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小鎮輕旅行-新竹新埔老街

    到新竹逛老街通常想到的不外是內灣就是北埔,它們吸引遊客的是有像夜市一樣的各式美食及在地傳統的食物,這個現象對希望文化內涵能彰顯的人來說就有些失落,事實上知名的桃園大溪老街不負也是如此,大多數走在老街上的又有幾人會關注在牌樓雕塑的意涵,如果沒有導覽解說,這些傳統街屋只是網美照的背景而已。
    大溪蘭室
    大溪蘭室
    新埔老街它沒有長長的傳統街屋做為賣點,所以為創造新埔鎮亮點,當時鎮長林保祿(任期2014-2022)推動「三街六巷九宗祠」,藉藝文串連生活、歷史,吸引年輕人回鄉、外地遊客前來觀光。
    從台北走國一高架段下楊梅校前路交流道,左轉桃71縣道(後面變為竹71)然後接上新龍路便會到達9宗祠之一的吳濁流故居,該房舍始建於清道光20年(1840年),為傳統客家三合院建築有燕子尾與硬山式屋頂,2009年列入歷史建築。它是開放給一般民眾及遊客參觀,在故居內可以參觀到吳濁流先生的書法手稿、畢生對台灣文學的貢獻及傳統客家建築的特色。這裡也是新竹文學館或許是沒有人管理經營,文學館招牌覺得不是那麼適切。
    在進入故居小路口旁有一塊督憲光臨紀念碑石碑,是大正十四年(1925年), 當時新埔庄舉辦柑桔評鑑會,大茅埔出產的柑桔榮獲冠軍,而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親臨指導, 使當地人倍覺光榮,於是立石碑以為紀念。一旁的公車站牌站名則寫著「石牌」。「石牌」是當地地名,就是源自於這塊石碑。
    進入新埔市區主要街道中正路是三街之一,街道景象完全看不到傳統的街屋建築,即使成功街與和平街也是零星幾間(花奶奶米糕那一排)被存留,反而日式建築的宗祠客家文化導覽館要來的醒目,它原是有百年歷史新埔國小校長的宿舍。在導覽館上方有一座義勇廟,1787年林爽文之亂時,新埔居民組義民軍攻打大嵙崁(今大溪),以防止閩人南助林爽文,當初戰死者以牛車運回新埔,行經此地時因車困牛乏,即於此草草掩埋葬於今廟前。道光年間聚葬成一大塚名為義民爺墓,光緒二年改建為「集義亭」,民國63年重建為「義勇廟」,並將塚遷於廟後方。
    導覽館左側街道就是成功街。在新埔最興盛的民國四、五十年代時,夜生活就聚集在這條街上,從廢棄的新興戲院是可得到印證。現在的三街旅遊CP值如果沒有號稱「沒有圍牆的各宗祠」是乏善可陳的。2016年成立新埔宗祠博物館推廣協會,並向中央申請經費聘用導覽與專案經理,計畫在2019年底應該是補助經費中斷而告結束,因此目前在市區的七座只有范氏家廟能夠自由進入參觀(部分需預約),其餘就只能在圍牆外觀看了,缺乏導覽狀況下「三街六巷九宗祠」就無法再掀起風潮。
    新埔在興盛時期,客家人因地緣和血緣關係,組成了具有共同祭祀聯誼互保的「嘗會」,進而興建起各自宗祠家廟,因而形成三條主要街道上家廟林立的現象。從導覽館轉入成功街116巷的范氏家廟,始建於清咸豐8年(1858年),建築物的木雕與泥塑至今仍保存良好,屋頂正脊中央有個葫蘆飾物象徵吉祥的「厭勝物」,被視為可以擋災招財,是一座匠心獨具的建築。
    林氏家廟位於成功街136巷,始建於1913年是座一堂二橫規模的祠堂,外牆為斗子砌築造,極為精美;屋身高聳壯闊,燕尾弧度優美,為新竹縣宗祠之佳作。
    陳氏宗祠始建於清1868年,1895年日軍攻佔新埔火燒新埔街祠堂被毀,1898年重建,是台灣僅存的5所磚雕建築之一。中正路唯一一間祠堂,在其對街右前方有一棟和洋建築房舍是首任鎮長潘錦河的故居(目前整修中)。
    沿著中正路繼續往前走會來到廣和宮,主祀三山國王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始建於1860年,之後和陳氏宗祠一樣毀於大火,1902年重建完成。建築最大的特色是裝飾採取對場作,自大門上方的吊筒、鳳凰雀替,到通梁下的獅座,及正殿吊筒垂花,都各自展現出雕刻師當年競技的情況。
    離開廣和宮走往街尾的張氏家廟和附近的漫畫巷。張氏家廟1868年創建為二層樓、雙堂之建築格局,同樣毀於日軍大火,1907年重建改為一堂二橫規模;除了正身為燕尾之外,前垂脊與橫屋中央部分也作燕尾,線條優美。
    劉氏家廟1867年創建,是一座單進三開間的建築,正身部分為五開間,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其特色是「三多」:功名多、匾額多、燕尾多。家廟內正中掛有「本支百世」匾為台灣總兵劉明燈所題,旁近另有「文魁」、「恩元」、「明經」等牌匾;建築主脊兩側末端的雙層燕尾,與橫屋的屋脊與馬背(棟頭)形成一體。
    新埔潘屋為是一座一堂四橫規模的建築,正身與左右橫屋間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外橫屋又比內橫屋突出一開間,外橫屋間再增一道圍牆,使潘屋形成一座具有內外天井與外禾埕的宅院。傳說潘屋位於螃蟹穴位上,因此採左右較寬前後較短的格局配置,屋脊也沒有燕尾以符合螃蟹形貌。在潘屋前方有一螃蟹穴洗衫窟,就風水說法傳統上大宅院都會在屋前有一水塘(半月池),因此可見這水塘與潘屋是有密切的關連。
    朱氏家廟是和平街三座宗祠中與劉氏家廟、潘屋相比規模較小,建築裝飾造型較為簡單樸素,是客家民居的代表建築。
    要離開鎮上前來檢視一下「六巷」106年開始以公共藝術的概念,透過尋找巷弄的歷史與生活歷程故事作為創作主題,並藉由馬賽克與玻璃彩繪「六巷」
    大水巷(新埔中正路311 巷至416 巷,橫跨成功、中正路至和平街,這條早期為引水灌田的水道,水道之上僅以小水泥橋或橫鋪幾塊木板供人行走,水道裸露,故稱之為「大水巷」。
    花燈巷(位於成功街170巷) 新埔鎮早年以元宵燈會著名,地方將劉氏家廟穿越中正路、成功街到日本公園的小巷,鋪設地磚,並命名為花燈巷。
    漫畫巷(位於中正路593號) 向漫畫大師致敬打造新埔漫畫巷緬懷陳定國
    燕子巷(位於中正路472號) 附近整排房子一樓屋簷都有燕子築巢
    戰鬥巷(位於中正路281巷) 一八九五年日本接收台灣割地時,台灣民主國抗日義軍鎮守新埔街一段史蹟
    逃學巷(位於成功街202巷) 新星國小操場通往成功街文昌祠的巷弄,是曾經蹺課、逃學頑童的密道
    文昌祠
    這「六巷」(定義有數種這裡以遊客中心簡介為依據)對外地來的遊客如果沒有人導覽解說,是不會有共鳴與關注。
    離開新埔鎮將從街尾新埔警察分局進入義民路前往上枋寮劉氏雙堂屋,這是此行9宗祠最後一座。建築始於1781年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1919年加建左右三排橫屋,成為今日俗稱「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共計九十九間室,近年因為右外橫屋改建為二層鋼筋混凝土建築,而使平面呈二堂五橫形式。
    這些宗祠建築是很可觀的歷史文化資產,既然已獲得政府的協助修復,如果能夠被喜愛歷史文物的人士容易親近,會是更完美的。
    (文章資料參考維基百科與國家文化資產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