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要躺平?

昨天看到老高的新影片,講的是「馴化」,我覺得非常有趣,想和大家分享,以後這裡的文章可能就會慢慢加入一些我的所見所聞,可能又會流失一些追蹤數,不過我也比較希望能說自己想說的話啦!
自古以來,人類就試著要馴化野生動物,來為自己所用(幫忙獵捕之類),但是成功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其實只有幾種而已,也就是豬、牛、綿羊、山羊、狗。而這其中的狗,很早以前牠就已經是人類馴化的物種了,在自然界中你見不到和狗一樣的動物,後來經過研究,牠應該是狼的後代,因為牠們的基因有99%相似,而且可以雜交生下後代,這樣的後代仍然有生育能力,所以應該是很早以前的人馴化了一部份的狼,而慢慢成為狗這種樣子。像貓就是從非洲野貓而來,你還是能看到他們保留了野生的樣貌,而且貓也沒有像狗那麼溫馴。
目前和人類生活在一起的動物,分成兩種,一種是飼育,就是牠仍然保持野生的樣子,只是由人類餵養;另一種就是馴化的家畜,牠們和野生時代已經長得完全不同,野生的動物想要馴化成功,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ㄧ、不挑食(不然很難穩定提供給牠的吃食)
二、成長速度快(像烏龜那樣迭代太慢就很難實驗)
三、可在非自然條件下繁育(比如海豚或獵豹,如果發現自己被關起來,就不會生育下一代)
四、性情溫和
五、不怕人(有些動物非常怕人)
六、群居性、且有階級化的觀念(這樣如果牠們覺得的人是等級高的就會聽命於人)
為了進行馴化的實驗,前蘇聯開始找尋適合且尚未被馴化的動物,他們找到了狐狸和另一種生物,狐狸符合以上五項特點,另一種動物則完全符合這六點,但為什麼沒有使用另一種動物呢?老高在這裡賣了個關子。
馴化實驗就是把狐狸群居隨機分成兩組眷養起來,然後再把從中挑選,把牠們分為「親人組」和「不親人組」,把不害怕人類、願意與人類親近的狐狸特別放進另一個籠子裡,然後讓牠們繼續繁衍出下一代,這個實驗經過十年後,漸漸地這群親人組的狐狸長相就變得和一開始完全不同,耳朵變長、毛色變淡、尾巴變短、原本比較猙獰的面貌變得柔和,成為了看起來比較可愛的樣子,就像寵物一樣,也完全可以從外觀上分辨出牠們和原本野生組的不同。親人組的狐狸體內的壓力賀爾蒙也比野生組少,表示牠們感受到的壓力很小,攻擊性也不像野生組那麼強。
實驗人員一開始只是按照性格來分別兩種狐狸,而這些比較親人的狐狸其實算是存在著基因缺陷,因為牠們這樣的性格不利於在自然界中生存,親近人類也可能造成危險,所以被稱為「馴化綜合症」。
這時就要講到剛剛我們沒提到的,完全符合六種馴化條件的物種,那就是「人類」。
其實狗的馴化並不是人類刻意為之的,推測是狼群中比較弱、無法獵捕也無法分得食物的狼,就只能到有人的地方找食物,久而久之比較弱的這群狼群聚並產下後代,又沒什麼攻擊性,便慢慢成為人類的家畜。而人的自我馴化也是如此,比較沒有「狼性」不具攻擊性的個體,為了生存就容易群聚在一起,反而成為一個大的部落,這樣的部落就容易排斥那種非常強、具有攻擊性的個體。所以人的善意、和平主義,其實並不是來自什麼高級的道德觀,而是來自一種為了生存下去的自我馴化特質。
所以人類社會才會去消滅一些有攻擊性的個體,反而那些和善的、和平主義的人容易產生下一代,我們普遍不喜歡那些和別人不一樣、愛出頭的人,人們也是為了生存下去,壓抑了自己心中的攻擊性,不得不對別人表現出友善。
那麼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想要躺平的人,可能就是被馴化的結果吧!我們就是那些沒有攻擊性的人的後代,人類正在自我馴化中,朝向一個更沒有攻擊性更和平的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