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不斷自我加強的"脆弱性"?

金融體系不斷自我加強的"脆弱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以下整理前些時候看的三支影片,覺得有共通點、可相互呼應之處。或許沒那麼"即時",但銀行體系的問題未解,美國債務上限問題未解(即便兩黨協商完成,陳年痼疾其實還在...),背景音樂依舊。

美聯儲的幌子,美其名為保護你?

Stansberry Research也是我看了快兩年的財經頻道(但最近發現我愛看的主持人Daniela Cambone跳槽到另一頻道去了),裡面請的訪談人都是具行業專業背景、見解質量有水平以上,也不乏有名氣、大家比較熟知的如:Robert Kiyosaki、Kevin O’Leary(←這位我則是不再看了,在他於FTX事件後的說詞態度)

這次推薦的影片,訪談人觀點犀利,我很喜歡!語速很快、但核心邏輯清晰:

法幣遊戲是不可持續的。 這種債務遊戲是不可持續的...
你不能用更多的債務來解決債務問題。
The fiat game is not sustainable.
This debt game is not sustainable...
You can’t keep solving the debt problem with more debt.

聽的當下沒寫筆記,所以只能分享印象最深的一段,約在影片30~33分鐘之處:當銀行系統因每次危機,而變得愈來愈集中控制(儲戶不再信賴小銀行、甚至銀行間互信也喪失,只能仰賴FED時),此時由一個「完全中央集權」的銀行,來控制其他的分支,「這很蘇聯(Soviet Russia),這不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

*再重複一次:銀行最核心問題/爭議即「上檔獲利私有化、下檔損失社會化」賺的是歸我的,虧的是全民的;銀行不能倒,政府(繳稅的全民)埋單!

*關於資本主義的定義,請見我所信服的《資本的世界史》資本主義,不是印鈔主義!

銀行大吃小,從90年代起逐步集中化的銀行業

第二則是我介紹過多次的Gold/Silver頻道的Mike Maloney,影片蠻短的,只有13分鐘,推薦大家自行觀看:

延續前面很"蘇聯(共產)式"的銀行中央集權化觀點,此則影片也談到每當發生銀行危機時,變成銀行大吃小,但損失卻是由全民來埋單。大銀行的CEO會出來喊話:金融體系很健全...(笑)。影片後半段有張呈現從90年代開始,銀行業合併的經過:

U.S.銀行業合併史

U.S.銀行業合併史

根據Fed的資料,在1921年時美國曾有整體約3萬家銀行,經過咆嘯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大蕭條時期之後,約莫在二戰前整併成為1萬4千多家。Mike接著呈現屬聯儲體系銀行(Nonmember Banks),在1921年時聯儲體系銀行約2萬家,相較於1萬家聯儲會員銀行,而之後非聯儲銀行從2萬多家減至7千多家(*對照圖上時間軸是經歷大蕭條時期),顯示非聯儲體系受創較重。圖表再從1984起的1萬4千多家銀行,至今日的4千3百多家。
這就像聯準會的工作,是在幫助最大的銀行吞併所有的小銀行。

心得:原以為現今美國的銀行家數4千多家已經是超級多的,沒料到在1921年居然還是現在的七倍...但是當銀行業逐步變成寡占,這對消費者是件好事嗎?

大銀行的壞處,小銀行的好處

最後一支,就是近期也很喜歡看的在Liberty and Finance頻道的這位Alasdair Macleod英國老紳士:

同樣也是記錄印象最深的一段,大約第6~9分鐘:從主管機關的角度,自然傾向與JPMorgan大型商業銀行合作,去吸收、解決第一共和銀行的問題,局面會持續如此發展...

「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令人難過的是銀行貸款在區域層面上運行最佳(bank lending works best on a local level)。回到過去,大約5、60歲以上人的經歷,你要向小銀行、銀行經理親自見面,去融資、說服他們借錢給你,你要拿出商業計畫等等,你不是在為"消費"融資,你是在為"生產"融資。現在一切都不同了,你要借錢是去找電腦評估...我認為監管機構是把銀行業帶到完全錯誤的方向上。監管機構寧願與幾家大銀行打交道,也不願與過多的小銀行打交道。監管者他們不懂生意,他們不懂放貸業務,最終,他們透過自己的方式讓銀行愈變愈大,實際上破壞了銀行提供真正公眾服務的能力—也就是為經濟發展提供信貸創造。

看到這裡,想到了塔雷伯的《反脆弱》,所謂的央行,銀行中的銀行,其實一直在創造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
而真正強韌的金融體系,也應該不是只由幾家巨型銀行組成...

區塊鏈、去中心化,有機會為我們帶來甚麼金融新世界嗎?


人真的不能偷懶...隔了一段時間沒寫東西,整個人就充滿惰性...要再提起動力真的也是拖了好幾天。謝謝大家看到這,如果覺得內容還算有些許幫助,勞您點個愛心,支持支持~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若我的內容,能獲得你的共鳴,請不吝給予愛心及分享。


avatar-img
Joan Tsai ╴錢.央行.比特幣
24會員
79內容數
「錢」是什麼?在追尋財富自由的道路上,必須先找到「自由」! 這僅是個人心得筆記留存處,希望對和我一樣,在重塑世界認知的朋友,有些幫助、獲得些共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第二任期內,沒有必要與中國人進行預先談判,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第一階段協議規定的責任。當有人已經表明他們放棄了承諾時,為什麼還要費力去獲得更多,而沒有某種形式的擔保... 為了幫助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確定性和關稅的任何不利後果,政府可以使用可信的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來引導預期
「因為關稅是談判工具,總統在執行關稅政策時的反覆無常(mercurial),對於是否實行、何時實行、多大範圍的不確定性,透過製造恐懼和疑慮,都會增加談判的籌碼。 」 當你以為川總他在"跳進來、又跳出去"(你打我啊~)的時候...人家的幕僚可是已經寫明白了啊!
「信心是公共信用的基礎,只要有信心,紙幣就可以當硬幣。點石成金的秘密,就是把紙變黃金。」 以聯準會為首的現代央行,如何複製當年間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高明金融罪犯John Law的手法? 小羅斯福總統簽了項行政命令「國家化」美國人民的黃金,不是「沒收」喔,1933/5/1前所有人持金幣、金條和黃金憑證
在第二任期內,沒有必要與中國人進行預先談判,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第一階段協議規定的責任。當有人已經表明他們放棄了承諾時,為什麼還要費力去獲得更多,而沒有某種形式的擔保... 為了幫助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確定性和關稅的任何不利後果,政府可以使用可信的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來引導預期
「因為關稅是談判工具,總統在執行關稅政策時的反覆無常(mercurial),對於是否實行、何時實行、多大範圍的不確定性,透過製造恐懼和疑慮,都會增加談判的籌碼。 」 當你以為川總他在"跳進來、又跳出去"(你打我啊~)的時候...人家的幕僚可是已經寫明白了啊!
「信心是公共信用的基礎,只要有信心,紙幣就可以當硬幣。點石成金的秘密,就是把紙變黃金。」 以聯準會為首的現代央行,如何複製當年間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高明金融罪犯John Law的手法? 小羅斯福總統簽了項行政命令「國家化」美國人民的黃金,不是「沒收」喔,1933/5/1前所有人持金幣、金條和黃金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