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將會談談我作為一名有精神疾病的台灣留學生(後稱有病留學生),如何在美國念書的同時尋找自己有辦法負擔的心理健康資源,以及過程中跌跌撞撞的故事。感慨於出國前在網路上幾乎查不到相關資訊,自己也因為準備不足而吃盡苦頭,所以我寫下自己的經驗,希望可以激發更多人的經驗分享,幫助有病留學生們能順利完成學業。接下來我將會依時序,從出國前的準備談起,再到出國後如何尋找資源,以及準備不足時的補救辦法。然而,這僅僅是我的經驗,相信所有人的經驗都是不同的,適用於我的方法也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因此,希望在閱讀這篇的你能明白:以下的方法僅提供參考,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狀況進行調整。
出國前準備
相信出國前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被各式各樣的行政手續、打包行李跟雜事的辦理弄得暈頭轉向,我也不例外。作為有病留學生,這時一定會很想草草地多拿一點藥就了事,而我當時的確也這樣做了。雖然我原本有想過要不要申請英文診斷以及藥單等等,但礙於平常看的診所沒有開立英文診斷書的服務,加上這次出國一個學期就會回台,所以我跟診所醫師商量過後,決定就多拿一點藥。雖然台灣慢籤最多只能拿三個月,而且不能一次領,但拿機票給藥師看的的話,就能一次拿三個月的藥。一般一個學期大概四、五個月,這時不足的部分可以跟醫師商量,請他把劑量調高一點,好讓自己帶出國的藥量可以應付一個學期的量。這部分的話,會建議提前打電話跟診所說一聲,因為一般他們的藥物存量沒有這麼多,如果你一次拿這麼多藥會害他們被洗劫一空,我也因此被診所的藥師念了一頓。就算沒有要多拿藥,打算在當地拿藥的話,也建議先多拿一點,因為國外看醫生沒有台灣那麼方便,從你預約到真的拿到藥物會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就先靠自己在台灣帶來的藥物撐著。
事後在回想這一段我才發現自己準備的有多不足。首先,因為拿到出國的獎學金很開心,所以即使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況還沒有調整好,獎學金條款規定的時間一到,我還是執意出國了。再者,就算台灣的醫師跟你保證不會用到英文的診斷書跟藥單,在國外人生地不熟,很可能會有病情的變化,或是因為過量吞藥、遺失的狀況需要使用當地的醫療資源,這時候沒有相關的證明文件會讓當地的醫師很難下判斷。此外,要帶這麼多藥物出國,可能會遇到當地海關盤查的風險,這時候沒有相關的證明文件會十分尷尬。最後,要在國外拿藥還要考量到台灣核准的藥物不一定在美國有核准,因此若有服用相關的藥物,國外的醫師在他們的資料庫也查不到相關的資料,更無法知道能夠替換成什麼類似的藥物。這時候如果遇到這類藥物不足的狀況就很難處理。
因此,我會建議有病留學生若要出國,要在這方面早早開始準備。一但知道自己要出國了,首先可以努力的就是讓自己在用藥上穩定下來,到達不需要頻繁調藥的狀態,也把各式各樣的心理與行為議題整理到一定程度,減少自己在國外因為這些未解的議題而大崩潰的風險。我在出國之前雖然已達到不需要頻繁調藥的狀態,但我卻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我會習慣性地以過量吞藥的方式度過心理危機,使得自己對鎮靜類藥物的耐受性變高,需要的劑量也增加不少。那時候的我嚴格上來說其實還不具有可以獨立達到用藥穩定的能力,但因為這類的困擾不知道可以跟誰商量,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裝得蠻好的沒有被發現,所以就忽略了它,直到出國後才知道這件事的影響有多大。若能重來一次,我一定會在出國前積極地處理過量用藥的問題,不管是跟醫師商量,還是跟學校的心輔中心合作等等,都比什麼都沒做好。此外,如果有服用國外沒有核准的藥物的話,最好在國內時就和醫師討論能不能換成國外有核准的藥物,或是看能不能就不服用那些藥物,因為這部分會需要一點時間,建議提早開始處理。
終於到了出國前最後一次看診了,這時候即使醫師再三跟你保證不需要,還是要想辦法請他開個英文診斷書跟藥單給你,即使只是他用手寫蓋章的一張紙也好,這張紙不管是在你過海關或是在國外尋求醫療資源時都很關鍵。但如果沒能做到,我在後面會詳述補救的方法。另外,也要查好所去國家對藥物的相關規定,當時我僥倖地帶了大量藥品出國,認為只要放在診所的袋子中就沒有問題,雖然很幸運的沒被盤查,但若是遇到我一定不知道如何應對。
講了這麼多,簡單整理一下,以下是出國前要準備的項目:
- 調整自身狀態(穩定用藥、確保服用的藥物在國外也能取得)
- 拿到足量的藥物(要準備機票、提前打電話通知醫療機構)
- 準備英文診斷書、藥單等文件。
- 查國外攜入藥品的規定,確保自己有相關應對措施。
出國後(初期)
時間來到出國後,這時的你可能還沈浸在身處異地的新鮮感中,想趁學期開始前先到處去探險一下。我並不反對到處遊玩,但開學前這段時間同時也是你少數沒有課業壓力的時期,這時候若能查好相關資訊,之後有需要時會方便許多。首先要了解的是你所在的學校與地區有哪些心理健康相關資源(包含諮商、緊急求救電話等),以及要如何運用等等。以我所在的學校來說,學校同時有提供較短、不需要填寫資料的諮詢(20分鐘)、正式晤談(45分鐘,若有需要可以協助轉診)以及相關的團體等。通常正式晤談會隨著學期的進行越來越搶手,在預約上的手續也較複雜。我會建議先透過短時間的諮詢先了解這些資源該如何運用(像是什麼時間開始預約比較容易預約上等等),再透過正式晤談詢問更細節的問題,例如如何用學校資料庫查詢有合作的醫療院所等等,或是了解學校系統的轉診程序,這樣有需要時才不會手足無措。此外,由於國外不同於台灣的健保,這時也可以先查詢自己的保險有跟哪些院所合作(通常學校的系統會有篩選器可以協助查詢)。若確定有在國外拿藥看診的需求,也建議在這時候盡快開始準備。如果不知道怎麼開始,也可以問學校中臺灣學生會的幹部,相信他們會很樂意回答你的。
有些學校會有自己幫學生轉給校外機構的機制,但當時我因為交換生的身份,保的並不是學校得保險,而是校外單位的保險,所以作為正式生的臺灣學生會幹部幫不太上忙。因此當時光是找到可以使用的機構就花了不少時間。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可能的單位之後,接下來就是一一打電話去詢問。當時這部分讓我非常挫折,因為這些電話要不是沒人接,就是轉到其他單位,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有通的電話,才和電話那端的行政人員約了相談填資料的時間並且得到聯絡對方的電郵地址。
如果你以為到這裡就一切順利,那就錯了。我在相談之前遇到該位行政人員告知,該單位的醫師都已經不再收新患者了,請我到別的單位去。因為前面種種麻煩的手續,我決定再試一把,寫信說明自己的狀況,並請對方幫我詢問有沒有醫師願意開特例。後來很幸運地遇到願意開特例的醫師,才約上第一次看診的時間。這時候約到的時間往往是幾個禮拜後,所以才會建議要提早開始進行。
出國後(看診)
終於等到第一次看診了,從我跟學校諮詢相關資訊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個多月。第一次看診通常有很多問題需要問,所以會花費比較長的時間(這點跟台灣也是一樣的)。我原本以為只要跟醫師簡短說明,請他開個藥就會結束,但實際上遇到的情形複雜得多。基本上這裡的醫師還是會把你當成新病患從頭看起,但若有診斷書跟藥單可以幫很多的忙,我因為沒有這些文件,最後只能尷尬地拿台灣帶去的藥品殼子給他看,好死不死我從台灣帶的都是學名藥,美國找不到相應名稱的藥品,雖然我提供了藥品對應的資訊,但對方還是希望謹慎一點,希望我可以和台灣的醫師聯絡,讓他提供更多的資訊。由於那時候課業壓力不小,再加上這個過程實在很麻煩,我在過程中不停的哭,很想要放棄,初診醫師只好不斷安慰我,跟我說 “We can make this out together.”。由於當時我在美國的手機也沒辦法打到台灣,再加上不知道診所會不會看到我寄的email。所以當時我請在台灣的精神科醫師友人(感謝友人)幫我寫信背書藥品的相關資訊,並針對美國沒有的藥品提供相關的替換建議。
就這樣勉強完成初診,但當時美國的醫師覺得我服用太多鎮靜劑(我在美國遇到的醫師都對鎮靜劑濫用十分敏感,不會輕易開立相關藥物,也不會讓你長期使用),他想藉由調高其他藥物的劑量,看能不能減少鎮靜劑的使用,所以後來大概每個禮拜會和他談一次並調整藥物,並不像我一開始想的那樣只要看一次拿個藥就能結束。
出國後(領藥)
在美國看醫生並不會直接拿到藥物,而是會拿到一張處方箋,你會需要拿著這份處方籤到藥局去領藥。通常第一次開藥的時候醫師會問你要把處方箋送到哪個藥局,因此建議先查好住家附近可領藥的藥局地址。處方箋送到之後通常不會馬上可以領藥,會需要一天左右的時間準備,如果剛好你的藥物他們沒有存貨,可能就要更久。這些資訊登入藥局的app就可以查到,如果發現某家藥局需要等很久,也可以轉到其他的分店或是其他藥局。另外要注意的是,即使有新的處方箋,還是要等到前面的處方箋結束前幾天才能領,因為太早領保險會不給付。不過若是很急也可以自費領取。當時因為有保險支付,讓我每次領藥都少付了幾十塊美金,累積起來也是不小的一筆金額。
講了這麼多,簡單整理出國後的注意事項如下:
- 了解學校及當地的心理健康資源及運用方式
- 查詢自身保險有合作的醫療院所
- 若有看診需求,盡快開始準備
- 若沒有藥單跟診斷書,需聯絡台灣的醫療人員協助
以上的過程十分繁瑣,加上擔心污名的問題,使我不敢跟當地剛認識的朋友商量這些事情,再加上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以及沈重的課業,使我在國外有一段時間都狀況很差,甚至一度懷疑像我這樣有病的人真的能順利在國外念書嗎?我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呢?因此才會想要藉由這篇文章幫助並陪伴其他的有病留學生,或是有出國規劃但受疾病所苦之人。出國念書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即使沒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也是,因此也不用太擔心自己是不是抗壓性很弱,或是太過懷疑自己,我相信能夠拿到出國念書入場券的大家都有一定的潛能,但也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這篇文章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讓自己求學的路途更順利。以上是我作為有病留學生的生存手冊上篇,下篇將會講到在國外住院的經驗,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