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讓我不禁開始思考起來。
大家有沒有試著學一門新的語言,結果講錯或者用詞不準時,周遭的人立馬衝出來教訓你的情況?這種場景是不是感覺有點眼熟呢?我肯定我不是唯一一個碰到這種事的人!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有趣現象。
我來到美國後,發現當地人對我的英文講得不夠流利或是有錯誤時,他們可沒有用指指點點或是責難的眼神看著我。相反地,他們都是給予我鼓勵和建議,像是說「你說得不錯!我能夠理解你的意思,但如果你想要更地道的表達,你可以試著這樣說……」這樣的互動讓我覺得超受鼓舞,也更有動力繼續學習下去。
但是在臺灣呢,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一個人說英文錯了,往往就會被同儕或老師批評一番,好像忽略了這個人可能正在努力學習語言的事實。而且不只是英文,在臺灣講其他語言時也容易被挑剔或與別人比較。這不僅是我的經驗,我還記得之前大牡羊告訴過我他學中文時的困境,每次講中文都被誤解或不理解,最後讓他感到超沮喪,甚至放棄學習。(當然,放棄學習理由可能有很多,但我相信當你努力學新語言,卻總是被批評,這肯定會是個很大的打擊)
這真的讓我想了很多,為什麼在臺灣,我們對於語言學習總是這麼嚴厲呢?我開始反思,也許這和我們的教育有關。在我求學的時候,學校或其他學習場合都是超注重考試成績,而忽略了語言的實際應用。這讓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只顧著書本知識,忘了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當我們真的需要用語言溝通時,常常因為缺乏實際經驗而出現錯誤,然後被批評。
反觀,依我過去跟我西方人在討論語言教育時,他們更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和溝通效果。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對我們努力學他們的語言時給予鼓勵和支持,並願意幫我們改進。
當然,以上僅僅是我的個人觀察和感受,可能不適用於每個人。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反思,試著改變對語言學習的態度,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和有效果。這樣不僅會提高我們的語言能力,也會讓我們的社會更加開放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