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以善做基底

人,一旦生於世間,經過幼年、青年、成年,最後終究會年老逝去。當我們年邁時,想想自己的一生做過哪些事情,經歷多少酸甜苦辣,我希望能在歲月的長卷中有如星點般多的滿意,期望惋惜懊悔只佔那一朵小花在大地中的一小角,可以給自己歡欣安寧,而不是擔心害怕。
在《別譯雜阿含經》卷五中,有一位老婆羅門拜訪佛陀,當他見到佛陀,向佛陀問訊坐下來後,便開口向佛陀說道:「佛陀!我如今如此年邁,我以前做過許多讓大眾厭惡痛苦的事,從未做過為大眾謀福利的事,更是一件良善的事都沒發自內心做過,又時常遠離那些需要他人救災關護的行動。偉大的佛陀啊!您為我想想辦法,使我逝去時,能有個方向前往安定無苦痛的地方吧。」
佛陀告訴老婆羅門:「這世間上許多的痛苦都源自年老、病苦和死亡。因此,我們應該在行為舉止、口頭言語、內心意念上,修習慈善的行為態度。你平時本就不在乎自己的行為舉止、口頭言語、內心意念如何展現,若是從現在開始調整你自己身、口、意上的行為態度,讓自己轉變為慈善柔和的,那麼你自己就能擁有一艘救命船了。等到你辭世時,這艘船能為你護航,帶你前往安定無苦的地方。」
所以未免年老時擔心業報問題,何不在可以為人生自主時,就好好規劃一生,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打造屬於自己良善的船筏,安定自己的內心,閑步面對未來生活。
佛光山星雲大師說:「行三好,便能與人共存,讓人接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廣結善緣,別人歡喜,自己快樂,學習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明白因緣果報;多行「三好」,能改變因緣,改創命運,做事才能圓融,處眾才能通達,修行才能成就。創造快樂又積極的人生,增加內心的財富,提升生命的價值,擴大自己的生命。
想想自己的一生,當走到盡頭的那天來臨時,我若回頭看看一生的行為舉動或心念時,是感恩慶幸多,還是厭惡憎惡多,這可是取決於自己是否珍惜掌握每一個當下的舉動,是否存有三好善行,若沒有善行,那可要擔心自己變成鞭打屍身的鬼神,而不是以花供養屍身的天人。
在《阿育王譬喻經》中,有個人行走在路上,看見路中有一具死屍,被一位鬼神拿著荊條鞭打著,這人就問道:「這個人已經死亡,你為何還要鞭打他呢?」
鬼神回答:「這死屍是我以前的肉身。還活著的時候,這具身體不孝順父母,對君王不忠,不恭敬三寶,不聽從師父的教誨,令我墮入罪苦的障礙中,苦不堪言,這都是我以前的肉身所造成的,所以我來鞭打它。」
這個人聽了以後,感嘆地離開,又向前走不遠,不預期地又見到一具死屍,而一位天神從天上下來,將花撒在屍體上,用手撫摸它。這個人又問道:「看您似乎是天人,為何來撫摸這具屍體呢?」
天神回答:「這是我前世的遺體。在生之時,這具身體孝順父母,忠誠信實地侍奉君主,恭敬地奉事三寶,接受師父的教誨,令我神魂得以升天,都是因為這具身體所造作的恩德。因此我來這報答它。」
這個人一天內見到死屍有二種不同的對待方式,於是回到家中持守五戒,修十善行,孝順父母,忠誠信實地侍奉君主。告誡示意後代的子孫,罪業和福德是緊追在人後的,不論時間多久都不會離散,所以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可以不謹慎。
這個人因為看到的做好事與做壞事的屍身所遭遇的狀況,才提起正念,修整自己的行為,並告誡子子孫孫們時時修福離惡,我則藉此事例能及早明白培養良善德行的重要,在平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自身行為的好壞。如《論語.學而篇》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日常常省察自己:為人謀事是否忠誠盡力?與朋友往來是否以誠信相待?對長輩師長所傳授的事理是否認真修習?若能時時反省、修正,平常生活中確實實踐一切良善的行為,使自身的人格德行端正,人人歡喜親近,那麼就不怕會成為鞭打屍身的鬼神,而是做個福德天人,感恩能有修福培德的健康身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