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堅持她來訪過兩次,我卻遲遲沒有印象,直到她翻出十月的照片,「那時我們還一起喝酒不是嗎?」我說我記得之後我們下樓去打雪仗,她搖頭說那是十二月的事情。整座冬天長得像是不可能結束一樣,剛醒過來的四月也還困在一種遲緩的低溫之中,我僵硬地回想那些事情的細節。那時候是萊比錫第一場雪嗎?拼湊起來的背景都感覺不太對。
這趟訪友之旅的回程我為了省錢搭長途夜班巴士,昏昏沉沉掛在座位上睡眠的邊緣,意識到有很多事情我都不記得了。上一個秋天初抵歐洲去了很多地方旅行,那時照片拍得很少,真要回憶也只召喚得出地名。Erfurt, Gotha, Eisenach, Stuttgart, Heidelberg, Würzburg,我相信有幾座城市肯定是漏掉了,或者一些同行的臉孔。我應該把票留著的,像是其他人那樣;大概就是不擅收藏才讓我把這些東西在口袋裡毫無意識地揉爛,然後丟掉。
十二月的月底,冬天進行不到三分之一,我和N以及其他人去了布拉格。那次旅行前我感冒了,整趟旅程喉嚨裡都不是自己的聲音。那時流感盛行整條街都在咳嗽,誰傳誰根本搞不清楚。其他人來歐洲都紛紛感冒過了:沒有人快篩,沒有人說破,盡量壓低聲音咳默默地又好了。我也不過是一些意味不明的徵兆:除了嗅覺整整消失了七天。
「玫說我那次就是確診了。」我跟N說。「我還以為都會發燒。」如此一來就都說得通了,那些缺漏的、混濁的部分。在歐洲待得一久除了冷就只有疲倦,鈍鈍地一天拖著腳走過一天,沒有多餘的力氣去記憶與回想。偶爾靜下來的時候整個人像是在一面車窗玻璃底下曬得太久而變得黏稠,試圖翻閱、指認,然後辯解只是一切發生得太像一場夢。
我們明知不是如此。是什麼的確被抽走了,沿著那空下來的影子才隱約感覺不太對勁;或者連遺失都沒有被察覺,如同此刻的我伸出手卻也開始困惑,無法確定真正要召喚的究竟是什麼。有什麼不見了。疫病住過的身體痊癒如新,然而他們說的霧也從此降臨。籠罩在這裡。一年裡太多事物迎面而來,前方直視久了也漸漸忘了那樣回頭的姿態——抑或回頭之後,原本是要去看些什麼。試著看出那些片段應有的具體;以為記得很牢的事情,鬆開手仔細一看也只剩下輪廓像蝶翼的鱗:養過的狗,住過的房間,重複聽的專輯,第一個夢想,第一次出國旅行(去的是北海道),國中的體育館,管樂團,轉入春天時走廊上吹進袖口的風,因著某種模糊的恨埋在一個朋友的頸窩裡哭了很久。
我想我很早就開始意識到失去,只是沒預見十八歲會如此擁擠紛亂,像一場夢或者一場大病。而持續活著必須仰賴的是一種倖存的機制,保持輕薄,不能越背越重,用不到的過去要趁不會痛的時候剝落。不免想到那個耳熟的難題:每秒每分每日每月每年,為了前行我們得不斷更換與代謝,而抵達遠方後的那人,還會是同一個自己嗎?
巴士在凌晨四點抵達,睡不到四個小時,明明疲倦異常,卻在入夜又遲遲無法入眠。以往睡不著時習慣回想那些曾經很好的時刻,然而望著這個房間,空白而且僵硬。像這樣的時刻才辨別出,自己終究是被一座後遺症罩住了,而病的緣由到底是什麼,我也想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