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書心得】逆思維|啟動重新思考,邁向理想人生

這本書身邊好幾個朋友跟我說難懂,一部分應該是翻譯的問題,不過內容搭配了大量案例,我自己啃書是啃得滿開心的;有部分應該是因為跟慣性思維邏輯有一些不同。不過,這種難懂的大書,真的就是滿適合參加讀書會一起分組討論共學共創,一個晚上就可以大概知道這本書在講甚麼。
整理一下自己對於逆思維的讀書心得。一樣,只列下三個,分成「心態面」「溝通面」和「生涯面」:
保持開放心態,用自信的謙遜面對世界,啟動重新思考
「無知比知識更容易招來自信。」逆思維提到,紙上談兵和冒牌者症候群這兩種對自我能力評估的信心心態。紙上談兵是對於自我能力的認知遠高於實際,也就是所謂的「達克效應」,通常越是知識不足和能力缺乏,越容易對自己的能力判斷錯誤,因為根本無從做「正確的判斷」,導致盲目的自負。白話來說,叫做「不懂裝懂」。這種狀況容易出現在無知者,或是落入專家陷阱中的人。 冒牌者症候群則正好相反,能力大於信心(我常常屬於這種),作者提到這種其實反而是好的,因為通常會更努力、更聰明的工作,也是好的學習者。 紙上談兵和自信過度、自戀,對自我認知會產生誤區,這是必然。但在個人品牌上,冒牌者症候群,我和作者有些微的想法不同,有別於學習和重新思考,冒牌者症候群卻也可能帶來無法前行的後果。因為會覺得自己不夠專業,無法做個人品牌,可能連第一步都裹足不前。 適度的懷疑自己是好的,但如何不過度懷疑,影響到相信自己達到目標的可能,是重要的。「自信的謙遜」,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字詞。對於自己有信心達到目標,但同時謙遜的隨時懷疑自己是否具有正確且足夠的工具,隨時保持謙卑歸零學習,會是很重要的心態。 /
用「動機式晤談」有影響力的聆聽,讓溝通成為一場舞蹈
剛好參加完「薩提爾教練模式」工作坊結束,所以對於這個溝通方式特有感覺。書中有三個技巧步驟我很喜歡:
  1. 對他人使用「開放式問句」:好奇對方做此論述和選擇的背後原因,理解問題背後的問題。
  2. 運用有影響力的「反應式傾聽」:運用專注和同理,讓對方感受到尊重,而願意產生動機。
  3. 確認對方改變的慾望和動機,並做出總結,call to action。
讓整個溝通過程是建立信任,而不是產生對立;是像舞伴跳舞一樣,了解彼此,找出共同點產生同理,在同樣的節奏上用對話取代對立,就有機會動搖刻板印象,鬆動觀點,甚至進入到平行宇宙去了解彼此,引發改變。 溝通是為了尋求共好,而不是自己覺得好的才是好。 /
找一個會讓你期待並持續學習、貢獻最多的工作吧!
作者用了表弟讀醫學院來做為案例說明。表弟一直對商管有興趣,但因為家族都是醫生世家,他也可以念,所以一路都走上醫學這條路;在醫學院的過程當中,也曾經覺得哪裡不對勁,但因為已經唸下去走下去了,還是覺得就應該做完,於是又放下了內心的小念頭,繼續往前走。直到最後,他還是不快樂,他終於選擇不做醫生,反而開了一家醫療公司。我不會說他白走了這條路,因為探索自己始終值得。但能夠忠於自己,有時候也是重要的。 我們常常被社會價值觀左右,把人生過得很漂亮,似乎都得成為所謂的「人生勝利組」,追求幸福到趕走了幸福,忘了最重要的是自己。 我的人生想要怎麼樣過? 我想要過甚麼樣的理想生活? 我想要成為怎麼樣的自己? 是非常值得不斷自我詢問的問題。 「逆思維」下了很好的定義,找一個你會期待、持續學習且可以貢獻最多的工作!因為唯有這樣,你才能透過「工作」這一個工具,讓自己持續往理想畫面前進,過程當中不斷形塑和提升自己,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本文來自:Cynthia黃馨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