間裡出來的姐姐,打斷了姐夫想要繼續說下去的節奏;只是,沒有打斷我對這個提問的思索。

是啊!誰小時候沒有受過傷?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0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內在小孩轉大人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儀式結束後的隔天,我的內心突然湧現一股對母親的感謝。 感謝她,在我完結了與她之間的課題之後,才離開。而不是在逃避課題/還在面對課題的過程中,離開;因為在過程中的我,應該會責怪自己不夠盡力,會有懊悔、執著⋯⋯。
請求協助,是人的自然。 但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讓人對於「請幫忙」有了創傷性的情緒感受,於是會無法信任他人、無法不卑不亢地發出協助的訊號,甚至養成了「凡事自己來」的行事作風,無法健康地與他人合作。
我的答案是:是的!是需要努力的! 聊 這份努力,不是努力於讓對方愛上自己,而是努力於讓自己回到「愛」的狀態。我們都曾因著人際互動而受過傷,而那些沒有好好修復、療癒的傷,會讓我們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去傷害別人。
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會需要溝通的時候,通常都是在爭論「行為/行動/方法」的不同,很少人知道~真正需要核對的是「想法/心意」。所以當我在引導學員(們)沿著「行為—想法—自我認知」的路徑,更深一層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心意」時,很容易會發現~自己和對方其實根本不需要爭吵,因為彼此都是出於「愛」的。
三歲前,我曾經在中壢的大阿姨家、屏東的奶奶家各待過一段時間;三歲時,雖然是被母親帶回身邊,但就是要被送去上幼稚園小小班。那時的我,因為要去幼稚園,哭了整整一個禮拜,甚至讓母親一度萌生辭職、在家帶小孩的念頭。 可想而知,分離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超過可以承受的範圍。
上週,高嘉瑜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新聞,引起軒然大波;接下來好幾天,出現許多「切勿檢討受害者」、「辨識潛在加害者」、「暴力零容忍」⋯⋯等等的聲援文章,更有人寫下自己親身的被害者經驗。 我也不禁思考,是否來談談:我的親密關係暴力經驗。畢竟,我是加害人,不是被害人。
在儀式結束後的隔天,我的內心突然湧現一股對母親的感謝。 感謝她,在我完結了與她之間的課題之後,才離開。而不是在逃避課題/還在面對課題的過程中,離開;因為在過程中的我,應該會責怪自己不夠盡力,會有懊悔、執著⋯⋯。
請求協助,是人的自然。 但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讓人對於「請幫忙」有了創傷性的情緒感受,於是會無法信任他人、無法不卑不亢地發出協助的訊號,甚至養成了「凡事自己來」的行事作風,無法健康地與他人合作。
我的答案是:是的!是需要努力的! 聊 這份努力,不是努力於讓對方愛上自己,而是努力於讓自己回到「愛」的狀態。我們都曾因著人際互動而受過傷,而那些沒有好好修復、療癒的傷,會讓我們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去傷害別人。
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會需要溝通的時候,通常都是在爭論「行為/行動/方法」的不同,很少人知道~真正需要核對的是「想法/心意」。所以當我在引導學員(們)沿著「行為—想法—自我認知」的路徑,更深一層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心意」時,很容易會發現~自己和對方其實根本不需要爭吵,因為彼此都是出於「愛」的。
三歲前,我曾經在中壢的大阿姨家、屏東的奶奶家各待過一段時間;三歲時,雖然是被母親帶回身邊,但就是要被送去上幼稚園小小班。那時的我,因為要去幼稚園,哭了整整一個禮拜,甚至讓母親一度萌生辭職、在家帶小孩的念頭。 可想而知,分離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超過可以承受的範圍。
上週,高嘉瑜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新聞,引起軒然大波;接下來好幾天,出現許多「切勿檢討受害者」、「辨識潛在加害者」、「暴力零容忍」⋯⋯等等的聲援文章,更有人寫下自己親身的被害者經驗。 我也不禁思考,是否來談談:我的親密關係暴力經驗。畢竟,我是加害人,不是被害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不認識所有人, 我無法確認這個提問的答案。 但如果有一個人跟我說,「我從沒受過心理創傷!」 其實我是會感到有點驚訝和懷疑的。
Thumbnail
朋友介紹了Netflix 上的Will and Harper,看完了之後,一邊是感動、一邊是著急擔心。雖然我不是trans,但Harper對自已生命的價值、角色的瞭解,給我很大的啟發。下面我講的的事,在影片裡沒有出現,是我想寫信給Harper謝謝她拍這部片、inspire了我的時候,發現的一個資料。
Thumbnail
書名《異鄉人》就代表著整本小說想要帶給我們的核心想法 一種孤獨、冷漠、與這個世界抽離的感覺,彷彿這個世界本就容不下主角的存在。 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我們「應該」做什麼?單純不傷害人的冷漠與抽離,就可以作為十惡不赦的罪證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今天跟一個朋友吃飯,談論著情緒勒索的一事, 她說著想跟父親一起過生日,但不願與會情緒勒索的母親一起, 沒想到父親說:「如果不一起那就不要吃了。」 這一二年來,偶爾的相遇,會聽到她提起父母的狀況, 講述她母親對於父親的權控,講述父親對她抱怨母親的行為, 換門鎖、砸車、一天24小時的緊密相
Thumbnail
我知道所有被視為斬釘截鐵的,必定得略去千瘡百孔的襯裡,我也相信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 讀田威寧的《彼岸》 從未想過和缺席生命中三十多年的母親再見面:「明明早就結束了,卻缺乏真正的句號。」 我想起平路《坦露的心》,同樣在某一刻突然發現了瘡疤底下的秘密,像
Thumbnail
媽咪想帶你回家,一起過母親節,卻被拒絕。所以是我要一起回去,你堅持不讓我回來的喔!那我只好提抗告了,因為我們根本還沒有離婚,你以前本來就很少跟孩子單獨相處,都是我們全家一起相處,為什麼你現在突然只要單獨帶孩子呢?令人十分懷疑你想要偷偷,帶他去打疫苗試試看是否還有副作用
Thumbnail
歡迎各位來到Life Architect.我是Isaac Yu.今天和大家談談解讀人類圖時,很多人常有的誤區:就是一拿到自己的人類圖,就立刻找有關自己人類圖管道,閘門,能量類型等等的標準答案往自己身上套,以求更了解自己或他人.但問題是,有些人類圖所顯示的,其實當事人自己早就知道了,還要知道多一次
Thumbnail
我不認識所有人, 我無法確認這個提問的答案。 但如果有一個人跟我說,「我從沒受過心理創傷!」 其實我是會感到有點驚訝和懷疑的。
Thumbnail
朋友介紹了Netflix 上的Will and Harper,看完了之後,一邊是感動、一邊是著急擔心。雖然我不是trans,但Harper對自已生命的價值、角色的瞭解,給我很大的啟發。下面我講的的事,在影片裡沒有出現,是我想寫信給Harper謝謝她拍這部片、inspire了我的時候,發現的一個資料。
Thumbnail
書名《異鄉人》就代表著整本小說想要帶給我們的核心想法 一種孤獨、冷漠、與這個世界抽離的感覺,彷彿這個世界本就容不下主角的存在。 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我們「應該」做什麼?單純不傷害人的冷漠與抽離,就可以作為十惡不赦的罪證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今天跟一個朋友吃飯,談論著情緒勒索的一事, 她說著想跟父親一起過生日,但不願與會情緒勒索的母親一起, 沒想到父親說:「如果不一起那就不要吃了。」 這一二年來,偶爾的相遇,會聽到她提起父母的狀況, 講述她母親對於父親的權控,講述父親對她抱怨母親的行為, 換門鎖、砸車、一天24小時的緊密相
Thumbnail
我知道所有被視為斬釘截鐵的,必定得略去千瘡百孔的襯裡,我也相信最暖的擁抱與最利的刀鋒都來自家庭,而人最難面對的永遠是自己。 讀田威寧的《彼岸》 從未想過和缺席生命中三十多年的母親再見面:「明明早就結束了,卻缺乏真正的句號。」 我想起平路《坦露的心》,同樣在某一刻突然發現了瘡疤底下的秘密,像
Thumbnail
媽咪想帶你回家,一起過母親節,卻被拒絕。所以是我要一起回去,你堅持不讓我回來的喔!那我只好提抗告了,因為我們根本還沒有離婚,你以前本來就很少跟孩子單獨相處,都是我們全家一起相處,為什麼你現在突然只要單獨帶孩子呢?令人十分懷疑你想要偷偷,帶他去打疫苗試試看是否還有副作用
Thumbnail
歡迎各位來到Life Architect.我是Isaac Yu.今天和大家談談解讀人類圖時,很多人常有的誤區:就是一拿到自己的人類圖,就立刻找有關自己人類圖管道,閘門,能量類型等等的標準答案往自己身上套,以求更了解自己或他人.但問題是,有些人類圖所顯示的,其實當事人自己早就知道了,還要知道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