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三山國王被認為是客家人的信仰,在許多客庄都能見到三山國王廟,竹東惠昌宮就是這樣一座在地人的大廟;位於五指山上的灶君堂,是極為少見主祀灶君的廟宇;曾經存在的竹東神社與員崠山神社,見證了日本殖民文化的移入。雖然是客庄,竹東也擁有多元的歷史文化與族群,豐富了這個客家大鎮的內涵。
撰文‧攝影/張泓斌
竹東在地大廟──惠昌宮
在竹東最熱鬧的東寧路上,有一間不顯眼卻非常重要的三山國王廟,是竹東鎮民的信仰中心,也是最富歷史背景的廟宇。
嘉慶11年(1806)彭屋的彭乾和、彭乾順兄弟組成「金惠成」墾號,這是當時稱為樹杞林的竹東鬧區大規模開墾之始。早年近山地區有原住民出沒,其馘首習俗(即出草,原住民獵人頭的傳統)常造成墾民生命財產損失,為了「防番」,客家人往往請來山神三山國王護佑,以求開墾平安。嘉慶15年(1810),金惠成墾號業佃為求庇佑與拓墾順利,從廣東原鄉恭迎三山國王建廟,初稱「國王宮」。道光元年(1821)彭乾和聯合庄民捐地重建,使廟貌較具規模。
大正6年(1917)地方頭人再發起重建,利用當年水災拾獲的漂流木作為建材,於大正11年(1922)完工,並取「惠民昌茂」之義,改名為「惠昌宮」,信眾敬贈「惠澤覃敷」匾敬祝新廟完工。民國59年(1970)惠昌宮進行第4次重修改建,奠定了今日的規模與外觀,後續僅有小部分的加蓋及整修。
惠昌宮除了主祀三山國王外,也配祀三官大帝、義民爺等神祇,主要祭祀活動有三:農曆2月25日王爺公聖誕、農曆7月15日地官聖誕以及國曆10月10日的收冬平安戲。廟方會在王爺公聖誕舉辦閹雞比賽,秤重超過10斤的雞隻可於當天上桌供奉,上午9點進行請神儀式並開放信眾自由參拜,且於農曆2月25、26日連續做戲酬神2天。
農曆7月15日中元節是三官大帝中的地官聖誕,晚上舉行普度並請法師誦經,且於農曆7月15、16日連續做戲酬神2天。收冬平安戲在早期農業社會秋收後的農閒時間舉辦,不僅是農人們歡慶收成的時刻,也做戲酬神感謝上天眷顧,現代社會雖已非農業為主,仍保留了這樣的傳統,為方便辦理,故將與收冬期間相近的國慶日作為固定辦理日。
今日的惠昌宮雖然屢經修建已非原貌,建築本身不具特殊價值,然而廟中仍有幾處具歷史意義。曾兩度擔任淡水廳同知,在北台灣有許多建設的李慎彞據說是出身四川的客家人,道光7年(1827)來到惠昌宮,為表彰捐地建廟的彭乾和而題了「植良鋤莠」匾額,至今仍懸掛於正殿前梁,已有將近200年的歷史,可說是鎮宮之寶。另一特殊之處,在於鎮殿的三山國王與左右大將軍均為名家泥塑,與其他廟宇的神像有所不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奉祀義民爺神位的廟宇很多,但像惠昌宮一直保留「奉飯」習俗的已非常少,這是一種祭祀義民爺的方式,沿襲自義民軍出征時民眾挑飯菜作為後勤補給的行動。惠昌宮祭祀圈內12個里的信眾以鄰為單位,每天下午2~3點輪值至廟中奉飯,約每3個月輪值一次,這可說是極具價值的無形文化資產。
從灶下到廟宇──雲光寺灶君
廚房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空間,一家大小每天所吃的飯菜往往出自此處。在漢人的傳統生活中,「灶」是不可或缺的廚房設備,煮飯燒菜都得靠它,而客語的廚房稱為「灶下」,便知灶的重要性。
如此重要的生活設備,在相信萬物皆有靈的華人傳統觀念中,灶有灶神便是自然之事。一般人稱灶神為「灶君」,在道教傳統中全名為「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除了主掌廚房和飲食外,也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每年農曆12月24日前後人們會將灶君送回天庭,讓祂報告人間各家庭的善惡作為,春節過後的正月初4會再將灶君接回來。有些人會把灶君供奉於神桌上,與祖先或其他神明一起祭祀,但最常見的作法是直接在灶旁設立一個神龕專司祭拜。
今日在家中廚房已不容易見到灶君神龕了,卻能在堂皇大廟中見到祂。位於竹東、北埔、五峰三鄉鎮交界的五指山上,有一座「雲光寺灶君堂」,顧名思義是以灶君為主神的廟宇,台灣主祀灶君的寺廟極少,灶君堂歷史最為悠久。
灶君堂的開山堂主楊木生出生於寶山,從小與哥哥學習補鍋技能並以此維生,兄弟倆看上了五指山山腰的無主荒地,便在工作之餘來此開墾,並在簡易的工寮內供奉補鍋業的行業神灶君。傳說這裡常發生特異的景象,於是楊木生請了當地著名的地理師鍾清泉上山堪輿,發現此地為吉穴,建議設廟祭祀,就在明治40年(1907)灶君堂正式落成,灶君就這麼從廚房來到了名列台灣八景十二勝的五指山上。之後歷經多次修建,目前的廟體完工於民國100年(2011),規模恢宏。
因為主祀灶君,自建廟始就稱為灶君堂,但我們可以看到另有一「雲光寺」之稱,這是在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中,總督府進行「寺廟整理」,把漢人傳統信仰抹去,讓台灣人改祀日本神社或佛教廟宇以達到同化目的,灶君堂為了避免「被清理」的災禍,改名雲光寺偽裝成佛堂逃過一劫。灶君堂從廟名上遺留了一段歷史,證明了台灣在不同政權統治之下,交織成許多有趣或值得省思的故事。
灶君堂另陪祀倉頡聖帝、神農大帝、太陽星君、太陰星君、金母娘娘等道教神明,由於祀神眾多,一整年都有相關的祭祀活動,但以農曆8月初3的灶君聖誕最為盛大熱鬧。為了恭祝灶君生,廟方會進行3天的祭祀儀式,並且邀請全台信眾共襄盛舉,當地居民踴躍捐獻米篩目、仙草等傳統客家美食,招待所有來訪的遊客,熱鬧程度可說只有客家人也十分重視的義民祭才能相提並論。
廟內也供奉了灶君堂歷代堂主與開山堂主鍾清泉的牌位。
由於灶君堂位於環境清幽的五指山上,不僅有良好視野,來此參拜也能順道一爬標高1,062公尺的五指山,甚至挑戰五指連走,鍛鍊體能也來趟森林浴,山腳下更有名聞遐邇的北埔冷泉,還能到北埔老街走走,找個機會來參拜遊賞,保證不虛此行。
已成歷史的日本神域──竹東神社
神社,即為日本傳統信仰神道教的廟宇,明治維新後在政治考量下,不僅變成日本國教,更成為同化殖民地人民思想的武器。日治時期在台灣所建立的神社,在台日人的參拜需求反倒其次,主要是作為進行皇民化運動的措施,落成於昭和17年(1942)的竹東神社,就是「一街庄一神社」政策下的產物。
神社有社格的等級差異,最高等是不設社格的神宮,再來是中央認定的官社、地方性質的民社,最低則是公認存在但沒有等級的無格社。竹東神社屬於無格社,祭神為開拓三神──
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以及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對台灣有特殊意義的皇族,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28日,當時總督府會要求台灣人到神社參拜,也會要求每個家庭都供奉代表天皇祖先天照大神神符的「神宮大麻」。
那麼,竹東神社在哪裡呢?其實它跟台灣大多數的神社一樣,戰後日本人離開,讓神社失去存在的意義,紛紛被移作他用。民國35年(1946)成立的竹東高中,在民國40年(1951)遷移校地至原本竹東神社的位置並發展至今,因此神社已經成為學校的一部分,我們還能夠找出它曾經存在的證據。
從教室望向資源教學中心,階梯、駁崁都是
早年遺留,中心本身即是建立於拜殿之上。
校門口的水池裡,某塊假山上面竟有「奉獻」字樣,便是當年神社的手水缽,參拜神社前用來盛裝淨身所用之水的容器;通往資源教學中心的階梯與川堂,是原本的參拜道,階梯旁的裝飾物也保留了石燈籠的寶珠;眼前所見的資源教學中心是在昔日拜殿基礎之上所建立。早期還有社門、鳥居、玉垣、石燈籠等建物設施,但隨著校園環境不斷更新,未能保留下來。
可惜的是,不僅神社本身的遺跡愈來愈少,近期又發生了一次相關文化資產被破壞的事件。穿過竹東鬧區的東寧路,日治時期原本是台車運行的輕便鐵道,在神社前設了一座車站,稱「竹東神社驛」,外觀為一木造日式建築,然而產權分屬不同屋主,其中一半被拆除,僅剩半邊的殘景,令人不勝唏噓。
遺留在崠頂的過往──員崠山神社
從下公館沿著東峰路往五峰前進,過了資源莊之後會繞過一個小山頭,而山頭旁邊有著「員崠國民小學」的標示。員崠國小只是一間普通的小學,但與竹東高中一樣,裡面藏了一座「山神社」。
一走進學校就能看見石燈籠遺跡,右前方則是參拜道階梯所在。
員崠一帶是台灣少數能生產天然氣的地區,「崠」是客語中山頭的意思,崠頂意指山頂,員崠這個地名正好說明了這裡是座小山頭。昭和8年(1933)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獲得開採此地油田的許可,隔年日本礦業改組為台灣礦業株式會社,並在此成功探得天然氣,為了感謝神明保佑,便於昭和10年(1935)由當地望族甘屋捐地,在員崠崠頂興建了山神社。
山神社的拜殿,即使已變成國父銅像,仍能清楚看出其基礎格局。
山神社的祭神為天香山命、開拓三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香山命是天照大神的曾孫,為石油業的守護神,在這裡恰如其分的守護著油田。走進員崠國小就能看見殘留的石燈籠與參拜道階梯,走上階梯來到崠頂,眼前即是保留完整的神社基座,拜殿本體雖然加上了國父銅像,仍可清楚辨識其格局。基座旁的空地,擺放著許多石材與石燈籠構件,成為休憩用的座椅,它們以前也都是神社的一部分呢!
雖然員崠天然氣產量後來不如預期,仍帶來了繁榮。為了進行開採工作,從日治時期的台灣礦業到戰後的中油,在這一帶擁有大片土地作為廠區與員工宿舍,被稱為資源莊。很可惜,資源莊內的日式宿舍建築已拆除殆盡,中油員工們遷徙到員崠國小旁的新資源莊居住,早年礦區宿舍風情已不再見。然而資源莊仍然經營著福利社冷飲部,賣著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冰棒,至今仍然在每年的4~10月吸引著在地人與慕名而來的遊客,品嘗清涼的滋味。至於神社還是一直靜靜地待在學校裡,等著對古蹟有興趣的文青們前來懷古。
拜殿旁的樹林中,許多石材與石燈籠構件作為座椅使用。
信則有 不信則無
帶著大家認識了竹東地區的4處信仰場所,有的香火仍然鼎盛,有的卻連遺跡都快找不著。有趣的是,歷史比較悠久的惠昌宮與灶君堂仍然永續經營,比較晚近才出現的兩間神社卻很快就荒廢了,其實無關時間,而是人們信不信它們。道教或漢人的地方信仰,一直是台灣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廟宇也是在地人自發性的興建供奉;日本神道教是突然闖入的信仰,由政府強制性的建立神社,要求台灣人祭拜,但這些原本就不是自己的東西,真心接受自然有困難。 若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時間再長一些,或許台灣人就會變成神道教的信徒了,然而歷史沒有如果,神社就在時間的洪流下被遺棄,成為歷史發展的證據,漢人傳統信仰繼續活在台灣人的心中。「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句名言用在這裡,也是行得通的。
尋神跡
惠昌宮
-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東寧路三段67號
- 電話│03-5962900
雲光寺灶君堂
-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外坪村六股8鄰11號
- 電話│03-5802049
竹東神社
-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大林路2號(竹東高中)
- 電話│03-5962024
員崠山神社
-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東峰路281號(員崠國小)
- 電話│03-596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